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疆拓土下一句接什麼?
秋月無邊下一句是什麼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語:Čiŋgis qaɣan,1162年—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蒙古帝國奠基者,世界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廟號太祖;蒙古族人。
他的眾子中,較為著名的四位分別為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臺為國主,選定窩闊臺為繼承人,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爭奪,征服金國後,託雷去世。
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描寫了成吉思汗還沒有成為汗,還是鐵木真時的生活,以及他成為汗之後,開疆拓土的野心。
毛澤東曾在其詩詞中這樣描述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在一定的層面映射出成吉思汗在開拓疆土方面輝煌無比的同時,存在著遊牧民族不善於運用文臣治理疆土的遺憾。
開疆拓土成語接龍怎麼接
吐哺捉髮 → 發硎新試 → 世風日下 → 下逐客令 → 令人神往 →
枉費心計 → 計窮力屈 → 區聞陬見 → 間不容息 → 夕惕若厲 →
瀝血披心 → 心花怒發 → 發蒙振落 → 落英繽紛 → 分毫不爽
吳中白藕洛中栽的下一句是什麼
白居易的《種白蓮》 吳中白藕洛中栽,莫戀江南花懶開。 萬里攜歸爾知否,紅蕉朱槿不將來。
更那堪前句和後句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②,驟雨③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⑤,蘭舟⑥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煙波,暮靄⑨沉沉⑩楚天⑾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⑿。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⒀,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⒁,更與何人說!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採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捨的感情。
②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
③驟雨:陣雨。
④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⑤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⑥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⑦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後越來越遠)。
⑨暮靄:傍晚的雲氣。
⑩沉沉:深厚的樣子。
⑾楚天:戰國時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一帶屬於楚國,這裡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⒀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復一年。
⒁風情:情意(男女戀情)。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鑑賞】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係。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於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於秦樓楚館之曲......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措施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開疆拓土:① 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基本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區;
② 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西漢和西域的聯繫。[後來公元前60年(漢宣帝統治時期),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屬西漢版圖]
③ 加強對南方的經營:在雲、貴、川等地建立了郡縣,派官員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了內地同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