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原因與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為什麼走西口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滷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裡,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佔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走西口歌名的由來

。  西口,即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具體含義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 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佔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滷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裡,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佔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     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山西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出外謀生的艱辛,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自然、地......

闖關東和走西口歷史上都是怎麼回事啊

是的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走西口》賞析論文2000字

民歌《走西口》反映農民生活和是他們對自己命運不滿反抗的歌,在山西民歌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河曲這類放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有很多,而且都頗為深刻。正是因為《走西口》這類民歌深刻地唱出了農民的苦難和辛酸,因而這些民歌,不但為河曲人民所喜愛,而且也廣泛的流行於全省,並在全國亦有影響。

一、演唱風格和情感處理

(一)《走西口》的演唱特點

1.口語化。最重要的一個,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口語化。

唱詞開始便用女主人公自己的口吻介紹自己,口語化色彩濃厚,介紹了地點,"家住在太原"等等。同時還採用了當地方言,更增加了口語化特點。如“淚蛋兒蛋”、“人兒”、“不美口”等等。這種口語化特點,真切自然,通俗易懂,充分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管真摯的感情,自然純樸,耐人尋味。

2.襯詞的使用。 (1)單字襯詞:“起名我叫一個一個孫呀嗨哈孫(上)玉蓮。”;(2)雙字襯詞:“新生下我這一枝(那個)花”; (3)多字襯詞:“爹爹名叫孫鵬(呀咳咳咳)安。”襯字的使用是為了補充音節的需要而加在句子裡的。它沒有實際的意義,它可以使唱詞更加流暢自然,極富當地方言特色和民間風味。

3.疊字的使用。疊字是把同一個字重疊起來使用。如“爹爹名叫孫鵬呀(咳咳咳)安”等。這是疊一個字的。還有疊一個詞的,如“起名我就叫(一個一個)孫呀嗨孫上玉蓮”等。疊詞的使用使唱詞更加悅耳,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還帶有濃郁地方色彩。

(二)情感處理

全曲共分為十段唱詞,分為四部分內容。這一部分寫出了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成婚後的激動喜悅之情;第二部分:三至五段,玉蓮心情發生變化,情緒突轉;寫出了丈夫太春出口外謀生,玉蓮送別時的依依不捨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六至九段著重寫玉蓮與太春惜別時的場景,寫出妻子對丈夫的叮囑,情深意濃;第四部分:則是玉蓮對丈夫外出的擔心掛念,只求丈夫早日歸來,全家團聚。

二、民歌《走西口》分析

1.曲式結構。該曲是五聲調式中的徵調式,旋律曲線徘徊在主音和屬音之間。是單樂章多樂段二部曲式結構。在民族聲樂作品中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同時還加入了Ⅳ級與Ⅶ級音,這些音起到了一定輔助作用,避免了旋律的單調性,是旋律更加綿遠悠長。

2.歌曲的意境和想象。一曲悽悽慘慘的《走西口》,道出了多少中華兒女的辛酸,歌聲穿越時空,向世人訴說著無限的悲傷。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裡留下了孤苦的女人。歌詞淺顯易懂,意境也不難想象;夕陽下,惆悵的少女送自己的情人,這種情感是單純的,稚嫩的。少女不知如何向情人訴說滿腹的哀怨,只能用瑣碎的叮囑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捨,《走西口》唱盡了人生的蒼涼、離別的痛苦和生活的無奈。

3.作品的藝術處理。《走西口》音樂裡結合二人臺的音樂和當地音樂色彩,巧妙地採用了裝飾音裡的倚音、波音等音樂手法。這不僅裝飾美化了旋律,使音樂旋律性增強,同時還具有濃厚的當地語言特色。這對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表現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走西口》音樂調式吸收了原生態民歌調式。作品中沒有浮華絢麗的歌詞去修飾,純樸自然,刻畫出妹妹與哥哥綿綿不斷的愛戀之情。

三、《走西口》對山西民歌發展的作用

《走西口》已經流傳了一二百年了,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很多人會唱。山西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外出謀生的艱辛,它反映了農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對自己命運不滿反抗而唱的歌。它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社會、歷史、自然、地域原因。......

請問"走西口"具體是什麼意思?最好有來源的故事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據說它已經流傳了一兩百年。 這首歌不但山西人會唱,山西鄰近的內蒙、陝西,甚至更遠一點的寧夏、青海、甘肅也有許多人會唱。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里不同音”,說的是民歌有很強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許多地方的人會唱《走西口》,原因大概是,當時有許多山西人曾到過這些地方,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在唱這首歌,時間長了,當地人也學會了。 包頭,現在是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過兩百萬。在一百多年前,這裡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裡做生意,才一點一點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型,現在包頭城裡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一戶姓喬的商人在一百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 山西,明、清兩朝的許多地方誌中,也提到了當時山西人到西北謀生的經歷。由於有這種經歷的人太多,在一些地方竟成了一種風俗。

《太谷縣志》中記載太谷縣的人“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裡率以為常”。

《盂縣誌》中說“往往服賈於遠方,雖數千裡不辭”。

《壽陽縣誌》說鄉民“貿易於燕南塞北者亦居其半”。

【採訪】樑小民 北京工商大學 教授

問:山西人走西口的時間呢?

答: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

問:何謂走西口呢?

答:應該前後持續了將近三百年左右,而且應該說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呢?人口外遷,這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所以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西口出去的人們紛紛踏上尋根訪祖的路!在山西省河曲縣至今還完整保留著走西口時必經之路"西口古渡".走西口年代的民歌也流傳至今,叫"二人臺",聽一首二人臺走西口,不難體會出不當年走西口時的悲離之情!

簡單說明,走西口,下南洋,闖關東指什麼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

闖關東,是指在清朝後期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的過程。

《走西口》是什麼地方的?大概的意思是什麼?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走西口文化 地理位置   西口,即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現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具體含義   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 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釘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清初通過康雍乾三世的恢復發展,到乾隆朝全國人口突破三億大關。人地矛盾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口外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佔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滷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裡,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蒙古,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農耕並舉的 多元化社會。在這一演變過程中,作為移民主體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山西移民在移民中佔絕大多數,因而當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晉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晉文化在這一地區的擴展。   人口的流動,帶動了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又拉近了地區間的距離,增強了它們的認同感。“走西口”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對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繁榮穩定產生了一定的積極的影響。

走西口是怎麼回事?

西口指山西西北部的殺虎口,自古以來山西土地貧瘠,為了謀生常有來自山西中南部(如平遙,祁縣等)的商人北出雁門關,再向西經殺虎口進入蒙古,陝西,甚至遠至甘肅,新疆等地進行貿易。樓主如果對此有興趣建議你下載央視大型記錄片《晉商》,是一部關於晉商曆史的好片子,其中對走西口有十分詳盡的描述,值得一看。可以去影膽帝國下載,起詳細地址為:bbs.cnxp.com/...%C9%CC

用比特精靈即可下載

相關問題答案
走西口的原因與過程?
火山爆發的原因和過程?
森林火災的原因與防治?
赤潮產生的原因與危害?
持續低燒的原因與艾滋?
臉上長閉口的原因?
羊不反芻的原因與治療?
眼壓高的原因與危害?
走西口的西口是哪裡?
走西口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