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好學嗎?
大學哲學專業好學嗎?
以我個人為例:
哲學專業特別有趣,我是個好奇和具有懷疑精神的人,哲學在大學中打碎了我一直以來矇蔽在其中的虛假和不可靠的一切觀念,他為我打開一扇自由理性的大門,告訴我一切的東西都需要我們以崇高的目標、堅定的信念和嚴謹的方法仔細的去把握事物的背後
哲學是一門偉大的學科,他是如今一切知識的起源,更是一切技術與理論所要復歸的地方,他包含,宗教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可謂是百科全書式的學科,你不僅要了解哲學自身,而且要更多的知識基礎,但是當你認真的鑽研他,你就會痴迷其中
古往今來,無數偉人為之奮鬥的思辨歷程,無數自然科學家,社會社科家試圖解答的問題你也要面對,帶著那些信念,去面對這個世界。
你會發現,你的世界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開”,你會明白,學了哲學,真好
·為什麼要學哲學
學習哲學,是為了建立一種人生態度,瞭解世界的本原,讓生活更加理性。
學習哲學不是為了成為哲人,而學習一點哲學,可以引領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你可以不按照規律而為人,但你應該瞭解世界變化的規律。
哲學最重要的便是思考,當你在想“為什麼要學習哲學”的時候,思考便開始了。會思考的人,便是哲人。“學習”哲學,只是為了瞭解一些哲學方面的知識。有時,我們只知道我們應該思考,但我們卻並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思考。但當我們真正明白“思考”的內涵時,學習哲學,便有了意義。
偶也是大學生,呵呵,樓主好。
《哲學》與《人學》有什麼區別?
哲學的定義:哲學是以世界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以發現世界的一般規定和規律、確立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基本任務的一般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哲學的本質和特徵。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哲學同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具有共同的規定,它們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哲學的本質和屬性規定。
以世界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以發現世界的一般規定和規律、確立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基本任務,是哲學區別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徵和種性規定。
什麼是世界?世界是個別具體事物組成的統一體,個別具體事物是世界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世界就是具體事物,具體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體事物不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體,還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種聯繫和規定。世界或具體事物可以被兩分或多分為不同的種類和組成部分,被兩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種類和組成部分也可以被綜合歸納為統一的具體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以發現各種自然規定和自然規律作為己任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科學是以社會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以發現各種社會規定和社會規律作為己任的社會實踐活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都不是世界的整體,而僅僅是世界的某個組成部分。把世界整體作為研究對象,把發現世界的一般規定和規律作為己任是哲學有別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顯著特徵。
哲學是人生必須要學的嗎 5分
我覺得不是必須要學的。但是學的話有些好處哈。因為即使不學你在生活中也會自己領悟到很多道理。如果學習的話會更系統一點,但是即使學了的話沒有一定的生活經歷也是難於理解哲學中所講的內容的。哲學大家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裡說出來,和在一個唬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裡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
哲學有用嗎?為什麼要學哲學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以科班生的身份來為哲學作一次辯護。我不認為,也不希望我的回答是唯一正確的回答,但我的回答一定會是在某些方面觸及到哲學本質的答案,而不像某些答主那樣,要麼扯什麼成功哲學,要麼扯什麼哲學家都是瘋子這種外行話。
我對哲學本質的理解主要來源於三個哲學家,分別是亞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爾。
一、我從一個匿名用戶的回答開始,他的回答是:“因為吃飽了。”
我估計他自己是想打“撐的”兩個字,不然也不會匿名了。而我想說,哲學確實始於“吃飽了”,若沒有“吃飽了”,就永遠不會有哲學。我並不是要表達馬克思所謂的“人只有先滿足吃喝住行的需要才能從事哲學思考”這樣一個歷史唯物論的命題。我的意思是,哲學恰恰使人從直接性中擺脫出來,使人不再只是一個吃喝拉撒的動物。
動物直接按照自身的本能行事,它感到一種慾望,於是就去滿足這種慾望。這就是動物的全部生活,這種生活是一種直接的生活。而人恰恰不只是直接的東西,人能夠從直接性中擺脫出來,而哲學恰恰就是能夠將人從直接性中解放出來的科學。在哲學思考中,人不再與直接的、個別的東西打交道,而是處理與普遍性相關的問題。即使提出某種哲學的哲學家總是個人,但哲學就其本質而言是普遍的。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最高根據。
(以上內容主要是對黑格爾的轉述)
二、再來重新看題主的問題:哲學有用嗎?首先這需要我們回答,什麼叫有用(useful)?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理解,“有用”的意思無非是說,這個東西可以被用來製作某物,或做出某種行為。換句話說,有用的東西一定是作為手段而出現的。
舉例來說,我們認為木材是有用的,因為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原材料,去製作房屋。同樣地,我們認為論辯術是有用的,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達到在辯論中戰勝對手,在交談中說服別人的目的。在這裡,木材和論辯術就是我們的手段,我們把它們當作達成某個目的(建造房屋,說服別人)的中介。
亞里士多德的一個重要的洞見就是,既然手段為目的服務,那麼目的就是高於手段的。這個命題並不像初看上去那麼難以理解,我仍然以上文的例子來說明。我們之所以獲取木材,是因為我們可以用它來製造房屋(為了簡化思考,這裡不考慮木材的其它用途),這就意味著:
1. 如果有一天,木材不能被用來製作房屋,我們就再也不需要它了。
2. 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更好的方式來獲得房屋(舉一個比較crazy的例子,我們只需要向上帝祈禱就能獲得房屋),我們就也不再需要木材了。
同樣地,我們之所以學習論辯術,是因為我們需要在辯論中戰勝對手。這也意味著:
1.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在辯論中戰勝對手,論辯術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2. 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更好的方式戰勝對手,那麼也不再需要論辯術了。
古代漢語中有個很出色的表述:狡兔死,走狗烹。這恰恰就是在表達“目的高於手段”這樣一個命題。如果哪一天沒有兔子(目的)了,那我就不再需要狗(手段)了。
亞里士多德的第二個洞見是,哲學不是為達成某個目的的手段。哲學的目的就在自身之中,當我們進行哲學思考時,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某種在哲學之外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的目的就是哲學自身。哲學在自身中就包含絕對的價值,這是哲學和木材、論辯術的最重要的差別。
哲學不是始於某種自然需要。哲學始於一種無功利的好奇(disinterested curiosity)。
奧古斯丁曾經討論過“愛是什麼”的問題。在他看來,愛的本質是享受(enjoy),而享受是與使用(use)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使用木材,但我們並不會愛木材,換句話說,我們與木材的關係並不是自足的......
學哲學好不好。。。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在麥當勞、“好萊塢”等快餐文化席捲全球的浮躁氛圍中,哲學像堂吉訶德顯得滑稽可笑。感性化和短平快的求知方式,使得一切複雜的問題都變得簡單化、單面化了,所有高深的哲理似乎都可以通過幾個學術明星在電視上以一種調侃的方式來加以言說,在這種情況下,探討事物抽象本質的哲學當然就成為一種“屠龍之術”了。生活在一個哲學凋敝或者“戲說”哲學的時代,或許是一種不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許是一種幸運,因為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是一個輕鬆的時代,一個使人可以像動物一樣跟著感覺走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快樂而不是崇高,是舒適而不是深刻。在這樣的時代裡,哲學遭到冷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與三十年前的人都像著了魔似地學哲學、用哲學的那個瘋狂時代相比,這種哲學的冷寂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無論人們對於這個時代的價值判斷是褒還是貶,但是有一點是大家都必須承認的,那就是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市場化的時代,一個浮躁的時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人們學習任何東西,首先都要問:“學它有什麼用?”比如年輕人上大學,父母為他們選擇專業,都會考慮學這個專業將來畢業以後有什麼用。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願意學哲學。大家都明白,在我們這個時代,學哲學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如果在課堂上有學生問我:學哲學有什麼用處?我往往會反問他:你說的這個“用處”到底是指什麼?如果是指用途、功利意義上的用處,也就是說,學哲學能夠給你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那麼我會直截了當地回答你,學哲學沒有任何實際的用處! 假如有一位教哲學的老師對你們說,大家學好了哲學,將來就一定會經好商、當好官,會在實際工作方面高人一籌。我認為,這位老師如果不是在欺騙別人,就一定是在騙他自己。在我看來,學哲學與經好商、當好官並沒有任何直接的因果聯繫,哲學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可以讓一個人在商場上財源亨通,在官場上飛黃騰達。美國20 世紀的一位哲學家詹姆士曾經說過:“哲學不能烤麵包!”他的意思就是說,哲學並不能給人帶來什麼實際利益。這一點,其實早在哲學產生之初就已經被註定了。
一、從哲學產生的原因看哲學的用處
哲學的用處與哲學產生的原因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哲學最初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古希臘時就有人考慮了。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
就曾經分析過哲學產生的原因。在《形而上學》這本書中,亞里士多德探討了哲學產生的前提問題,說明了為什麼我們會有哲學。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別的學科都是
與某種實際用途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說,我們研究物理學,是因為我們要了解自然界的規律;我們研究邏輯學,是因為我們要進行合乎理性的思考;我們研究語言學和修辭學,是因為我們要把語言變得更加有力和優美,這些當然都是非常實際的用處。但是哲學產生的情況卻不同,它完全超越了實際用途。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的產生必須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驚異,另一個則是閒暇。驚異,就是當我們面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時,往往會對世間的萬千氣象產生一種驚奇之感。驚異感是我們
人類的一種非常好的素質,動物很少會有驚異感,動物只有恐懼、警覺之類的感受,它們不會在沒有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自覺地對外界事物產生一種驚異感。只有人才會在面對不解現象時產生驚異,才會在面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時提出各種問題。這種由於驚異而產生的問題意識構成了哲學思維的開端,正是由於驚異,才產生了最初的哲學思維。
但是亞里士多德又認為,光有驚異是不夠的,人還必須有閒暇,才能使哲學產生。閒暇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幹。眾所周知,古希臘社
會是一個奴......
哲學知識好學嗎?
不容易理解,需要很強的邏輯性
哲學有什麼用嗎
首先陳述一個事實:每個偉大科學家都有著深厚的哲學修養。
哲學就是系統描述對世界的根本看法的學問。
一切可證偽的學問都是科學,而不可證偽的就是哲學或神學。哲學將這些不可證偽的學問述諸理性,而神學述諸權威(如神)。
多思考,就是哲學。養成了多琺考的習慣,對你的各方面才能都有助益,對個人發展極有幫助。
哲學是最難學的知識嗎
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容易學習但較難理解。
1)哲學本身就是對人們日常所見世界與社會的各種現象和產生的矛盾,進行歸納和概括並找出規律性和矛盾的特點,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解決面臨的困境與問題。而這些現象與矛盾,不管你意識到與否,都仍然在發生和發展,哲學就能夠指導人們找到理性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哲學的殿堂,從而使人能夠容易地來學習哲學知識。
2)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哲學的對象,規定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這是以對哲學和具體學科的正確理解為前提。哲學是一般,具體學科是特殊;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對具體科學則具有指導關係。哲學和具體科學作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在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它們的辨證統一中前進和發展的。哲學的任務,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故此,哲學比較難於理解和詮釋。
學哲學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古希臘哲學家通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孫正聿講哲學
哲學:“使人作為人而能夠成為人”
學科學,我不說,你糊塗;我一說,你明白。而學哲學,我不說,你明白;我一說,你糊塗。
哲學就是對於人生有系統的反思。在這個命題中,包含幾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說,哲學是對於人生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活動,應當說人人都會有。另一層意思是說,作為哲學的這樣一種人類活動,它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也就是說,能夠系統地反思人生的活動叫哲學活動;而進行這種活動的人呢,就是哲學家了。
系統地反思人生的哲學,它同其他科學的區別在什麼地方?除了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使你成為“某種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種具體的專業,掌握某種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將來你可以從事某種特定的職業。我們把這稱為科學,使你成為“某種人”。
與此不同,哲學使你“作為人而成為人”。這句話的含義是極為深刻的。雖然說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義上,缺少一種哲學的修養,還不是馮先生所指認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他作了這樣的一種區別,其他學科使你成為某種特殊的人,用我們現在的通俗說法,就是成為一種“專門人才”;而學習哲學,使你作為人能夠成為人,做一個有教養的現代人。這是哲學與科學的區別,也就是哲學的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這種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哲學,怎樣才能夠獲得?
馮先生說是“覺解”。我曾經寫過《哲學修養十五講》一書,在國內算一本暢銷書吧。前幾天這本書的編輯給我說,最近在臺灣重新出版這本書,更名為《哲學修養的十五堂課》。
在書裡,我說學習科學和學習哲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學科學是什麼感覺呢?我不說,你糊塗;我一說,你明白。而學哲學則是,我不說,你明白;我一說,你糊塗。大家會覺得很怪,怎麼會是這樣呢?大家想一想,科學是把一些個別的現象,單稱命題和觀察名詞,經過歸納推理,上升為理論名詞和全稱命題,然後再通過演繹推理,做出解釋和預見。例如,我一說,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180度,再一說邊角關係,你就會作相關的幾何題了。這就叫作我不說你糊塗,我一說你明白了。
而哲學恰好相反,它是把人們當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東西作為批判反思的對象。我不說的時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說,你卻可能糊塗了。例如,這裡有一張桌子,我不說,它就是一張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問你,你如果沒有桌子的觀念,為什麼會把如此這般的一個東西把握為桌子呢?糊塗沒?這就是哲學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內地的同學都知道,臺灣的同學不知聽到過沒有?有一首歌叫《我心中的太陽》,歌詞是:“天上的太陽和水中的月亮誰亮?山上的大樹和山下的小樹誰大?心中的戀人和身外的世界誰重要?”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學怎麼回答?歌曲中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這個世界是極為複雜的!哲學就是要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特別是人生的複雜性揭示出來。我不說的時候,你很清楚;我一說的時候,你可能更糊塗了,這就需要馮先生所說的那個“覺解”。如果沒有一種哲學的辯證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極端,你今天是理想主義,明天可能是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