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說的是哪個朝代?

General 更新 2024-12-04

中國人為什麼要下南洋?具體哪段時期?

最早唐宋就開始有人下南洋了,明清時期達到高峰

主要原因基本是因為閩粵一代地少人多,形成了向外移民的傳統,南洋土地肥沃,日照充足,便於農耕,所以很吸引仰賴農業的中國人居住。此外貿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請問老輩人說的下南洋是指哪個哪個地方?

泛指東南亞地區,拿起亞洲地圖,看中國下面的國家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地。

其中華人最多的,當屬新加坡

以前的下南洋,南洋是指哪個地方?

“南洋”是中國礎代的地理稱謂,不僅僅是新加坡等國家,而是泛指東南亞。

在清代到民國初年,也稱江蘇以北的沿海省份為“北洋”,江蘇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為“南洋”。

廣義上指東南亞,狹義上指印尼的爪哇島. 泛指東南亞,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具體來說是東南亞國家 特別是馬來群島附近.

下南洋是什麼時候的事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楊金遠著有同名小說《下南洋》。

經常聽人說下南洋 南洋到底是哪

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呂賓等地區,當年我們國人去的就是這些地方,所以當地現在有很多的華人。

電視劇裡說的下南洋是現在的哪裡

南洋諸國的古代歷史,主要指環南中國海的周邊各國各地區歷史。包括泰國、緬甸、印支三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尼諸島、馬來亞(馬六甲王朝)、菲律賓。地域即如今東盟十國的範圍。

下南洋是哪一年?說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南洋水師的“南洋”是相對於北洋水師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師主要活動於長江口以北的渤海、黃海、東海一帶,南洋水儲活動於長江口以南的東海、南海。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南洋”還指東南亞地區,那時華僑去東南亞謀生稱為“下南洋”。事實上南洋水師的也可以到東南亞去巡遊的。“西洋”在明朝時指印度洋一帶,到清朝時指歐洲。後來把日本稱為“東洋”是相對於西洋而言。)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詞目前大陸罕用。但中國和東南亞的一些名稱仍然沿用南洋一詞,中國的名稱如廈門南洋學院、南洋模範中學。東南亞的名稱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還有一些企業也使用南洋一詞。   南洋群島,指印度尼西亞群島。

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民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漢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漢族曾建立過一系列的政權。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各發生在哪個世紀的哪個年代?

歷史上的闖關東

清代以前,東北人口主要是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其中滿族人口比例佔多數,漢族人口幾乎沒有。清代山東人闖關東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1644至1667年,清朝廷頒佈《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

二、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當時,沿山海關一帶遍植柳樹牆,中間用繩索相連,滿洲兵駐紮在那裡嚴密地看守著關口,不允許漢人出關。但這種政策並沒能阻止山東闖關的流民,此時流民“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東渡渤海,蜂湧蟻聚”,一時間山東人的足跡踏遍了遼闊的關東大地;

三、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正式開禁放墾,打開虛掩的大門,正式向流民敞開,“東三省之開放設治,遂如怒箭在弦,有不得不發之勢矣”。伴隨著關東地區的逐漸開放,流民“出關謀生者,日以眾多”,年增年長,蔚成大觀,山東、直隸流民更是“聞風踵至”,“終年聯屬於道”,使東北終於成為一個“移民社會”。據估計,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人口共1841萬人,其中約1000萬人是由山東、河北、河南省先後自發湧入的流民,“而其中以山東為最,約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由此推斷,清代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約在七百萬至八百萬人之間”。規模之巨,可以想見。

進入民國時期,山東人闖關東迭起高潮,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四年。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按歷史學家路遇先生的研究,除去回返的人員,光在民國年間留住東北的山東人就達到792萬之多。

“走西口”真正始於清嘉慶年間. 晉西北、雁北、陝北等縣的窮苦勞動人民“走西口”曾掀起過兩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時期是清嘉慶年間到咸豐年間。 “乾隆盛世”後,社會秩序穩定,通過“開邊”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漸放鬆了對蒙古民族的封鎖,使一大部分漢人在河套地區得到了土地的租種權,另有一部分漢人入蒙從事甘草的採挖和經銷,從而拉開了開發內蒙西部地區甘草資源的序幕。當時,在採挖經銷甘草的人當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說,哪裡有甘草,哪裡就有保德人。他們不僅採挖甘草,而且經銷甘草,他們開草場、開草店。草場專門組織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專門賣甘草、買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烏拉特喬旗以及巴彥淖爾盟的五原等地。甘草採集不僅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廣闊的勞務市場,也使內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處。

第二次漢民入蒙高潮為清光緒二十八年到民國二十三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的“貽谷放墾”和民國二十三年的“移民實邊”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漢民入蒙去開荒種地和採挖甘草。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中國戰敗,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償戰勝國款銀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摺合9億8000多萬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由於清政府財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將危機轉嫁到人民頭上,採取官府放墾蒙荒的辦法,來彌補財政之不足。由過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轉為大量開墾蒙荒,並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大臣。從光緒二十八年開始,大規模地開放蒙區,這就......

下南陽是什麼朝代的事

下南洋(中國人向東南亞的遷徙行為)太平年代為了討生活或戰亂年代不堪戰亂的百姓以及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因地緣上的毗鄰關係而遷徙到東南亞,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下南洋”。

主要發生時間:明朝至民國

移民籍貫:福建、廣東

定居地:東南亞

成 因:貧困、戰亂

人 數:可能幾千萬

《下南洋》裡面說的唐山指哪裡?

他們說的唐叮指的就是中國,此外還有李小龍拍過一部電影叫唐山大兄,唐山是海外華人對中國的稱呼,不知道是不是特指大陸呢,現在很少這麼叫了

跟我們唐山市不是一回事的

相關問題答案
下南洋說的是哪個朝代?
擇天記講的是哪個朝代?
河南是哪個朝代的首都?
白鹿原說的是哪個地方?
南京是哪個朝代的首都?
王安石是哪個朝代的人?
祖詠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吳均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開封是哪個朝代的都城?
蘇洵是哪個朝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