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異化什麼意思?
法蘭克福異化論可以分析什麼現實問題
消費是任何時代都存在的人類的一種基本活動。在當代,消費已經成 為社會生活中最為活躍的現象,社會中的一切活動都滲透著消費,都離不開消費,甚至以消費為主軸而運轉,但是由於消費的異化,消費卻面臨著一系列值得反思的 問題。消費異化最早出現在二戰後最為富裕的美國社會,之後消費異化的幽靈不僅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地上徘徊,而且已經擴展到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以異化為 重要分析工具、對資本主義社會各領域進行批判的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把對異化的分析拓展到消費領域,敏銳地洞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異化的現實並展開了理 論研究
營銷引導消費還是消費引導營銷 辯論題
一、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
關於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這一問題,是與消費對於人自身以及社會來講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以及作為手段的合理性這一爭論相聯繫的。
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問題的產生要追溯到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係上。生產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在生產力較低、產品結構與產品品種比較單一、社會採用計劃經濟體制的情況下,消費對生產以及社會的影響很小,因此消費的性質主要體現在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要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結構與產品品種的複雜化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普及,消費對於生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常常被作為企業實現利潤目標、政府調節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消費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手段的成份在其性質中的色彩越來越濃厚,消費也成為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體。在社會科學領域,消費成為了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內容,歷史上西斯蒙第的消費不足理論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說到底都是主張通過增加需求與消費來達到生產擴大、經濟增長的目的。
消費性質的這種演化為生產力的發展所支配,是一種正常的無可厚非的經濟現象,它也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但是在資本產生以後,這種演化過程出現了異化的特徵。消費的異化是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它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消費開始對生產產生重要引導作用的情況下,生產者在其趨利動機的支配下,創造出與消費者實際需求相背離的產品與服務,通過一定措施誘使消費者購買和消費這種產品與服務,從而實現企業盈利的目標。由於這種需求與消費純粹是為企業產生利潤而服務,與人類滿足需要的基本目的相背離,對消費者個人來講往往是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消費的異化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在資本主義經濟階段,企業生產的根本目的不是消費者要求的使用價值,而是利潤。這就導致企業的目的與消費者的需求產生了矛盾。一方面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但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又必須獲得消費的支持,從這種意義上講,消費完全成為了一種產生利潤的手段。為了調和這種矛盾,一種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企業職能——市場營銷產生了。從其產生之日起,市場營銷便是為企業盈利服務,它是通過鑑別購買群體,研究其消費特點,藉助一定工具來刺激其購買慾望等一系列過程來促使消費者購買企業產品,從而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在資本的主宰與市場營銷的直接作用下,消費的性質產生了異化,人們消費某種商品的目的與其自身正常的合理的需要產生了偏離。受此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等內容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
二、市場營銷在消費異化過程中的影響
首先,在消費思想方面,營銷促進了消費主義的大眾化。消費主義是資本對消費思想異化的產物,它主要是指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同時也在向不發達國家蔓延的一種文化態度、價值觀念或生活方式。在最表面的意義上,消費主義表現為現實生活層面上的大眾高消費,它常常是由企業及其附屬的大眾傳媒通過廣告或其它各種文化、藝術形式推銷給大眾。這種文化態度或價值觀念把消費數量和種類、日益增長的物品和服務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並將其作為最普遍的文化傾向和較高生活質量的標誌,甚至是公民對經濟繁榮的貢獻和對國家或社會的道德責任,從而使高消費成為自然的和普遍的。
在消費主義思想中,消費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向他人表明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權力地位,從而使消費者博得榮譽,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手段。在消費主義產生的早期,追求這種“炫耀性”消費的群體基本上限於資產階級,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消費主義開始演變為大眾消費。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演變,基於三個因素:第一是技術革命導致高檔產品的廉價出售,為普......
什麼是市場銷售的認識?
一、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關於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這一問題,是與消費對於人自身以及社會來講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以及作為手段的合理性這一爭論相聯繫的。消費性質的演化與異化問題的產生要追溯到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係上。生產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在生產力較低、產品結構與產品品種比較單一、社會採用計劃經濟體制的情況下,消費對生產以及社會的影響很小,因此消費的性質主要體現在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要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結構與產品品種的複雜化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普及,消費對於生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常常被作為企業實現利潤目標、政府調節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消費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手段的成份在其性質中的色彩越來越濃厚,消費也成為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體。在社會科學領域,消費成為了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內容,歷史上西斯蒙第的消費不足理論與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說到底都是主張通過增加需求與消費來達到生產擴大、經濟增長的目的。消費性質的這種演化為生產力的發展所支配,是一種正常的無可厚非的經濟現象,它也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但是在資本產生以後,這種演化過程出現了異化的特徵。消費的異化是一種特定的歷史現象,它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消費開始對生產產生重要引導作用的情況下,生產者在其趨利動機的支配下,創造出與消費者實際需求相背離的產品與服務,通過一定措施誘使消費者購買和消費這種產品與服務,從而實現企業盈利的目標。由於這種需求與消費純粹是為企業產生利潤而服務,與人類滿足需要的基本目的相背離,對消費者個人來講往往是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消費的異化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經濟階段,企業生產的根本目的不是消費者要求的使用價值,而是利潤。這就導致企業的目的與消費者的需求產生了矛盾。一方面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但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又必須獲得消費的支持,從這種意義上講,消費完全成為了一種產生利潤的手段。為了調和這種矛盾,一種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企業職能——市場營銷產生了。從其產生之日起,市場營銷便是為企業盈利服務,它是通過鑑別購買群體,研究其消費特點,藉助一定工具來刺激其購買慾望等一系列過程來促使消費者購買企業產品,從而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在資本的主宰與市場營銷的直接作用下,消費的性質產生了異化,人們消費某種商品的目的與其自身正常的合理的需要產生了偏離。受此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等內容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二、市場營銷在消費異化過程中的影響首先,在消費思想方面,營銷促進了消費主義的大眾化。消費主義是資本對消費思想異化的產物,它主要是指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同時也在向不發達國家蔓延的一種文化態度、價值觀念或生活方式。在最表面的意義上,消費主義表現為現實生活層面上的大眾高消費,它常常是由企業及其附屬的大眾傳媒通過廣告或其它各種文化、藝術形式推銷給大眾。這種文化態度或價值觀念把消費數量和種類、日益增長的物品和服務看作是至高無上的,並將其作為最普遍的文化傾向和較高生活質量的標誌,甚至是公民對經濟繁榮的貢獻和對國家或社會的道德責任,從而使高消費成為自然的和普遍的。在消費主義思想中,消費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向他人表明消費者的經濟力量、權力地位,從而使消費者博得榮譽,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手段。在消費主義產生的早期,追求這種“炫耀性”消費的群體基本上限於資產階級,但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消費主義開始演變為大眾消費。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演變,基於三個因素:第一是技術革命導致高檔產品的廉價出售,為普通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