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巹而醑怎麼讀?
合巹而醑 合巹而酳 20分
在《禮記·昏義》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醑。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合巹是用葫蘆做成的飲酒用具。鄭玄·阮湛的《三禮圖》中說:“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兩端,其制一匏爵。”在古時這種用葫蘆做成的酒具是專門在婚禮上用來使夫婦對飲的器物。其意在於象徵夫婦同享尊榮,共受卑苦的愛情生活。
馬末都說的夫妻喝交杯酒用的杯子叫合什麼杯?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礌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隻酒杯相連,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婚禮上的交杯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飲一口。
古代成親要喝那三杯酒
只有一杯,就是交杯酒
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先各飲半杯,然後交換一齊飲幹,謂之飲交杯酒,在古代又稱為“合巹(jǐn) ”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洛陽神話與民俗 10分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候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河洛民俗文化裡飄出的酒香是濃郁的、熱辣的,那感覺正如這些民俗活動本身,每個場景都展示著說不盡的喧囂和熱鬧:百年好合、孩子滿月等喜事當然是觥籌交錯、喜氣洋洋,連送別、喪葬等悲傷之事也是大擺酒宴、熱鬧非凡。
這中間蘊藏著河洛百姓的大智慧:人生本來孤寂,何必鬱鬱寡歡?不如豁達一點,用喧鬧驅逐寂寞,用火辣辣的美酒溫暖生命原本的悽清,多好!
洛陽民俗文化是河洛民俗文化的濃縮和沉澱,要認識河洛百姓的這種大智慧,還須細品彌散在洛陽民俗中的酒香。
一
酒在洛陽民俗活動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其表現形式更是生動活潑、姿態萬千。農曆狗年春節將至,這幾天結婚的人特別多,滿街都是花車,滿城都是喜氣。圖個喜慶,咱就從婚禮中的酒事活動開始,品品酒香裡泡出來的民俗風情到底是何滋味。
洛陽人娶媳婦,從提親到訂婚的每一個環節,酒是少不了的:媒人去姑娘家提親,得捎上酒;婚宴上,新人要向親朋好友敬酒;新人入洞房,得飲“交杯酒”……其中最有趣、最好看的環節應當是新郎、新娘共飲“交杯酒”。這本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項傳統儀式,藉以讓新人互表忠心、明誓守貞,氣氛本應莊重,但在河洛地區卻有另外一種色彩。
不久前,我去參加一個好朋友的婚禮。當司儀唱到“夫妻共飲‘交杯酒’”時,新郎、新娘兩臂相交,新郎很爽快地一飲而盡,新娘舔了舔,眉頭一皺,偷偷將酒倒在左手所執的花束中。她的動作不明顯,幾乎瞞過了婚禮上所有的人,但當時我就坐在離她不遠的酒桌上,抱著採訪的“居心”觀察婚禮儀式,所以看得很清楚。
新娘為什麼要將酒倒掉呢?並不是因為她不會喝酒,擔心醉了出醜,而是那酒杯中盛的並不是單純的酒——洛陽民間風俗,供新人們飲用的“交杯酒”中要摻入胡椒粉、鹽、醋、醬油等作料,攪拌出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的滋味,寓意人生路上的萬般艱辛。新人交臂而飲,可表達同甘共苦、白頭偕老的決心。這樣的酒味道自然不好,於是便有些“膽小”而且思想解放的新娘,索性將酒倒掉。還有些新人,乾脆在事前拜託負責端“交杯酒”的伴娘或是伴郎手下留情,換成一杯白開水應景。
這是新派做法,老一輩人看不慣。採訪中,很多“老洛陽”告訴我:飲“交杯酒”是神聖的,無論酒杯中盛的是啥,新人們都應該義無反顧地喝下去。如果連飲一杯酒都怕,又如何能讓人相信你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有一位老司儀,為了證明婚禮中喝“交杯酒”這個步驟必不可少,還就古時婚禮中用酒的習俗,很耐心地給我上了一課:
婚禮中用酒,可以追溯到周代。那時,麴櫱的應用使得釀酒業空前繁榮,酒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已經聯繫得相當緊密,用酒的方式也開始規範化、系統化。男女結婚,須得共同食用祭祀後的肉食,並共飲水酒,以酒明誓,表達忠貞不渝、白頭偕老的願望。
當然,那時的“交杯酒”還不叫“交杯酒”,而是稱為“合巹”。所謂“巹”,就是將一個大葫蘆剖成兩個瓢。《禮記》中有“合巹而......
洞房花燭夜,該用哪一種酒?
你好
交杯酒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據說,這一習俗源於先秦時期,唐代十除了沿用飄作酒器外,亦可以杯代替,到了宋代,新婚夫婦喝交杯酒時用的是兩個酒杯,先飲一半後再換杯共飲,飲完後則將酒杯一正一反擲於床下,以示婚後百年好合。清末時期,交杯酒儀式已發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如今的婚儀中,“按杯於床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
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 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百度百科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諮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67
擴展閱讀:
1.合巹"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2.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幹床下,盞一仰一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徵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3.用綵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徵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民國:《解縣誌》)
4.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徵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後,"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後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後,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於結婚之翌日行之"。(民國:《浮山縣誌》)
5.今天,青年男女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後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一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一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交杯酒的含義是什麼?是隻有情侶才能喝嗎?
lz你好
交杯酒,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jǐn) ”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古語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
在日本也存在著交杯酒一說,但是他不是男女之間,而是男人和男人之間!中國喝交杯酒是結成夫妻,在日本喝交杯就類似於結拜,結拜成兄弟的意思!
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後, 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詳情請見鏈接 希望可以幫到你哈~!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91858.htm
我們相親認識的,我跟他說過想和他在一起,他拒絕了,最近見面卻說要和我喝交杯酒,交杯酒不是結婚的時候
也許她是一個很開放的女生 沒有當一回事 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她暗示你可以和她交往
中國古代女兒出嫁時用的酒水有哪些
一 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併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