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則的意思?
古文中則是什麼意思
就是,於是
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於是,就
是
“則”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還要例句
一、連詞
1.表並列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一起用,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2.表順承
⑴所連接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
例: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⑵所連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後一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係。可譯為“就”“便”等。
例:夫夷以近 ,則遊者眾;險以遠 ,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岳陽樓記》)
3.錶轉折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詞(或詞組)構成的複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外儲說左上》)
4.表示假設關係。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3.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三、語氣詞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詞“何”一起。可譯為“呢”。
例: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詞:
1.準則,法則
例:則,等畫物也。——《說文》
2.等級
《坤》作墜勢,高下九則。——《漢書·敘傳下》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例:王莽時以土方五十里為一則,為子男封邑。
4.標準權衡器
例: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史記》
5.榜樣。如:以身作則
五、動詞:
1.劃分等級
如:鹹則三壤,成賦中邦。——《書·禹貢》
2.仿效,效法。如:
眾人聽了,嚇得不敢則聲。——《紅樓夢》
文言文中初則辯論的則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初則辯論”的“則”,副詞,意思是就。
“初則辯論”,語出《清稗類鈔 戲劇類8》,上下文是:初則辯論,漸至口角,終且鬥毆。現代漢語的意思是:開始就辯論,漸漸地進入到吵架,最後打起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