楚國的圖騰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24

戰國末年楚國的特色

文化的認同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器銘文反映了楚王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傳承關係。風俗和禮儀同樣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楚國禮器保留有明顯中原文化風格。楚貴族中後期大體上一直堅持周禮所規定的禮制,表明其對姬周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認同和歸屬。

文藝

戰國時期,楚國文化藝術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王逸注《楚辭》

楚辭,是楚國文化的代表。

楚辭,也作“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併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音樂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鍾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鍾建被楚昭王任命為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為職的樂官。在樂官的管理下,楚國的音樂水平是很高的。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楚墓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

2002年在湖北棗陽市區東南約21公里吳店鎮與興隆鎮交界處的一條土崗上發掘了九連墩墓葬群。2號墓中還出土了大批樂器,包括兩幅保存完好的漆瑟,漆瑟上留有弦痕。另外還有鍾、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還保留有簧片。漆瑟上的弦痕,笙、竽上的簧片都是首次發現,這些發現對研究古人樂器製作材料和工藝都有很大幫助。

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枝江萬福堖甬鍾

《下里巴人》當為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這一音樂之邦,在音樂發展中,允許夷夏並存,雅俗共賞,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楚人的開闊胸懷和融夷夏為一體的開放精神。

舞蹈

舞蹈是和音樂相伴而來的。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巫舞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

“荊楚長歌——九連墩楚墓出土文物展”

楚國宮廷樂舞不同於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當然也就要豪華得多。如《招魂》所寫:“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髮曼鬋,豔陸離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大招》所寫:“二八接舞,投詩舞只。叩鐘調磬,娛人亂只。”

另外,由於隨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如《招魂》所寫:“二八齊容,趙鄭舞些。”“吳[俞欠]蔡謳,奏大品些。”“鄭衛妖玩,來雜陳些。”《大招》所寫:“代奏鄭衛,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

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姱容修態”、“長髮曼鬋”、“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

中國古代各族人民,除以龍為圖騰外,還以什麼為圖騰

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畲族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臺,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臺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鳳凰是古時候楚國人信奉最崇拜的神鳥;那麼龍是古代那個國家信奉崇拜的祥物?龍又是怎麼出自哪? 15分

在西水坡遺址(距今6000多年)就已經發現龍形圖案,這說明在非常遠古的時代我們就已經有“好龍”的習慣了,當然具體年代應該是無法斷代的

而楚國信奉神鳥,實際上是因為當時比較特殊的存在(不完全的中原化),換言之,實際上其他幾個國家都是崇拜龍的

我國古代各族人民除了龍以外,還有以什麼為圖騰的?

各族的圖騰崇拜

眾所知,中國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是華夏各族共同崇奉的圖騰。《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形貌都與龍有關,他們是龍種、龍子。古越人視己是龍種,故斷髮紋身、像似龍子。至今中國人稱“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是祖先龍圖騰觀念的延續。龍圖騰觀念使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

回族不崇拜植物、動物,自然、靈魂,也不信財神、火神、風神、鬼神,不吃豬肉。但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崇拜教堂。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先民主要是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及唐宋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歷史逐漸形成的回回族。漢語為回族語言,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阿位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祖國邊疆,回族人使用與當地少數民族相同的語言。回族服飾與漢族相同。僅頭飾,男子戴白、黑、或棕色無沿小圓帽,婦女戴蓋頭的差異。

彝族,居住在雲貴川交界、及四川涼山,至今保留豐富而歷史淵遠的天文學歷法,他們用十二獸紀日,鼠日、牛日、虎日……即虎日、趕虎街(集市),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還舉行祭禮、在肅穆莊嚴的氛圍中跳十二獸神舞。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熟不知,遠古時代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視自己是老鼠後代而自豪,平常描繪、雕刻老鼠形象,節假期間祀祭,祈求鼠祖保護。

白族:白族虎氏族、認為始祖為雄性白虎,他們不會受虎傷害。出遠門要選在屬虎那天(寅日),認為這樣會做事吉祥如意。如從遠方歸來,也要算準日期,虎日才進家門;白族雞氏族、則傳說祖先是金花雞蛋孵化,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裡,上放一隻公雞,到新遷址,放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所叫地方安家,視公雞叫的地方是最吉利的地方。

滿族,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滿族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獠牙所為,它是部落的守護神。

納西族,牛為他們遠古的創世神獸。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海中巨卵孵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天搖地動,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便將它殺,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牛肉祭土,牛骨祭石,牛肋祭山嶽,牛血祭江河,牛肺祭太陽,牛肝祭月亮,牛腸祭路,牛尾祭樹,毛祭花草。於是才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作為神聖物用做祭聖物,用來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故納西族人十分崇敬牛神。

保安族、滿族,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遊牧民與遊獵民。保安族,流傳有雪白神馬神話,滿族供奉馬神習俗,清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它隨處可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全白色,全尾全鬃不修剪,並常在鬃尾上拴五彩綢示為標誌。

哈薩克族,羊圖騰在許多民族中佔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經》記述遠古時,一種無口、不食,卻長生不老的神羊。哈薩克族崇拜山羊神,稱“謝克謝克阿塔”,認為天下山羊都歸它掌管,祭它是為了山羊繁衍。崇拜綿羊神稱“紹潘阿塔”,統管天下綿羊,祭祀求神保佑綿羊多產。柯爾克孜族崇拜山羊,稱山羊神為“七力潘阿塔”,是最早馴養野羊成為家畜之神。

瑤族、滿族,漢族是古訓家犬較早的民族之一,《山海經》就有關於狗可御凶的記載。《後漢書·南蠻傳>記述古代瑤族始祖神話,即神犬盤瓠助帝嚳高辛氏殺吳將軍得天下,帝高辛氏之女嫁給盤瓠,繁衍瑤族子孫......

湖南和楚國有什麼關聯嗎

楚,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1949年,在長沙城東於彈庫楚墓出土的《鳳夔美女》帛畫。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周朝的國獸是什麼,就是圖騰秦朝以後是龍

分封制 、 分封制度 或 封建制 ,即狹義的“ 封建 ”,由 共主 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於政治制度範疇。

漢語 對古代中國的 中原王朝 ,所封之地稱為“ 諸侯 ”(“諸侯國”、“封國”或“王國”),統治諸侯(王國)的君主被稱為“諸侯王”、“君王”或“國君”,也使用“國王”的稱謂;

漢語對 中世紀 的 歐洲 ,被教廷所封之地稱為“王國”,君主被稱為“國王”。

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

傳說中聖王的後裔和 商 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

“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古 文獻 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分封制”在 周朝 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封建制度,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即相當於 中世紀 歐洲 諸王國與羅馬教廷的關係,即現代意義上的聯邦的基礎。周王是 共主 性質的(共主是氏族社會遺留的領袖模式, 禹 為最後的氏族共主)。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 春秋時期 ,隨著 井田制 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 周朝 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取消“分封制”, 秦王朝 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漢朝 承襲了 秦朝 “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 行政區劃 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 劉邦 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 項羽 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鬥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歷史 上自 三國 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 清朝 ,各個時期國家 行政區劃 管理山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體;各個朝代政權穩定以後,封國與侯國實際成了行政區劃體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軍閥割據政權,大多數情況下,要領受 中原王朝 的冊封,如 五代十國 時期十國之一的 楚國 之國王 馬殷 ,儘管於 907年 建國,仍舊於 927年 (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後唐冊封為“楚王”。

據說楚國的國人大多是苗族,真的嗎?

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族(苗族原稱)南遷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玄帝顓頊的後人。後在上古衝突中及商王朝的驅逐下,逐漸南遷。

鳳凰是哪個民族的圖騰?

中華民族咯,呵呵,主要是漢族。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係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繫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

誰知道 各種圖騰的傳說 告訴下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遊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餘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相關問題答案
楚國的圖騰是什麼?
滿族的圖騰是什麼?
日本人的圖騰是什麼?
苗族的圖騰是什麼圖片?
回民的圖騰是什麼?
藏族崇拜的圖騰是什麼?
彝族的圖騰是什麼?
中國圖騰是什麼意思?
美國的上尉是什麼級別?
英國的主食是什麼?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