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內涵是什麼?
城市化的內涵包括哪些內容
1、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2、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3、城市化進程的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徵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彼此消長,不斷變化;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僅是建立在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
簡要描述城市化的內涵
1、人口聚集;2、產業聚集;
3、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聚集(如教育、醫療、交通、體育、文化娛樂等等);
4、信息與信息化設施聚集(包括傳媒);
5、當然,從文化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人的城市化水平是考量城市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一個城市軟實力強弱的關鍵因素。
......
城市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20分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逐步放開了原有對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時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但是我國城市化的滯後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涵義著手,在對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以及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城市化 城鎮化 工業化 現代經濟 區域經濟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誌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為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讚歎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一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採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龔: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舊地型城市化。在我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區,各種形式的城市化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對三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過程中,通過以上我們對城市化含義的瞭解,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各種形式城市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中。在這種城市化的過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
1.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所實行的戶籍制度在特定時期確實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擴展,這一制度已經成了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3]。幾十年前,劃出的“農村人”和“城裡人”的這個鴻溝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經濟、城鎮經濟發展的障礙。眾所周知,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引導農民進城、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局面如不盡快扭轉,不僅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還將長期抑制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國應儘快逐步改變現有的落後的戶籍制度,為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2 .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
城市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建築業、工業等就業崗位;進城的外來工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北京市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進城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2003年GDP的貢獻率在10%左右。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就業學到了各項非農就業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領略到了市場競爭,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樣,進城務工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中農民進城打工卻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們的工資、福利、醫療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樣另外一個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難的也成為諸多媒體所關注的另一個熱點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是關係到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長遠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來工的生活、工作,也對城市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如2004年初開始報道的泉州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信用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招工春荒”現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
如何全面理解新型城鎮化內涵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麵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而不是建高樓、建廣場。農村人口轉移不出來,不僅農業的規模效益出不來,擴大內需也無法實現。
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城鎮化的建設進程,對於今後一個時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的擴大內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無疑,我國未來的城鎮化要走的是一條新型的城鎮化道路,是適合現有國情加快整個社會經濟轉型的大戰略。
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徵:新型城鎮化,是相對於傳統城鎮化而言,目前尚未有標準的定義。新型城鎮化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內涵。
1、新型城鎮化是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依託,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彼此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推進城鎮化,要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引領作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實現“三化”有機融合。同時,新型城鎮化要從城鄉分割的現實出發,注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注重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時代文明向農村擴散,讓城鎮化的進程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過程,以形成城鄉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使落後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工業化城鎮化協調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一元化現代化結構。
2、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依託城鎮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聚集產業和人口,努力發展低耗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按照城市標準,對垃圾、汙水、噪音等汙染物進行達標處理和控制,增加綠地、林地面積,突出城市生態建設,推動城市與自然、人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處,建設生態城市。保障城鎮化的質量、效益和福利,實現城鎮化的可持續推進。
3、新型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為原則,合理控制大城市過度擴張,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注重產業的合理佈局與配套集群發展;注重做大做強新型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注重生產凡是和工藝流程創新升級,推動城鎮向數字域、信息域、智能域、知識域方向發展,引導人口和產業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發展格局,促使城鎮地理空間優化、中心城市與衛星城鎮共同繁榮,造就城鎮宜居宜業宜遊的環境。
4、新型城鎮化是人口積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只有勞動力的非農業化和勞動力的空間轉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僅有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優化,而不能讓進城農民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務,沒有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也稱不上高質量的城鎮化。要改革城鎮人口社會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居住地登記體制,讓外來常住人口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等方面與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權利,賦予外來落戶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權”。...
城市化的含義的概念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的水平,體現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為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發展。
什麼 是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產生的, 以人口的非農業結構比重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大為主要標誌的一種經濟、社會和人口的發展過程。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內涵,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工業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如果沒有不當的制度約束,工業化必然伴隨著城市化。
簡述城鎮化的內涵 15分
城鎮化是一個歷史範疇,同時,它也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正式採用了“城鎮化”一詞。這是近50年來中國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鎮化”。
筆者以為,所謂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是第二、三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的過程;第三,城鎮化是地域性質和景觀轉化的過程;第四,城鎮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過程。概括起來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城鎮化的本質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
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鎮化的特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對進一步理解其本質特徵是有益無害的。
從農村城鎮化的角度而言,城鎮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徵:一是時間特徵,表現為過程和階段的統一,以漸進為主;二是空間特徵,表現為城鎮結合,以鎮為主;三是就業特徵,表現為亦工亦農,非農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徵,表現為亦土亦“洋”,以“洋”為主,亦新亦舊,以新為主。從世界城鎮化發展類型看可分為發達型城鎮化與發展型城鎮化,其特點是不一樣的。包括重慶在內的中國西部均屬發展型城鎮化。發展型城鎮化有5個特點:一是城鎮化原始積累主要來自於農業;
二是城鎮化偏重於發展第二產業,而非發展第三產業;三是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四是
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鎮化中城市貧民佔有很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