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家長如何和孩子溝通

溝通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唯一的通道,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就沒有生動活潑的氣氛,溝通對於我們無論是小孩與大人之間或者是小孩與小孩之間都需要,當今社會的人的"語言"是溝通的最重要元素,因此語言交流便成為了溝通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不太會說話的小孩子如何進行溝通呢?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父母一方面要明白孩子心中的想法,另一方面又苦於不知道如何能與小孩溝通。下面就來介紹幾種溝通方法。

一、多鼓勵少責備

由於孩子的年齡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因此當小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應多給予鼓勵和指導,並儘量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不要用責備的辦法使幼兒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督促幼兒改正錯誤,多給予他一些鼓勵,以期待他的下一次進步。

二、多尊重少強迫

尊重是溝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小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大人歡用自己的方式與立場去強迫小孩與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對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樣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僅用自己的方式去與幼兒溝通,而不考慮他們的想法,我想這樣的溝通方式最後一定會導致失敗。 尊重小孩的基礎上再與小孩溝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大人往往不準小孩看電視,但是父母在強迫小孩子離開電視機以後自己卻死守著電視臺的各種節目,這樣做幼兒會感覺到不公平,是極不正確的溝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較

"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 是天下父母親共同的期望, 所以父母對小孩子期望過高也是影響溝通的重要因素。雖然父母對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做比較,甚至於父母對子的期望多少參雜著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會直接影響自己和子女的溝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別人的地方對孩子進行責罵。這樣做對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幼兒在以後的與人溝通中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換一種方式與幼兒交談,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就會使孩子思想上產生無限的動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議少命令

當與小孩進行溝通時,務必要多用建議的方式,儘可能提供幾項不同的建議來供幼兒參考,

並觀察幼兒的生活習慣,從旁邊協助和指導幼兒,誘導孩子去。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子也會罵人,但是如果你仔細聆聽會發現小孩子所說的話全部都是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小孩子的思維繫統發展特點決定了模仿是們學習的最佳方法。我們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議少命令的話,比較容易讓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多傾聽少嘮叨

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當小孩子與你有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做父母的往往就嘮叨個不停,成人一般總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應該。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要進行溝通之前我們首先要傾聽對方的意見與看法,認真地傾聽和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綜合地觀察各種不同的見解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做不但可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對你的溝通方式產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說的話語,拉近

彼此間的距離。

六、多守信少敷衍

誠信是一種美德與小孩子之間的約定一定要兌現,千萬不能有敷衍了事現象。小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言行牢記在心中,經過幾次對小孩子的敷衍之後小孩也學會用同樣的辦法應付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根本未改正不良習慣。因此,與小孩溝通之後所約定的事情也一定要如期達成。

七、多提醒少限制

對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夠阻止孩子的繼續犯......

父母要如何孩子溝通?

父母和孩子溝通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

跟家長應該如何溝通才能更加有效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與家長溝通。應該如何有效地與家長溝通呢? 一、與家長有效溝通的基礎——對學生的愛 我們的老師要明白的是其實每一位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他的愛和你的方式、內容不同罷了。這就需要溝通。真正對孩子的愛不僅孩子會感受到,家長也會通過一些事情深刻地感受到。二、教師與家長有效溝通的前提: 1、瞭解 這個瞭解是雙向的,一方面是教師要了解學生家長,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是要讓家長了解教師。這個可以在學期初的第一次家長會上,也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對自己的自然情況、對學生教育的構想等等。 2、尊重前面我們說過了,在學生教育的問題上家長和教師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因此教師應該有同理心,從學生家長的角度來想問題。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 3、真誠 如果家長來訪時,希望與班上老師交談自己孩子的情況,而老師很忙,又不好意思回絕,就邊做手中工作,邊心不在焉的應:“哎,這孩子不錯,表現還可以……”很顯然,這樣的談話不是家長所希望的。教師表現出的不夠熱情、缺乏真誠的態度,會大大挫傷家長的積極性。可以斷定受如此“打擊”的家長,是很難積極主動與教師溝通的。三、接待不同類型的家長時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對於知識型的家長:一般如實向家長反映情況,主動請他們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處理的意見,認真傾聽。當然,在聽取家長意見的同時還要具有自己的判斷力,要冷靜地分析。每個班級都會有這樣的一批家長,他們有一定的知識、修養,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與這類學生家長交談後通常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對於溺愛型的家長:一般見面都要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學生好的一面給予肯定,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這樣家長才會從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家長,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著婉轉。班主任的主要目的是要家長全面的瞭解孩子,從而主動地與班主任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

對於脾氣暴躁型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鐵不成鋼”,學生一出現毛病,他們也不加分析就拳腳相向。與這樣的家長溝通要特別講究方式方法,謹慎行事。要以柔風細雨式的交談方式,要讓家長知道: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來並不是希望給自己的學生招來一頓皮肉之苦,而是為了幫助學生儘快認識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齊抓共管,共同教育學生。 對放任不管型的家長:多報一點喜,少報一點憂,決不誇大問題,使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和期望心理,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使家長明白,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一定要加強,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對於後進生的家長,我們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班主任最感頭痛的是面對“後進生”的家長。面對孩子可憐的分數,無話可說;面對家長失望的嘆息,無言以對。對於“後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儘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孩子的缺點,不能不說,不要一次說得太多,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這樣的話。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感到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對於氣勢洶洶的家長,我們要以理服人。碰到這種家長我們一定要沉得住氣才行。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帶微笑。在人際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也是一種無聲的語......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

第一, 溝通的時機

首先一定要選擇孩子有溝通的慾望時,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與他們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愛撫、關心;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告訴自己,人的成長需要經歷,甚至需要創傷......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了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失控而發怒,經常出現過激的言行,事後又後悔自己的不理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壓力與家庭矛盾的不快,通過“教育”孩子得以宣洩。家長通過“教育”孩子獲益了,孩子又得到什麼呢?家長與孩子溝通,切記要選擇理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

第二, 溝通的內容

以孩子要溝通的內容為中心,家長要把自己的觀點、理念隱藏其後。應該和孩子談談學校的奇聞軼事,電影、電視的動人情節,時尚音樂的感人之處,儘量使孩子在學習之餘處於休閒的狀態,使他們的身心儘可能地放鬆。切忌反覆講訴功課等學習方面之事。另外,在與孩子交流觀點時,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當孩子被尊重時,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家長所要表達的態度、觀點,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溝通的技巧 首先學會傾聽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長的“暢所欲言”,實際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儘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貫注聽孩子講訴。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非常有利於家長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其次,恰當運用一點非言語交流技術。溝通除了通過言語,還可以藉助動作、表情和姿態等非言語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較早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人在情緒、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還有耳語,耳語比正常的音量表達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拍拍他的頭,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視他的眼睛,說:“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嗎?我們知道你能行的。”看起來不經意的動作,簡單的話語,會給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力量。

媽媽怎樣和孩子溝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在熱線中家長們普遍反映,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與孩子的溝通甚少,也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下面我就如何與孩子溝通談幾點體會: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人,一問三不知的人,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無知的人儘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對孩子做到欣賞優點,包容缺點,允許孩子有不完美。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後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家長如何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由此可見,對孩子“發號施令”的時候要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離得太遠來“遙控”孩子,不要讓孩子感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因為孩子通常對這種遙控毫不在乎。最有效的做法應該是,走近孩子,並且蹲下來和孩子溝通,不要讓孩子感覺你“高高在上”。要知道,孩子也需要平等,只有當他們感受到平等被尊重的時候,才樂意好好地聽取父母的“建議”。

2.孩子還小,有些話聽不懂 我觀察過一個鄰居這樣教訓玩水的女兒:“看衣服都溼了,你再玩兒,再玩兒呀!”氣頭上這位媽媽說了兩句反話,沒想到女兒不但沒把手縮回來,反而怯生生地又把手放到水中。這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不該這樣和孩子說話。

的確,由於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父母在生氣的時候說的氣話、反話以及威脅的話他們通常都會當真。父母如果這樣和孩子說話,會令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有時甚至會做出和父母要求相反的反應。對此,父母可以採取的有效做法是:一定要使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簡單而正確的語言,否則,當你把反話、氣話或者威脅的話說給孩子聽,孩子可能會聽不懂你的真實意思。所以,父母切記不要和孩子說反話、氣話,更不要跟孩子用威脅的話語交談。

3.你的“命令”要溫和而堅定 我的一個同事曾經跟我嘮叨,他的兩歲半的兒子總是穿不住鞋子,經常人在椅子上坐著,鞋子居然在臥室的地板上。同事看到後就會說:“寶貝,把鞋穿上!”可是往往說兩三遍,孩子也沒反應,他就提高音量。可是兒子依然不買賬,同事就大吼:“耳朵飛了嗎?”看到父親發怒了,兒子就會立即行動起來。我聽了後對同事說,雖然孩子屈服在他的怒氣下,但這種做法並不妥。因為,在我看來,“吩咐”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溫和而又堅定的語氣,切忌大吼大叫。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吼叫或發怒的聲調,那麼孩子將來就很難再接受心平氣和的“命令”,父母的話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孩子的耳邊風。對於給予孩子“命令”最有效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在“命令”孩子時,父母就必須努力地保持平靜,儘量做到“循循善誘”。

4.為孩子指出一個新的方向 在一個母嬰論壇上,看到一位媽媽為“民主是否可行”而大發感慨。其原因是,她每次都試圖用“民主”的做法來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比如,她說“寶貝,早飯吃好了去上學好嗎?”如果她這樣問,得到的回答一定是“不好”!

其實,這種做法估計也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存在的。很多父母跟帖,表達了自己同樣的“遭遇”:自己為了顯示“民主”而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但是,父母得到更多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偶爾答應得爽快,行動起來卻是“拖拖拉拉”的。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們為了讓孩子配合,不得不花去很多的時間。其實父母們不妨換一種方式來溝通,比如,當你希望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時,要給他一定的引導,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一個能吸引他注意力的地方。因為孩子很容易受別的事物的影響,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減少父母和孩子的摩擦。如果上面所說的那位媽媽把剛才的話換成:“寶貝,早飯吃好了趕緊去幼兒園,你的好朋友都在等著你哩!”想必她的孩子就會滿心歡喜地積極配合。

5.尊重孩子是親子溝通中的最重要元素 我曾經注意過一個媽媽正在打掃衛生,她的女兒卻在陽臺上吹泡泡,並且使勁往牆上吹。這位媽媽著急地喊道:“寶貝,看你把家裡吹得到處都是水,把瓶子放下。”這位媽媽一邊抹著桌子一邊指揮。女兒遲疑了一下,見媽媽埋頭忙著別的事情干脆就把泡泡吹到沙發上。這時候,這位媽媽不得不走向她:“寶貝,媽媽叫你在家裡別吹泡泡聽到了嗎?”她盯著女兒的眼睛,看她究竟有沒有反應。只見她的女兒有點兒不好意思,輕輕地說了聲“知道”便放下了瓶子。

由此看來,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

《家長怎樣與孩子進行溝通》

以往我們只注重身體的健康,忽略了心理健康,使得一些孩子的心理上出現的原本非常小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其實,很多人在成年後出現的心理疾病是和他早年甚至是幼年時的經歷引起的。(介紹心理諮詢室) 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在這個階段基本確立。作為父母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進入初中以後,很多家長可能會感到,孩子和自己的溝通越來越少了,有些事情孩子寧願和同學講,也不願意對父母講,和同學打電話講個沒完,和家長的話卻很少,有時還沒說幾句,就會頂撞父母,甚至不理不睬。我們老師也感覺到現在的孩子生理上成熟得早了,使得他們在心理上的變化也比較大,逆反心理比較突出,對父母或者是老師的教育容易產生逆反情緒。但是,他們的社會閱歷較淺,思考問題比較片面,容易出現偏激、衝動,極端的行為,更容易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習慣產生認同感,如果家長不予重視或教育方式不當,過分的溺愛和偏護,可能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為老師和家長,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更應該關注他們一生的健康發展。 那麼,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起到引導,幫助孩子,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 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家長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家長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後怎麼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擡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裡。 其實,在孩子學習不努力時,家長可以利用他們的自尊心來教育,同學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 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以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臺。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北京青年報上就曾有過一則報道,一個13歲的天才兒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學,可是他無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無法與其它的同學相處。入學不久就被退學了。原來,他過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媽媽打理,就連學習也是媽媽跟著一起學,學完後再教給他的。 3, 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我們給家長們提供以下這些建議,以供參考:

1, 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一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鼓 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初一,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

2, 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但是,如果能讓孩子 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裡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2.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3.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

相關問題答案
家長和孩子如何溝通?
在家帶孩子如何有收入?
孩子如何對待陌生人?
孩子如何學好奧數?
小班孩子如何教育?
叛逆的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如何提高演說能力?
孩子如何提高自制力?
孩子如何培養英語興趣?
孩子如何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