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實效性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如何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和“學到什麼程度”。三是採用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包括三重含義:效果、效率、效益。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既然“有效”是針對“無效”、“低效”而言。那麼“有效”就是通過老師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鬆。既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也把老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老師有精力與時間進行知識的更新與補充或進行更高層次的教學研究,讓學生有精力與興趣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吸收。

(二)有效教學強調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教學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髮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再次要求教師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一)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

語言組織準確、簡練。縱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囉裡囉嗦擠佔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佔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提高和加強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課堂機智。

同樣的教學設計讓不同的教師來教,效果卻是不同的,因為課堂上會出現許多無法預料的問題,這需要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機智去解決。課堂駕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教學機智,學習有關的教學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注意平時的課堂上一些情境的積累,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多向一些優秀的教師討教經驗,增加自己課堂駕馭的能力,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打造精品課程的過程中,可見我校英語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但還要不斷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其落腳點是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當代教育思想的影響,有效教學在主張教學效益的同時,關注人格形成、生命關照等在教學中的意義。所以我們在這裡把有效教學理解為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這裡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即教養與教育,成人與成才的辯證統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已有比較深入的探討,比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又比如美國教育家加里.鮑裡奇在《有效教學方法》就提出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教學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等等。綜合這些研究者對有效教學的描述,我們可以概括出有效教學的一些基本特徵。1.有效教學是有明確任務指向的教學布盧姆說過: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考察一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需要明確在教學實施前,教師和學生期待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否則所有的考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有效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教學目標不是目的。比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等都是不規範的目標表述。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一文中提出規範的教學目標四個要求: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在前幾年的專題講座中我們已經講過了,這裡就不展開了。比如崔巒先生對語文《荷花》一課提出的教學目標(見某核心期刊2006年第10期第6頁)是這樣表述的:(1)識字學詞,讀準生字的字音,瞭解詞義,正確書寫字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用朗讀表達對荷花喜愛的感情。(3)從感悟作家筆下荷花的特點中,瞭解抓住特點、展開想象的寫法。教師要想明確目標,就要在課前做到兩個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結構,科學劃分課時內容層次;二是研究學生到位——找準知識起點,理順學生認知次序。2.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之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也有很多老師認為讓學生採用交流、互動的形式太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認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學方法。可是事實證明,學生這樣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知識,是不能轉入長時記憶和有效內化的,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學生的“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一。所以主體參與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亢奮、激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或靜心默讀,或全心朗讀,或潛心思考,或積極爭辯,或大膽陳述……同時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學生在主體參與的同時,還要加強合作學習。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只有在與他人合作過程中,主動加工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學習的價值。所以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互動、合作不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本質。表現為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與自身的認識、思維、思想情感的交流情況。請記住:學生懂得一個知識,不是教師講清楚的,而是學生想清楚的。3.有效教學是最優化教學策略實施的教學為達成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選擇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教學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徵。比如我們榆次區提出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動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學發展的有效性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動與交往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因素。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活動的發展效應取決於下面四個條件:(一)活動對個體所提出的要求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學要求掌握在“最近發展區”為宜;(二)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水平與重複程度,如贊可夫主張“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於充分展開學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三)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四)活動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動主體對成效的感受。

二、教學知識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我認為教學效果不取決於教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有效的知識量。教學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統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恆定的單位時間裡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學速度是否適當的標準是極難確定的,一般以學生的接受水平為依據。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課鬆鬆垮垮,沒有足夠的思維密度,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採用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這裡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其四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時間缺乏精打細算,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為了減少時間的損耗,建議在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做好準備;準時上課;提煉和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提問技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

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啟發式教學,這也可以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但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善於引導。人們往往誤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比較啟發等。最終是為了達到最優的啟發效果。在教學中怎樣在學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識基礎上,用大量典型的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正是啟發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教學策略的選定和設計又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取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有針對性加以選擇......

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注重抓學生課堂行為規範

學生的課堂行為不規範會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也影響老師的心情。為此規範學生的課堂行為尤為重要,我在每學期新開學、每個週一都花一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回憶課堂上我們要做什麼,學生能說出很多,怎麼坐、怎麼站、怎麼聽課、怎麼舉手發言、課本怎麼擺放等等,由他們自己說出來的要比老師強行要求要好的多,學生印象會很深刻。

二、有效調控課堂教學,不磨洋工

什麼是有效性數學課堂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然而,長久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

1、接受學習不能完全否定。我們應該承認,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長度單位1釐米、1分米、1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實踐證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學習的深入。“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度”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有的竟拔掉一根頭髮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有的說桌子有4本數學書那麼長,有的說大約有6枝鉛筆那麼長,還有的說有22根頭髮那麼長,此時學生的思緒紛繁複雜,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

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相關問題答案
課堂的實效性是什麼?
逍遙的主屬性是什麼?
信用卡的有效期是什麼?
社交的重要性是什麼?
佛性中的第一性是什麼?
法律時效性是什麼意思?
實時性是什麼意思?
政治黨的先進性是什麼?
人類的劣根性是什麼?
實體性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