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
什麼叫做科學?
科學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需要我們從很多方面來考察它,才能看得比較清晰。
第一,科學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在人類歷史上,人們經過不斷探索,發展起有關自然物質、生物、心理和社會的許多相互關聯並構成一定的體系,同時又被不斷驗證的思想,這樣的思想被稱為科學思想。這裡有兩個必要條件:相互關聯形成體系和被不斷驗證;
第二,科學的發展需要一種特殊的方法,比如觀察、思考、實驗、求證等等,科學總是將數學與技術與自身緊密結合起來,並儘可能用清晰而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這些具體的方法都能體現上面科學思想中的必要條件;
很多科學家就是在科學觀察中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 - 1642)很重視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思考各種問題。在伽俐略十八歲那年,有一次他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注意到教堂裡暢掛的那些長明燈被風吹得一左一右有規律地擺動,他按自己脈搏的跳動來計時,發現它們往復運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就這樣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後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掛擺時鐘,人們稱之為“伽利略鍾”。
第三,科學能夠幫助人類不斷認識這個世界,不斷髮現世界的奧祕。但是,即使今天科學已經如此發達,宇宙的奧祕依然是無窮的,也就是說,科學認識依然是很有限的,當很多科學家的探索出現重大成就時,新的問題又會出現。科學就是在不斷超越中,永無止境地發展。
什麼是科學?
事實上,科學與科學方法並無標準定義。採取最廣義的解釋,科學即為有系統的知識和發現新知識的途徑。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辭海》1979年版: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是適應人們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
《辭海》1999年版: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
法國《百科全書》: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範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系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
“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
科學: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是關於事物本質,本性,本能及其基本規律理性化的學問。理性化是系統化,理論化,規範化,條理化的組合,也就是文字表述的理論化,主次輕重的系統化,分門別類的規範化,先後次序的條理化的組合。簡單的說,科學就是所以然的學問。
科學技術,簡稱科技,科學與技術的通稱,通常人們先於掌握科學的原理之前,早有利用該原理的技術。一般認為,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的高端,精銳的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科學技術是通過研究和利用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達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產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科學技術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
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由人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家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系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複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科學最基本的特徵是可重複性;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也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本系列主要講解了正確的科學研究的態度、方法以及技巧,通過現代科學體系建立的背景以及希臘文明與現代科學的聯繫分析討論“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源自中國”,並針對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方法和技巧以及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進行了細緻講解,在最後重申科學、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之間的關聯。主講人韓徵和教授曾先後在瑞典皇家工學院、林雪平大學技術中心進行合作研究,現任北京英納超導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大學應用超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十五”“863”超導專項專家組組長 。
什麼叫科學?
科學[1]是不斷揭示真理的過程,它可以分為物質科學與非物質科學兩大類。物質科學屬理性範疇,具有可重複驗證、可證偽的特點,如物理學等;非物質科學屬心性範疇,具有難以重複驗證或不可重複驗證、不可證偽的特點,如社會學等。
科學: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學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學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學的研究內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萬物的本質特性和規律,二是對萬物的原有狀態的重組,使其成為有某種性能的能滿足人們某種實踐需求的東西.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才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才,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家,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什麼是科學
科學: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教育
科學首先指對應於自然領域的知識,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科學一詞起源於中國古漢語,原意為“科舉之學”,宋 陳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而科,單獨有分類,條理,項目之意,學則為知識,學問,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譯西方著作的時候,在翻譯英文science的時候,引用了中國古漢語的“科學”一詞,意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和學問。
科學一詞的來源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麼這麼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繫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二、科學的嚴格定義
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儘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
定義--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該定義中“最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祕》(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範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麼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複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特徵是什麼
“科學”(Science)一詞原意就是“知識”、“學問”。而《現代漢語字典》中則把“科學”一詞解釋為:人們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一方面,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是人們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獲取知識、探求規律的過程。另一方面,科學也是人們探索和認識自然世界的活動結果,它不僅表現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而且還包含有獨特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認識科學的本質。綜合起來說科學的本質是探究與思維、態度與精神、知識與能力。 作為探究與思維的科學,我們應當瞭解和熟悉科學探究和思維的整體過程:即觀察和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實驗求證和得出並交流結論 作為態度與精神的學科,我們應當在學習和探究科學的過程中發揚求實、嚴謹、善於和敢於懷疑、創新、堅持、合作的習慣和態度。 作為知識與能力的科學,我們首先要認識正確的科學知識,並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來更新和完善舊的知識;
什麼是科學?
科學
(一)科學一詞的來源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麼這麼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繫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中國古代的關於科學的起源,比如各類經典的經書都是關於科學規律的探索的信息記錄!古代的祖沖之的數學圓周率、張衡的地動儀、漢朝的指南車和指南針等,黃帝內經就是典型的醫學大成!是中國上古社會的科學鉅著!但是就科學這個字眼來說,也許還是舶來品!
中國的成語“名不見經傳”,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說所有的經和傳等都是關於中國古代人類社會的科學探索紀錄!自司馬遷開始,根據歷史經傳編著史記,記錄了漢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識別的文字信息歷史紀錄!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鉅著!
(二)科學的基本定義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永遠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複雜方面!
只要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開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說以及假定非常艱難!所以,對於科學本身的原始概念來說,對於世界上任何一位頂尖的科學家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給出科學的基本定義需要膽量!需要膽識!還需要深深關注人類命運的高度境界!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儘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祕》(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範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麼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
什麼是科學計數法?
將一個數字表示成 (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1≤a<10,n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
用冪的形式,有時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較大的數,如:光的速度大約是300 000 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數大約是:6 100 000 000
這樣的大數,讀、寫都很不方便,考慮到10的冪有如下特點:
10的二次方=100,10的三次方=1000,10的四次方=10 000……。
一般的,10的n次冪,在1的後面有n個0,這樣就可用10的冪表示一些大數,如:
6 100 000 000=61×1 000 000 000=6.1×10的九次方。
任何非0實數的0次方都等於1
當有了負整數指數冪的時候,小於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例如:0.00001=10的負5次方,即小於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乘10 的負n次方的形式,其中a是正整數數位只有一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
有效數字
有效數字是指從左面數不為0的數
例如:890314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90*10的8次方
839960000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8.40*10的8次方
0.00934593保留三位有效數字為0.00934
參考資料:將一個數字表示成 (a×10的n次冪的形式),其中礎≤a<10,n表示整數,這種記數方法叫科學記數法。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藝術?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進行無限放大跟無限縮小.在無限放大跟縮小的過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論.得出價值.做出貢獻.看看你現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聯網等等........這些...........科學的意義平凡於人類的生活當中。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是由耿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家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系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系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複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科學最基本的特徵是可重複性;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遊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遊戲文化的範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借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遊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遊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遊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
什麼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範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