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道主要是指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0

莊子的道是什麼?

探討莊子的哲學,就從這句古詩入手吧!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出自李商隱的《錦瑟》。整首詩歌傳達出一種悽婉的情調,對於作者所表達的情懷,後人多有猜測,對於主旨,歷來更是分歧眾多。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兩聯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李商隱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時用其本義,有時他又將典故當作一個特殊的形象來使用,並加以創造性的引申。“曉夢”、“春心”便是後一種用典的寫法。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於闡述一種“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隱卻借“蝶夢”之形象為自己所用,抒寫了自己對於仕宦之途的追求夢想以及此夢想失敗落空後的無盡感慨。 莊子 ,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莊子是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的哲學是老子哲學的繼承和發展,老子是莊子的老師。莊子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根本精神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也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老子也講“道”,在老子的學說中“道”主要代表著世間萬物運轉的規律。老子一直想尋找甚至創造出這樣一種規律,放在萬物身上而皆準的。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這句話的“道可道”中,前一個“道”指的是“規律”,而後一個“道”指的是“論證”“說明”。故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能夠通過“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說明、證明的規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規律,而是特殊性的規律。老子要找到的是符合天下萬物的規律!老子哲學的總體思想,是對“道”的具體而抽象認識的結果。其間,明確了“道”的三個層次,和三種存在形式,從而老子對“道”賦予了根本的哲學意義。其三個層次分別為“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三者統一於“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王道”是為王之道,也即執政管理國家之道;“天地之道”為人和自然萬物的發展、生存之道;“自然之道”是指萬物的本源,也是道的最高層次。萬物歸結為一“陽”一“陰”。 莊子的“道”其本質也是老子的“道”,具體代表的也亦為萬物運行之客觀“規律”。只不過莊子的思想偏向於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應該順應一切的客觀,強調於“無為”。 莊子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在他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他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他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此外,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而且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裡的極限思想。 參考:老子哲學、莊......

莊子裡主要說了什麼

《莊子》又名《南華經》[1] ,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2-3]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她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作品名稱

莊子

外文名稱

zhuang zi

作品別名

南華真經、南華經

創作年代

戰國

文學體裁

經文

作 者

莊周

章 數

原52,現33

篇 數

內篇、外篇、雜篇

莊子的“道”是什麼意思啊?

莊子的“道”與老子“道”有同有異 首先,莊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會不斷地傳遞下去,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莊子·養生主》的最後有這樣一段話: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蠟燭、柴草有燒盡的時候,而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薪盡火傳”。莊子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道的傳遞。《莊子·大宗師》中還有這樣一段: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道是這樣的,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以心傳卻不能口授,可以得到卻不能看到;它自己為本,自己為根,沒有天地以前,自古以來就存在了;它產生了神鬼神帝,產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極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算深,先天地而生不算久,長於上古不算老。 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們理解莊子所闡述的道的關鍵。在這一段中,我們看到的“道”與老子的“道”好象有些似是而非。在“道”先天地而生這一點上,莊子的“道”與老子的“道”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一點,其它部分就不太像了。先看第一部分:“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道是有信的,道也是無為的。但是,道是有情的嗎?這的確值得探討,通讀《老子》找不到關於道是否有情的描述;回顧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也找不出道有情的證據。道是無形的嗎?《老子》第二十一章中“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為道的表現“惚恍”,它不僅有虛的象,而且有實的物,它在虛實之間轉換自身的形象,例如光的波粒二重性,因此,它不是無形的。因此這第一部分的“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只有一半是同老子思想吻合的。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哲學思想

(1)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解釋,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學說繼承下來。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是宇宙的本體,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超時間、空間的絕對,“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的作用特別大,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認為道的本質是物質的,是混濁狀態的“氣”,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叫做“無”。這種物質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莊周的道,實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行了探索。在《天運》篇中舉出了天地運行,日月其爭,雲雨轉換等自然現象,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運行問題,但最後解釋為物的產生歸於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物質,有時可以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莊周還認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毀滅。“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他把“物有分”,和“齊生死”化為一體,說明了他的觀點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遊》、《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還闡述了“無己”、“無功”和“無名”的概念。“無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無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此外,在其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為”。具體講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沒有比無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他舉例說,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無慾望,無所作為,天下財富足。君主只有運用無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說:“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不處於帝王職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質)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隱士)服,以此進為(做官)而撫世(統治人民),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統一)。”這段話說明,不絕對反對功名.而把“無為”當作最大的功名。

《莊子》書中從“無”的論點出發,進而又否認是非、大小、貴賤,有用無用的區別。所以世間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分,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非。《齊物論》中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典型的相對論觀點。從上述可見,《莊子》“道”可以生萬物,萬物最終化為烏有。從不可體察的道產生了世間不可認識的萬物,最後達到“無待”,達到了絕對的“無”。

《莊子》書中哲學主體“無為而治”屬唯心主義範疇,是一種消極的治世思想。但在莊周所處的時代,面對醜惡和汙濁的社會現象,憤恨當世,找尋不到擺脫現實的道路,只好憑命由天了。

(2)《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在《天道》篇中說:“天道運(運動)而無所積(停滯),故萬物成(生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歸附);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指出天道的運動,王道的運動是時刻不停的。而運動的動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王道、人、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在宥》、《秋水》、《......

莊子的道是什麼?

莊子的道比老子的道更無為,更瀟灑

老子的道與莊子的道有什麼不同

老子莊子思想的不同點

(一)道和人的關係

《老子·第25章》宣稱:“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個觀點表明儘管人無法與天、地、道相比,卻有別於萬物,具有萬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莊子的思想卻彰顯人與萬物的一致性,將人等同於物。人沒有任何特殊性,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處世哲學方面

老子和莊子雖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觀、天道觀方面有其共同點。然而兩人對道延伸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卻相去甚遠。具體地說,老子宣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同時老子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於是,無名、無功成為人生在世要修養的內容。

(三)老子與莊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莊子的道之於無的意識是最高的自由意識,將無視為道的根本特徵正是出於對自由的追求。從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等思想出發,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萬物。因此生命與道合一,這就是老子莊子所認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與莊子對這種境界的理解有些差異。老子的道是指純真質樸本性的實現;而莊子的所認為的則是高度的、絕對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學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而莊子更高地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和超脫。

相關問題答案
莊子的道主要是指什麼?
阻力血管主要是指什麼?
運營主要是幹什麼的 10分?
司理人是什麼意思 主要是做什麼的 ?
產品策劃主要是做什麼的 ?
數控主要是做什麼的? ?
電力工程主要是做什麼的 ?
四維彩超主要是看什麼?
行政管理主要是學什麼?
電子產品資質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