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包括哪些階段?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基礎教育指什麼?包括高中教育嗎?

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當然包括高中教育以及相當於高中教育的中等專業教育。

基礎教育包括高中嗎?

不包括只有小學和初中`

請問基礎教育包括哪幾類?

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基礎教育就是義務教育,包括小學6年和初中3年廣義的,包括學前教育,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包括高中階段教育,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前的教育均可算做基礎教育.也有一種廣義的分法是把高中階段教育單獨獨立出來.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內容有哪些

即小學教育,或稱基礎教育,也叫強制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識基礎和作好初步生活準備的教育,是由國家用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強制實行的國民基礎教育。通常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的第一個階段的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兒童。

基礎教育階段

小學,初中

高中是否是基礎教育階段?有沒有法律依據?

高中不是,只有小學和初中是,因為“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屬於飢高個層次的教育,國家不強制每人接受,而且現在的政策是鼓勵職業高中。不過在不久的將來,國家肯定會確立“十二年義務教育”,現在有些地區在考慮試行,如重慶可能在兩年內推行。

希望您滿意

教學過程包含哪些基本步驟

教學過程是實現教育目標,實施課程的核心活動。只有優化的教學活動過程,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目標。要全面實現教育目標,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弄清它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律和基本階段,進而為科學地制定教學原則,確定教學方法,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和認識基礎。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心理準備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準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似乎是強加於他的苦差使,則學生還沒有作好心理準備,那麼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故心理準備階段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心理準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二)感知知識階段

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儘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1)直接途徑。即讓學生直接知覺和觀察,如利用教學參觀、做與實際條件相類似的實驗,以及對從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進行直接感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讓他們儘可能地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使知覺活動成為自覺積極的心理過程,這不僅使感知更完善、確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間接途徑。是指教師利用語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對學生所要學的教材進行生動的敘述和描繪,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的記憶表象得以重現,並按照語言的描繪加以改組,從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這同樣具有直觀作用。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述,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獲得語言感知,同時又使學生通過課本的文字和插圖獲得感知。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這種間接途徑有它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對現實的知覺,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夠真切、完整和穩定。所以,教學應該把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學生意識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常常與思維加工聯繫在一起,而且學生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三)理解知識階段

學生怎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學生認識上的飛躍,是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動腦,勤于思考,開展思維活動。進行思維活動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分析就是將對象的各種因素進行區分,從而分出它的各個組成因素,加以認識;綜合是對組成客體的各種因素之間聯結成整體的各種關係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礎,但也離不開過去已有的經驗和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精選典型材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舊經驗,往往不科學,如“0”就是沒有意義了,要注意改造,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個積極思維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鞏固知識階段

鞏固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易受遺忘規律所制約,因為鞏固知識是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繫......

k12體系是什麼?

K12教學體系包括PreK-K的

課程和美國小學課程。目前國內只有

課程是K12教學體系簡介

美國基礎教育的統稱。“K12”中的“K”代表Kindergarten(幼兒園),“12”代表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三)。“K-12”是指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教育,因此也被國際上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1]體系介紹美國是世界上教育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它有完整的而獨特的教育體系。美國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決定了美國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在美國人看來,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美國的法律規定兒童6-16歲必須入學。美國的公立學校由政府稅收支持,學生免費入學;私立學校多由教會支持。從整體上說,美國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遞進的階段: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到高等教育。前三個階段都屬於大學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學校(Nursery School) 及幼兒園(kindergarten)、小學(Elementary School)、初中(Middle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大學前的教育又稱為基礎教育即K-12教育階段(也是義務教育)對照表

年級年齡學齡前Pre-Kindergarten2-3 歲幼兒園Kindergarten4-5歲小學Grade1-6年級 (或1-5)6-12歲中學(初中)Grade7-8年級 (或6-8)13-14歲中學(高中)Grade9-12年級15-18歲中美對比中美文化的根本不同之處,美國崇尚個人主義,追求個人自由,而中國強調集體主義,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要求思維統一。 表現在教育上,就是美國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並設計實驗,講授知識時更注重講授思維過程,而不追求知識理論的邏輯性和層次體系。而中國的教育,眾所周知,就是重理論知識而輕視思維過程,重視考試成績而輕視實驗能力。中國中小學包括大學的任何一本理科的教科書,拿出來,都是條條道道,邏輯性,條理性非常強,但是這些知識前輩們是怎麼思考得來的? 我們能不能設計實驗去驗證那些理論的正確性?學習這些理論知識以後能從事哪些相關的職業?或者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用?中國的教科書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如果不是為了考試,相信不會有人有興趣去閱讀那些課本。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美國的教育非常強調Independent Thinking獨立思考,Creative Thinking(創新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即質疑精神,而中國強調標準答案,強調服從權威。眾所周知,有質疑,才有創新,有獨立思考,才能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其中的作文題目有一道就是寫Argument(即駁論文),其作文題是給你一段話,讓你去質疑,找出其邏輯漏洞。美國人認為做學術研究,不敢質疑,和一個木頭沒什麼區別。所以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號要在電視上對全國中小學生髮表講話,結果美國人馬上跳出來反對,說擔心他們孩子受到政治影響,說政治人物不應該破壞教育的獨立性,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 在中國,我們從來都是全國統一教材,所有的考試都有標準答案。而美國沒有統一教材,各大教育出版社都可以出版教材,當然如果他們想盈利的話,就必須做出最吸引人的教材,以佔領市場。所以美國的最暢銷最著名的課本和教材基本上都是出版社每年修訂,緊跟社會發展。大事記“K12”,一個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無比熟悉的名稱。提起“K12”,中小學的教師、校長、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以及專家學者,立刻會想起他們網上共同的家,想起他們每天都會光臨的地方: K12中國中小學......

當代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課程改革從總體上已由實驗階段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六項改革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相關問題答案
基礎教育包括哪些階段?
家庭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基礎貨幣包括哪些?
企業基礎建設包括哪些?
高中教育包括哪些?
團隊基礎管理包括哪些?
學前教育包括哪些專業?
學歷教育包括哪些?
義務教育包括哪些?
網絡基礎設施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