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魯東主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蒲魯東主義的主張

蒲魯東主義提出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個人佔有”為基礎的“互助制”社會是最好的社會模式;主張建立以無息貸款為基礎的“人民銀行”作為改造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互助制”社會的根本途徑;宣揚階級調和與和平革命,反對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提倡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任何國家和政府,反對一切權威。蒲魯東主義的核心,是幻想通過和平改良的辦法,建立小手工業生產製,實現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為了維護國際工人運動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者同蒲魯東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和《論住宅問題》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魯東主義。巴黎公社後,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時是蒲魯東社會主義學派的墳墓。”

法國初期社會主義的理念是什麼意思

法國初期社會主義的理念:

1905年成立初期社會黨主要受馬克思主義、激進主義、蒲魯東主義等多種思想的影響。1946年社會黨戰後第一個《原則聲明》聲稱:“社會黨的本質特點是使人類獲得解放,廢除資本主義所有制……社會黨本質上是革命的黨:它的宗旨

是用另一種制度取代資本主義所有制。”到1969

,政,既公共部門,而企業也將充分發揮作

用。”蘇東劇變後,在1990年的《原則聲明》中,社

會黨第一次提出用改良主義實現社會主義願望“,作為聯盟的黨,社會黨將改良主義用來為革命的願望服務。這個目標也寫在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同年社會黨十大後,第一書記莫魯瓦公開承

認社會黨與其它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已經重新匯合在一起。1997年若斯潘(LionelJospin)政府上臺後,奉行左翼現實主義策略,提出以調節資本主義為目的的“現代社會主義”主張,強調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淡化左右政治的界限,建立中產階級在內的新階級聯盟。從這裡可以看出:歷時一個世紀之久,社會黨從一個定位為工人階級的政黨已經轉化為囊括多個階級在內的政黨,走向社會改良主義,其基本價值觀徹底切斷了與馬克思主義的聯繫。

蒲魯東的社會評價

蒲魯東被稱為無政府主義之父 ,他首先使用安那其(Anarchy)一詞表述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他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認為它們維護剝削,扼殺自由。他反對政黨,反對工人階級從事政治鬥爭,認為其主要的任務是進行社會改革。他的無政府主義與改良主義合成一體,提出一個所謂“互助主義”的救世良方。主張生產者根據自願原則,通過訂立契約進行互助合作,彼此“等價交換”各自的產品。這種空想的互助主義方案建立在小生產者的小私有制基礎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產者之間“永恆的公平”,防止他們遭受破產的厄運,使小私有制永世長存。蒲魯東的學說和政治活動對巴黎公社前的法國工人運動頗有影響。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研究和革命生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現為烏培塔爾市)。

1842年秋,恩格斯去英國曼徹斯特,深入工廠和工人住宅作調查研究,同憲章運動領袖來往,參加工人集會和鬥爭。1844年3月他在《德法年鑑》上發表兩篇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在前一篇中,他從社會主義觀點出發,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本範疇,解剖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矛盾,揭露了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禍害的根源,並提出消滅私有制。在後一篇中,批判了英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卡萊爾鼓吹“英雄崇拜”、“天才崇拜”的唯心史觀。這些著作表明,他已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同馬克思的合作是恩格斯革命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1844年8月,他從英國回國途中拜訪了當時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在這次會見中,他們傾心交談各自的政治理論觀點,從此開始了偉大的合作,成了終身患難與共、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他們立即著手為無產階級制定科學世界觀,合著《神聖家族》。書中著重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觀唯心主義,也批判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闡明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些重要原理。這部著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基礎”。1845—1846年間,他們又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明確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分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辯證關係;根據生產力發展狀況探討歷史上各種所有制形式;闡明階級社會中新的生產力與舊的生產關係的矛盾必然導致階級對抗;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部著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次系統闡述。1845年,恩格斯發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是他根據在英國調查研究的材料寫成的。它是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最優秀的著作之一。

恩格斯同馬克思不僅致力於創立革命理論,而且積極投身革命實踐。他們確信,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有一個以革命理論為指導的革命政黨。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組織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祕密團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同盟的改組工作。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正義者同盟改名共產主義者閂盟。恩格斯為同盟起草了第一個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會後又在這個草案基礎上擬定另一個更加完善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理》。《原理》用問答的形式通俗地闡明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指出共產主義者的主要要求就是消滅私有制,描述了未來社會的一些主要特徵。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會委託,在《原理》的基礎上,又以問答的形式擬定一個新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宣言》具有劃時代意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出生證書,是無產階級政黨第一個“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託,制定了無產階級在這場革命中的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他們於4月初回國,直接參加德國革命。恩格斯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通過報紙指導人民群眾鬥爭。還親自參加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大的戰鬥,在戰鬥中是個無畏的戰士。

革命失敗後,他立即著手總結革命經驗,寫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德國農民戰爭》、《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與馬克思合寫《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在這些著作中,用歷史唯物......

社民黨和列寧主義最大的區別是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吳啟文:列寧怎樣曲解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我國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區分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我們應當避免原蘇聯的種種失誤,大大超越原蘇聯的成就,認清兩者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最大區別是在無產階級專政問題上,本文將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1)無產階級專政是民主制還是集中制?

《國家與革命》一書是列寧的最重要著作之一,它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國家與革命的基本觀點作了全面的闡明,影響了好幾代的共產黨人,對於普及馬克思主義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該書中混入了與馬克思主義相反的一些列寧自己的觀點,人們往往把列寧的觀點誤認為是馬克思的觀點。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把列寧的那些曲解加以清理,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不應對此負責的。

列寧的主要曲解是在他闡述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總結中。列寧在其書中特闢一章即第三章來向讀者介紹馬克思的觀點,並以第四章進一步介紹了恩格斯的觀點,足證列寧對宣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觀點是多麼用心用力!在第三章中用前三節介紹了馬克思對巴黎公社摧毀舊國家機器後所建立的新政權的性質作了毫不含糊的明確的判斷:“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①(《馬恩選集》)第二卷第377頁)在這裡,列寧沒有曲解的餘地,只好認定公社實行了“極其完全、極其徹底的民主”②(《列寧選集》第二卷第206頁)。但當他在第四節中談到如何組織民族的統一時,終於抓到了機會,把他自己的觀點滲進到馬克思的觀點中去,把馬克思沒有的觀點強加於馬克思!

馬克思認為公社消滅了舊政權時並不意味著消滅了民族統一,“民族統一不是應當消滅, 相反地應該藉助於公社制度組織起來”。(同①第214頁)那麼公社是按什麼原則來組織起民族統一的國家來呢?馬克思明確指出:“公社才是帝國本身的真正的對立物,也就是國家政權,集中化行政權力的對立物……”。(同上第411頁)因此,公社決不可能仍用集中制來組織民族統一的全國新政權,而是必須用民主制來組織新政權,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公社的這一選擇,他指出“設在專區首府裡的代表會議,應當主管本專區所有一切農村公社的公共事務,而這些專區的代表會議則應派代表參加巴黎的全國代表會議;代表必須嚴格遵守選民的確切訓令,並且隨時可以撤換。”(同上第376頁)這段話的最後一句話真是畫龍點晴之筆,它十分傳神地表明瞭公社選出代表不是去當發號施令的社會主人,而是唯選民的意願是從的當差的,即社會公僕,而選民的社會主人地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證,這才是真正的民主。列寧也引證了這段話,卻故意刪去了最後一句話,因為這不合他的集中制主張的口味,他顯然主張所有選民應遵守他的“確切訓令”,這為他在後面提出集中制埋下了伏筆!

列寧對馬克思的上述論點找不到曲解的藉口,於是把筆鋒一轉,開始攻擊伯恩斯坦,藉口伯恩斯坦曲解了馬克思,他終於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機會,以便把自己的集中制思想混入到批判中來,使人誤以為這就是馬克思的思想。伯恩斯坦說:這個綱領“就其政治內容來說,在一切要點上都十分類似蒲魯東主張的聯邦制”(同②第214頁)列寧批判道:“馬克思在這裡談的根本不是要建立同集中制對立的聯邦制,而是要打碎一切資產階級國家裡舊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機會主義者“竟把聯邦制強加在馬克思頭上,把他同無政府主義的始祖蒲魯東混為一談”。(同上第215頁)“在上述的馬克思關於公社經驗的論述中根本沒有一點聯邦制的痕跡”(同上第216頁)他煞有介事地說:“馬克思是主張集中制的,在他上述的那段論述中,絲毫也沒有離開集中制”。(同上第216頁)可借馬克思沒有理會列寧的願望,而是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馬克思絲毫也沒有離開民主制......

馬克思是怎樣批判李嘉圖的貨幣理論的

貨幣理論是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揭露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本質和真相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他的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對貨幣的理解歷經了四個階段。

第一,從《論猶太人問題》到《神聖家族》階段,在人本主義立場上,將貨幣理解為人與人異化關係的表徵,認為貨幣是人與人進行交換的中介,隨著交換關係的發展卻逐漸成為交換的目的,因而貨幣導致人與人交換行為的異化,驅使人類追求無節制的貨幣量、成為貨幣的奴隸,並導致一切自然的品質和人的品質的混淆。

第二,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僱傭勞動與資本》階段,初步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並有所深化,從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社會出發,將社會關係的維度納入其理論思路,認識到貨幣只有在私有制的社會形態下才會發展為經驗的交換關係的媒介。此外,馬克思開始區分勞動和勞動力,看到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換本質上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交換。但是在這個階段,馬克思更多地是站在分配關係、交換關係的層面來談生產關係,因而只把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對立的原因歸結為交換層面的不平等分配導致無產階級無法忍受貧困而發起的對抗與鬥爭,仍然無法找到私有制社會具有革命性的內在矛盾根源。

第三,通過“倫敦筆記”時期全面研究傳統政治經濟學、尤其是將貨幣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馬克思開始反思和批判他一直以來所依賴的大衛·李嘉圖的貨幣數量論和勞動價值論。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真正確立了歷史發生學的歷史觀和政治經濟學上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在《貨幣章》中,通過批判蒲魯東主義者達裡蒙發行“勞動貨幣”的主張,馬克思提出,僅靠建立新的貨幣制度無法觸動現存的生產關係,也無法消除資產階級社會的弊病。馬克思初步探討了商品和貨幣的內在聯繫,以及價值、交換價值、價格之間的關係,第一次從商品的內在矛盾入手比較科學地解決了貨幣的起源問題,詳細說明了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並初步闡發了他關於貨幣拜物教的思想。到《資本章》,馬克思真正開始區分貨幣與資本。資本是貨幣的完成形式。資本能夠通過與勞動交換,以流通為前提、在流通中並通過流通保存自己。但是資本與勞動的交換事實上是資本通過給予勞動者僅能維持生存的工資來佔有活勞動,從而得到增加資本價值的剩餘勞動。因此,只有對資本的本質和資本背後所承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及其內在矛盾進行剖析才能真正搞清楚貨幣的本質和貨幣背後所隱藏的祕密。

第四,貨幣及其完成形式的資本造就的人與人關係的顛倒。一方面,貨幣用物的形式掩蓋了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私人勞動者的社會關係,作為貨幣完成形式的資本導致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關係顛倒為物與物的關係;另一方面,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的介入將資本的神祕化、將社會關係的徹底物化推向極致,資本取得了它的純粹的拜物教形式。

什麼是巴黎公社原則它在哪個國家建立

即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對巴黎公社革命經驗的精闢總結。它的最根本之點是:‘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應當用革命暴力摧毀和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指出:“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是消滅不了的;在工人階級得到解放以前,這些原則將一再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77頁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工人階級的第一個政權.它的一系列顯示出工人階級性質的政策措施,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開創的意義.

無論是馬克思在公社失敗以後立即寫出的著名的《法蘭西內戰》,還是恩格斯為該書1891年單行本出版寫的同樣著名的序言,或者是他們圍繞公社成敗功過的大量通信,都一再強調,公社失敗了,但是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是消滅不了的.

所謂公社的原則,首先是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須打碎和摧毀現成的國家機器.列寧在其名著《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特別指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他們由總結巴黎公社經驗得出的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因此,在1872年對《共產黨宣言》部分‘過時的’綱領僅僅作了這個修改”.此外,為了杜絕“人們去追求升官發財”,可靠地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僕變為社會主人,公社採取了兩個正確的辦法:(1)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並規定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2)對所有公職人員,不論職位高低,只付給和其它工人同樣的工資.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卓越的政治的、歷史的敏銳,直接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國家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工人階級獲得統治地位,不能繼續運用舊的、一直針對自己的壓迫機器來進行管理,而是必須用新的真正民主的國家政權來代替.其間要害,正在於防止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從社會公僕變為社會主人.

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是消滅不了的.但是這個偉大遺訓的命運充滿苦澀.

在蘇聯,越到後來,領導集團越是把由巴黎公社原則引申出來的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作為對人民群眾的愚弄,同時越是在高層把它淪為一種烏托邦神壇的供奉品,宣傳它的美好和不可能實現.在執政集團中間出現一批貪汙腐敗分子.他們享有勞動產品分配方面的特權,還要用各種辦法不斷地擴大這種特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是致力於為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經濟,如果屬於全民的或者屬於勞動集體的企業萎縮虧損、資產流失、工人甚至難以保證正常而穩定的勞動權利,而領導者卻大幅度地給自己增加收入,那就同巴黎公社原則南其轅而北其轍了.

把巴黎公社原則宣傳為烏托邦,是站不住腳的.它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裡實現了.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堅決拒絕任何特權和生活簡樸,成為許多領袖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的共同品質.列寧逝世,全部存款只有4盧布.斯大林和毛澤東同志同樣成為共產黨人在這一方面的不朽榜樣.

今天,在世界社會主義的低潮中,巴黎公社原則仍然是共產黨人的光榮.在古巴,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卡斯特羅的月薪為26美元,領導人中沒有一個人有國外存款.西歐國家共產黨人在艱難中奮鬥.意大利重建共產黨把黨員給黨的捐款記錄在每年更新的黨證上.希臘共產黨許多黨員利用休息時間走街串巷為黨義務賣報.德國不少老黨員去世前把全部財產作為黨費交給黨.黨的各種節日,都由黨員的義務勞動來支撐.黨的經費一般存在個人手裡.但是極少有貪汙挪用的現象.希臘黨二十多年裡僅僅發生過一起黨員因經濟問題被除名的事情.黨員進入議會,全部工資和補貼收入都交給黨.希臘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所有黨員具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共產黨員不能享有特權,也不能容忍特權的存......

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觀關於法律的起源

法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這是法理學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分析和闡述也有一個逐漸深化和發展的過程。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恩格斯針對蒲魯東主義者散佈解決工人階級住宅問題的資產階級慈善家的改良方案,撰寫了一組重要文章,先後發表在《人民國家報》上,而後以《論住宅問題》為題出版了單行本。在《論住宅問題》中,恩格斯深刻地剖析蒲魯東主義者解決住宅問題的方案的理論基礎——“永恆公平”論,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住宅問題的解決總是有利於資產者,資產階級法律不可能解決住宅問題,並從正面科學地揭示了法、法學與社會經濟條件的內在聯繫,對法律起源問題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闡述,然而由於受科學資料和研究成果的歷史侷限,恩格斯關於法律起源的論述中仍然包涵著若干沒有獲得解決的重大存疑。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人類學研究的迅速進展尤其是路易斯·亨利·摩爾根關於史前史研究的權威成果,才為解答恩格斯的存疑提供了客觀條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吸取摩爾根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一本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和法的問題的傑出著作,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定型之作。

《論住宅問題》關於法律起源問題的闡述與存疑《論住宅問題》是恩格斯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尤其是蒲魯東主義者)論戰的產物。法律的起源是這場論戰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恩格斯看來,與國家起源相一致,法律起源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根本對立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他指出:“唯物史觀是以一定的歷史時期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實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7頁。)但是,這個研究的基本點卻很容易被忽略,“人們往往忘記他們的法權起源於經濟生活條件,正如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起源於動物一樣。”(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9頁。)例如,拉薩爾在他的那本法學專著《既得權利體系》中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是“要證明法權不是起源於經濟關係,而是起源於‘僅以法哲學為發展和反映的意志概念自身’。”(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頁。)至於蒲魯東主義者A·米爾伯格,更毫無掩飾地宣佈法權為“永恆公平”或“永恆正義”的產物。諸如此類的觀點,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予以嚴厲駁斥的“法學家幻想”的典型表現。

第幾國際是什麼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1864-1876,總不在倫敦

第二國際:國際工人代表大會,1889由恩格斯號召組織成立的,1914隨著一戰爆發,各國共產黨組織紛紛支持本國的戰爭,第二國際解散。總部巴黎

第三國際:共產國際,1919由列寧組建,1943斯大林將其解散。設於莫斯科

所謂第一國際,就是“國際工人協會”,簡稱“國際”,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指國際工人代表大會,也稱“國際”,為區別於1864年的“國際”,所以又稱為“第二國際”。後來的“第三國際”是指“共產國際”,因為都有無產階級性質,所以有時候把“共產國際”稱為“第三國際”。

相關問題答案
蒲魯東主義?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
杜魯門主義的影響?
什麼是民族主義?
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
沙文主義豬是什麼意思?
科學共產主義誕生?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
實證主義是什麼?
關於愛國主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