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文化有哪些方面
文化的範圍很廣,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知道你想要了解哪一方面。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築文化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臺、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捲棚屋頂,穿鬥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係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搏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係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師(陳普足)。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誌。
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安溪、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巖話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地區、漳平市部分地區。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潮汕話區:廣東潮州平饒一帶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 海南話區:海南中部地區 浙江蒼南話區:溫州蒼南地區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地區和國家是臺灣和新加坡。臺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臺中、臺北稍偏泉州腔,臺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臺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
閩南風俗文化有哪些?閩南有哪些風俗
閩南文化蘊含著閩南人對家鄉的熱愛,自強團結的民族精神;同事也是蘊含著閩南人勇於拼搏,敢於冒險的人文精神。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搏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一: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曆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二: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三:饋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四: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粿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
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
大團圓歡宴。
五:挑水蓋井
除夕日,家家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六:闢火符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闢火符:里胥於除日印闢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
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
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七:置甘蔗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八:結婚風俗
古人重婚禮,所以新郎必須親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禮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
轎,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
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蹟。新娘
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且全國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卻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接下去就出現了一個精彩的鏡頭: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
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觀眾們宣稱: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在此觀眾會心歡笑之際,我們似乎也聞到了八千年前那場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激烈革命的火
藥味。容不得我們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已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忙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
米篩為新娘遮面,然後在三通喜樂聲中,......
閩南地區有哪些傳統文化
給你一個鏈接地址,它是一篇關於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文章,很全面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文章貢獻者:“chfhai”
wenku.baidu.com/...2aG3NK
閩南傳統文化有哪些?
這裡有
wk.baidu.com/...ight=1
什麼是閩南文化?
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的注目度相當高。在日本學術界,但凡研究中華文化、漢文化、海外華人華僑等諸問題的學者,在從事臺灣、香港研究之後,當學術氛圍允許他們進入這裡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閩南文化研究。
普渡
閩南據史料載,歷史上泉州於元代開始將所管轄範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設城北隅,並在四隅下設三十六“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聽到的“鋪境”、“三十六鋪”一語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內,人們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媽、在大門口祭普渡公兩項內容。現在舊曆十五祭祖先,舊曆七月裡以“鋪境”為單位逐日輪流做普渡。據老人們的記憶,36個鋪輪流做普渡是清末才開始的。據一些後世的文字資料以及老人們的口頭講述,輪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為祭祀行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場供求緊張。人們常為買東西打架。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鄉紳出面呈請由抽籤決定城廂三十六鋪的輪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節依舊家家祭祀祖先。從那時起,鯉城區以及相關聯的部分鄉村都以鋪境為單位輪流做普渡。而現在的泉州,在整個舊七月裡,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幾個角落輪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戶在七月十五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無論哪個鋪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曲——豎旗·豎燈、普渡、重普,此外還有“結尾緣”。第一儀式從舊曆六月開始。最終儀式則在舊曆八月至十月之間。近水的鋪境和住在水邊的人們還要做“水普”。
泉州郊區的XP是個漁村,舊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媽”,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時在門口擺酒菜、點香、燒金、放鞭炮。菜餚類裡注意不能有帶鋒利邊緣貝殼的海鮮,有則要剝去貝殼再煮菜。擺好祭品後要“boyi”,卜問普渡公之後才可以燒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則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廟燒香、供奉酒菜、“燒金”。下午在家門口供酒菜、燒金祭普渡公。
閩南城區舊式住房的普渡和鄉村類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門的裡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隨著高層多戶雜居式樓房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普渡祭祀地點的問題。從個案看到的樓房住戶的普渡方式現有三種:
1、在自家大門內面向樓道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2、在樓道內自家大門外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3、下到一樓露天處擺祭並燒金。
這是居民們在新的居住方式與傳統祭祀行為之間調節的結果。三種類型做法裡,燒金行為都要在樓房外面做,這不單單是出於安全或通風的考慮,而是人們對傳統意識的承襲。
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開始。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後呼應式地開始做普渡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戶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渡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後邀親喚友來“吃普渡”也是泉州城鄉共同的特點,祭祀儀式結束後的晚飯,除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裡剛吃著,那裡的催促電話就打來了。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渡”成為泉州地區普渡全過程的一個高峰。有人說,各家各戶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說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渡公。我想,後者的理由也許是比較原始的,前者則是派生出來的一種客觀效果。事實上“吃普渡”表現出今日的普渡活動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於輪流做普渡,使人們有更多互訪機會以及參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時節的社交圈大於春節,這是普渡的一大特點。
閩南嫁妝
閩南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
閩南文化的介紹
閩南文化起源於泉州,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佈範圍為現轄的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臺灣、新加坡等地。
廈門有哪些景點是富有閩南文化的
風景名勝
鼓浪嶼:國家地理雜誌評選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島上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嶼上居民喜愛音樂,鋼琴擁有密度高,被贊為琴島。主要旅遊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來此觀光遊覽。
南普陀寺(5張)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始建於唐代,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建築精美,雄偉宏麗,各殿供奉彌勒、三世尊佛、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有經典、佛像、宋代銅鐘、古書等,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花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寺宇周圍保留眾多題刻,著名的有明萬曆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和清乾隆御製碑。寺後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寺後五峰屏立,松竹翠鬱,巖壑幽美,號“五老凌霄”。
廈門大學:依山傍海,正大門與南普陀寺景區大門緊鄰,另一邊則是美麗的海濱沙灘與胡裡山炮臺,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
環島路: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的主賽道,被譽為世界最美的馬拉松賽道。路間的綠化是《鼓浪嶼之波》的樂譜,路旁還有馬拉松塑像,還有紅色道路的部分,這一段道路只有行人通行哦。附近有椰風寨和胡裡山炮臺等景點。
廈門同安影視城:位於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的東溪河西岸,佔地面積1000畝,第一期佔地180畝,是一處大型的仿古人造娛樂城。距廈門市35公里,位於北辰山、梵天寺旅遊線上。是前遠華集團投資興建的仿古人造景觀娛樂城。 於1998年落成。
胡裡山炮臺: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靠近廈門大學,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
海灣公園及周邊(18張)
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中國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曾厝垵:閩南原生態自然村,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四種宗教齊全,還有廈門獨有的的民間聖媽崇拜。
閩南文化的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連綿不斷,且不斷髮展。2、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納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築文化中除以“宮殿式”古大厝、臨街騎樓為主流建築外,也可見到中國傳統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阿拉伯式建築、僑鄉特色建築等。3、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劇種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爭奇鬥豔而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容入一些馬來語等。再如在泉州還可看到阿拉伯文與漢字並排的春聯。4、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造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這在漢語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區別漢語的重要標誌之一。而閩南方言的獨創性則主要表現在語言詞彙、語法諸方面者有許多自己的特點。5、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閩南人移居國外,外國僑民留居閩南)息息相關,也與閩南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臺灣傳播到臺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華人傳播到國外。
閩南文化有哪些?
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麼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几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衝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洪老先生拿起開水對我說:“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放在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要放滿壺,這樣衝出來的茶才夠味。”
只見他在茶壺裡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衝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衝進去,衝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洪老先生說,泡茶最忌諱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他拿起茶壺邊斟邊說:“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茶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衝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
洪老先生說,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衝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就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接過洪老先生遞過來的茶,果然清香撲鼻。按照老先生先聞後品的指點,我深深吸了口氣,頓覺有一縷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潤身心。然後我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緩緩嚥下,慢慢品味,舌有餘甘,那真是一種享受啊!
聽眾朋友,聽了我上面的介紹,你一定會感受到飲茶確實是一門藝術。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