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7

文言文中系翻譯意思是什麼

在文言文中,“系”有兩種讀音,一是讀“jì”;一是讀“xì”.無論是哪種讀音,“系”都充當實詞.“系”在不同的語義環境中,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當“系”的讀音是“jì”時

“系”通常是動詞,不同的意思如下:

1) 拴;繫結.例如: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忽風雲騰湧,急繫纜.又如:《鬼谷子·捭闔》:吉凶大命系焉.

2) 約束;羈絆.例如:漢·賈誼《鵬鳥賦》: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

3) 拘囚.例如: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累及好人,無故繫獄.

4) 留意;掛念.例如:系人情思

5) 牽涉;關連.例如:唐·白居易《諭友》:窮通各問命,不繫才不才.

二、當“系”的讀音是“xì”時

1、可以是動詞,其不同的意思如下:

1) 本義:懸,掛.例如:《荀子》: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

2) 拴;綁.例如:《說文》:系,約束也.又如:《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注:“系,聯綴也.”.再如:《史記》: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3) 拘囚;關進牢獄.例如:《漢書·李廣蘇建傳》:收系張勝.又如:清·方苞《獄中雜記》:利系者之多.

4) 牽掛.例如:宋·陸游《讀史》:可憐赫赫丹陽尹,數顆檳榔尚繫懷.

5) 依附.例如:漢·劉向《烈女傳》: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於大國也.

6) 關聯.例如:《漢書·李廣蘇建傳》:足有系帛書.東漢·班固.又如:《三國演義》:某命繫於將軍,惟將軍憐之.

7) 繼續;接續.例如:《後漢書·鄭弘傳》:泛海而至,風波艱阻,沈溺相系.又如:宋·洪邁《容齋四筆·會合聯句》:鄧、 唐、 蔡、 陳,馳捷係踵.

2、可以是名詞,其不同意思如下:

1)系物的帶、繩.例如:《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

2) 世系;系統.例如:《新唐書》: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

3) 地質學名詞.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級,小於界,相當於地質年代的紀.例如: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系燕王父子.

3) 姓.例如:楚有系益.

“隨”在文言文中的有哪些意思,跪求專業人士解答

隨〈動〉

(1) (形聲。從辵( chuò))   (2) 同本義 [follow]   隨,從也。——《說文》   隨無故也。——《易·雜卦》   隨山刊木循也。——《書·禹貢》   無縱詭隨。——《詩·大雅·民勞》   凡庭實隨入。——《儀禮·聘禮》。注:“不併行也。”   距隨長武。——《儀禮·鄉射禮記》   列星隨旋。——《荀子·天論》   主失其神,虎隨其後。——《韓非子·楊權》   子行而我隨之。——《韓非子·說林上》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3) 又如:隨任(晚輩跟隨做官的長輩在任所生活);隨直(隨班值日);隨班(跟班值勤);隨扈(隨從);隨身燈(點在死人腳頭的燈);隨坐(即連坐。受他人牽連而被判罪);隨宦(跟從父兄做官在外);隨隨步口(步步緊跟);隨起舉哀(隨同死者親眷一起號哭)   (4) 依順;依從 [comply with; adapt to]   隨,順也。——《廣雅》   今黛玉見了這裡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因而接了茶。——《紅樓夢》   法和所得奴婢,盡免之,曰:“各隨緣去。”——《北齊書·陸法和傳》   (5) 又如:隨善善緣(佛教指見人行善心歡喜;自己行善結好緣);隨邪(隨斜。順從邪惡,無主見);隨願(如願;稱心);隨時制宜(作事善於變通,不拘常法);隨緣不變(佛家語。意指隨順世間環境取捨行止,但有所不為)   (6) 聽任某人自願去做 [let (sb .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唐· 韓愈《進學解》   (7) 又如:隨你的便;去不去隨你;隨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隨意念之所至,立刻到達某一地)   (8) 〈方〉∶相似,與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如:他長得隨他母親   (9) 接著,隨即 [carry on]   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晉· 幹寶《搜神記》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復以矜疑減等,隨遇赦。——清· 方苞《記》   (10) 又如:隨次(隨即;馬上);隨宜(隨即)   (11) 按照;依據 [according to]。如:隨例(按照慣例);隨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詞性變化   --------------------------------------------------------------------------------

隨〈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兌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澤中有雷,隨。——《易·隨》   (2) 中國周代國名 [Sui state]。姬姓。春秋後期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隨州一帶。   常用詞組   ------------------------------------------------------------獄中雜--------------------

隨筆

(1) [informal essay; jottings]   (2) 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   (3) 指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隨便

(1) [be free and easy;random]∶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隨便聊聊   (2) [anyhow; any]∶任憑,無論   順著彎曲的運輸便道走去,隨便......

古文中的 “學校” 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涉及到古文中的學校這個詞的解釋以及來源,詳解如下:

一、關於這個詞的古文解釋:

1、解釋:

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

2、舉例:

《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攻。”

漢 揚雄 《百官箴·博士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

宋 歐陽修 《議學狀》:“夫建學校以養賢,論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國之本務。”

鄭觀應 《盛世危言·學校》:“學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

二、解釋這個詞的來源:

詞語來源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以後,教育部公佈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學,者,去,顧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動詞義:

1、形聲字。本作“壆”,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本義:學習。

學,識也。——《廣雅》

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

念終始典於學。——《禮記·文王世子》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莊子·庚桑楚》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而時習之。——《論語》

學即繼以問也。——清·劉開《問說》

2、模仿。

(巧姐兒)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紅樓夢》

3、講述;說。

一五一十向著珍哥、晁大舍學個不了。——《醒世姻緣傳》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唐·陸龜蒙《魚具》

4、講學。

學,教也。——《廣雅》

叔仲皮學子柳。——《禮記》

凡學世子及學士。——《禮記·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資治通鑑》

名詞義:

1、學校。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2、學問。

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

今日覩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代詞義:

1、《說文》:“別事詞也。相當於“這”。

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盃酒。——五代·王衍《醉妝詞》

2、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

3、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標。這裡指宴飲時的一種遊戲,射中的照規定的杯數喝酒。)——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讀書者有幾。——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後死者。——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5、用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詞義:

1、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2、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3、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語氣助詞,表提頓。)——《列子·湯問》

中有魯人馮三保者,精技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4、用在句末表示語氣完畢。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老子》

6、表示祈使語氣。

琴童接下馬者!——《西廂記》

7、表示商榷。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漢書》

8、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

9、“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重點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也”在這裡強調了肯定的語氣。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相關問題答案
若涵在古詩當中的意思?
謝罪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不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金在文言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