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下西洋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11-07

當年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 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繫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 .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文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託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 .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裡國,中......

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做生意

鄭和下西洋簡介 5分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從1405年到1433年,從劉家港出發,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前提:

1.唐宋以來領先世界的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發達的造船技術;

2.明帝國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持和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醫療技術成熟,熟悉西洋醫術;

3.有永樂帝朱棣這樣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和鄭和這樣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個人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baike.baidu.com/view/24124.html?wtp=tt

簡述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和意義【急】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從1405年到1433年,從劉家港出發,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2.擴展海外貿易(經濟目的);   3.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4.赴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個人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西洋,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鄭和為什麼七次下西洋?

答:增加與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經濟交流

鄭和下西洋簡介50字

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

1.揚明朝天威

2.尋找建文帝

3.打通到歐洲的海上貿易航線,發展和擴大海外貿易。

4.實現海內外大一統的太平盛世。在這種宏偉目標的指引下,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諸國,為實現世界“大同”與“和諧”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但上面的答案基本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明朝後來怎麼不下海了?鄭和去經商了還是殖民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燬了?

而真正的原因是,

明朝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創立的

這已經被幾個專家證明了

鄭和也是回回

永樂皇帝派回回鄭和七下南洋

是明朝的皇帝想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

鄭和沿途轉播伊斯蘭教

這也解釋了鄭和的記錄為什麼被明朝自己銷燬了

怕外人知道皇族是回回這個少數民族

而當時在元朝的等級制度後

漢人對外族比較反感的

之所以國內只有周有光老人提出而其他人迴避

不加考證的迴避

是怕更大的外族皇帝的血統論

怕對某些漢人脆弱的自豪感打擊太過沉重

post.baidu.com/f?kz=83788189

?

-----------------------------------

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

肖 憲

來源:回族研究(2003.01)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雲南昆明650091)

收稿日期:2002-12-19作者簡介:肖憲(1954-),男,四川人,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教授。

中圖分類號:K248.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86(2003)01-0097-06

近年來,對於鄭和下西洋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活動和意義,國內很多學者都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然而,對鄭和航海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傳播之間的聯繫,目前見到的研究成果還不多。當然,這與涉及這一問題的史料較少有很大關係。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傳播與鄭和的航行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在今天中國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走向世界的時候,開展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伊斯蘭教在全世界的傳播路線和時間大致是這樣的:自公元7世紀在阿拉伯半島始傳後,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裡伊斯蘭教便很快傳播到西亞、北非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了這些地區佔統治地位的宗教。接著,伊斯蘭教又迅速在西班牙(8-10世紀)、中亞(9-11世紀)、南亞(10-13世紀)普遍傳播,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的傳播並不像有的西方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穆罕默德一手拿著劍,一手持著《古蘭經》”,靠軍事征服完成的。在有的地方它確實是伴隨著軍事征服而傳播的,但在大多數地區,它的傳播是以非暴力的傳教方式完成的。伊斯蘭教的主要傳播者也並不一定都是阿拉伯人。例如,伊斯蘭教向西發展先是從阿拉伯人到埃及人,再由埃及人到柏柏爾人,柏柏爾人成為穆斯林後,再把伊斯蘭教帶到北非和西班牙的其他民族中去。向東也是先由阿拉伯人傳到西亞的波斯人中,再由波斯人傳到中亞的突厥人、蒙古人等民族中,這些民族又把伊斯蘭教向東帶到中國,向南帶到印度等地【1】。這種“接力”式的傳播是伊斯蘭教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伊斯蘭教15世紀才開始普遍在東南亞的海島地區(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新......

鄭和為何停止下西洋

其一,“厚往薄來”的政策最後導致國庫空虛。舉辦任何事業都要講究效益,產出必須大於投入才能持續發展。而鄭和船隊將士眾多,耗資巨大,每次出航饋贈要花大筆開銷,大量貢品免費提供皇室、貴族享用,支持鄭和船隊的明政府國庫空虛。“厚往薄來”的方針實非長久之計,這種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的“蝕本”買賣是無法持續的.

其二,政治目的達到後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於海寇猖獗,影響明朝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鄭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肅清倭寇,另一目的是與西洋國保持穩定關係。鄭和七下西洋之後,明朝統治者認為政治目的已達到,航道已暢通無阻,因此鄭和下西洋的活動顯得不重要了。

其三,鄭和船隊過於龐大,明朝官員非議甚多。鄭和所統領的官兵大約二三萬人,船舶近百艘,航程週期又過於漫長,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時間,返航後不久就接著下一次航程,人員傷亡慘重,本身就難以為繼。有人估算,在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約有二千艘,每艘造價需白銀七八千兩,須支動天下十三省錢糧方才夠用。對此,朝廷官員批評指責頗多,施加壓力頗大,迫使明王朝終止這一活動.

介紹: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繫。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紹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是怎樣的

這七次的航海,鄭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古裡、天方等。最遠到過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爪哇的時候,爪哇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地盤被西王佔領。鄭和帶領的船隊來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誤認為是派來援救東王的,於是大概有一百多號人被西王所殺。鄭和部下的其他軍官都認為將士們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戰。爪哇事件之後,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謝罪,欲用黃金賠罪。總體來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損失了那麼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開戰才對。但是鄭和知道這是一次誤殺,化干戈為玉帛,用和平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明朝也決定放棄西王對他們的賠償,西王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感恩,從此兩國之間和睦友好。

相關問題答案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簡介?
陳忠和為什麼下課?
林沖為什麼上梁山簡介?
微博為什麼不能改簡介?
楊洋曝出鄭爽暴瘦原因真相 鄭爽為什麼這麼瘦 ?
為什麼會下冰雹和為什麼會有冰雹 ?
鄭秀妍為什麼叫西卡 ?
鄭爽為什麼叫大殼?
為什麼下午體重會增加?
為什麼下巴總是長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