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鑑是什麼意思?
如何發揮文化的相互包容,交流互鑑,和諧相處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求同存 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 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文明之間為什麼需要交流互鑑閱讀
各民族創造了自己的燦爛文明。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任何一個民族都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鑑。文明為什麼需要交流?可從歷史、現實、未來三個維度進行理解。 根源於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化學的視野中,“文明”是與“自然”相應的一個概念,指人類在應對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制度、精神等成果的總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民族的活動過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於遭遇外部環境的挑戰不同,文化稟賦的不同,思維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景觀。對這一過程的揭示,德國曆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短短几百年...
交流互鑑,求同存異,體現馬克思哲學什麼觀點
互利共贏,互通,體現了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和多樣性,人們可以創造條件建立人為聯繫。 體現了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各自向對方轉化,從而推動事物的發展。
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事例5個
絲綢之路 日本遣唐使
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化之間為什麼需要交流互鑑》
著眼於共同未來的應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氣候環境的異常問題、生物技術的風險問題、數據時代的倫理問題等等,所有這些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都需要打破地域與民族的侷限性進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層面相互啟發與借鑑。因為任何全球性問題的產生都有其文明的根源,而其最終解決也必須訴諸文明的突破。如西方學者對生態問題的求解,就上升到了對工業文明的反思,特別是對工具理性主義的反思。然而,“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除了對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見,人們又天然地對已有的文明有著“路徑依賴”,這注定了此類問題在同一文明內部是無法解決的。所以,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揚彼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應對未來的新思維。
人的生命活動的豐富性、開放性,決定了文明交流的無限可能性。兩種異質文明既可以和諧相處,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習總書記在訪歐演講中有一個精妙的比喻:“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一個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創新的動力,那麼它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遙望人類文明的星空,有多少文明曾經絢爛無比,但最終卻黯然隕落。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探討了各種文明的起源、生長、衰落和解體的機制。他認為文明的起源在於“挑戰與應戰”;文明的生長在於“精神的自覺與自決”;文明的衰落在於“自決能力的喪失”;文明的解體在於“社會體的分裂與靈魂的分裂”。歷史上沒有哪個文明在應對外部挑戰中是常勝的,未來也不會有哪個文明敢斷言自己能引領世界,成為最後的終結者。“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只有在真切的對話與交流中,才能攜手應對共同的未來!
結合材料分析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意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請運用矛盾的觀點,說明應怎樣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鑑。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傳統,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必須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各民族文化之間既有競爭,又需要相互借鑑,吸引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在尊重差異中取長補短,推動民族文化發展和世界文化繁榮。(如果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角度回答亦可)
③事物發展是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既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絲綢之路上 東西文明有著怎樣的交流與互鑑
絲綢之路在絲綢交換的背後是整個世界物產資源的大匯聚、大融通。除了絲綢之外,中國傳入西方的主要商品還有瓷器、茶葉、漆器等;西方傳入中國的主要有胡麻、胡桃、胡蘿蔔、胡瓜、葡萄、石榴、琥珀、香料等。尤其是明代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玉米和番薯兩大高產作物,對康乾盛世時期的人口增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近代以前,中國的科技文明一直在世界發展中佔有獨特地位,中華文明貢獻給世界的先進技術,絕不止有四大發明。如秦漢時期,中原的鑄鐵、打井、耕作等先進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通過絲綢之路傳至中亞地區。文明的交往與傳播從來都是雙向的,明清以來,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動力。
總之,絲綢之路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使生產力不斷髮展,人類不斷進步,形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鑑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14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
(1)路線:A長安—B河西走廊—C今新疆地區—D蔥嶺—E西亞(安息)—F歐洲(大秦)。(答出其中三個地名並與圖中字母對應正確,即可得3分)作用:促進了東、西方兩大文明相互交流、相互滲透。(2分)(若答出“絲綢之路是聯繫中外的紐帶,是溝通東、西方的橋樑”或“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商品和物資的交流”等亦可)(2)標誌性事件:新航路的開闢(答出“哥倫布發現美洲”等亦可) (1分)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開始把世界聯成一個整體;擴大了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任答一點2分)(3)消極影響: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遭到破壞,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積極影響:推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和發展;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傳播,衝擊了傳統思想觀念;使有識之士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探索。(任答一點2分)(4)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應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要不斷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要用寬容的心態尊重人類社會的不同文明等。(任答一點2分)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準確識記,依據醫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最終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路線是:從A長安出發,通過B河西走廊,C今新疆地區,D蔥嶺,運往E西亞(安息),再轉運到F歐洲(大秦);作用:促進了東、西方兩大文明相互交流、相互滲透;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至今仍然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第(2)問,主要考查新航路開闢的相關史實,依據材料中的“公元1500年前後,使世界不同地區的文明”,再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這一標誌性事件是開始於15世紀末的新航路的開闢;新航路的開闢以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闢給中國的帶來的影響的準確理解與認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材料裡的“1500年~19世紀末,西方文明以其強勢對亞非拉地區的文明形成巨大的衝擊”,指的是,新航路開闢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滿足本國的需求,所對中國進行的侵略和掠奪。這一個歷史階段,發生在中國的歷史事件有,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同時還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事件。這些歷史事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中消極影響是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遭到破壞,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積極影響就是:推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和發展;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傳播,衝擊了傳統思想觀念;使有識之士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第(4)問,主要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圍繞材料的主旨分析歸納,通讀材料可以知道,此題主要講的是如何對待不同民族所創造的不同的文明,在各國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因為自然環境、地理區域等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應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一個方面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好自己的優秀文化,同時也要不斷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要用寬容的心態尊重人類社會的不同文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