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和順應是什麼意思?
心理學上的同化與順應
同化、順應都是生活心理學常用的手段,結果都是順從,但是過程不一樣。
“同化”更多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其認同你的想要的結果。“順應”更多利用你的“權威”得到對方的認可。順應比同化更有強制的手段。
舉個簡單的例子:
現在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在治理問題兒童的事件中,更多是讓問題兒童放在正常兒童的環境中,用其他人的行為來影響問題兒童的認知。例如有的小孩怕小狗,但是將其放在不怕小狗的兒童一起做相關遊戲,他慢慢會被其他兒童影響,從而達到不怕小狗的治療目的。--這就是同化。
日常的廣告,會請來明星代言,其就是用明星的地位來影響日常人的行為,既然明星都認同了,那我們選擇最起碼不會錯。例如很多人購買東西就會認牌子,最起碼牌子的東西不會有大問題,這就是順應的結果。
你可以分析一下“加多寶”的廣告語,有兩句話我感觸比較深--大家都在喝、銷量冠軍。這個大家就是有通話的作用,後者則有順應的作用,給你選擇其的理由。
如何理解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同化和順應之間的關係
皮亞傑認為:發展就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不斷相互作用中其內部心理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所有生物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生物有機體的適應機能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過程。同化就是有機體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而順應則是有機體的內部結構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響而發生適應性的改變。當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景時,如果主體能夠利用已有的圖式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這就是同化,而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當前的刺激情景時,其認知結構由於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這就是順應。所謂圖式是指人們適應某一特定情境的內在結構,是皮亞傑用來解釋人的認知結構的概念。
同化和順應,有人能簡單直白的介紹一下嗎?舉個例子吧。搞不太懂
同化是指全部融入另一個;順從是屈服於另一個。
所以同化一般用於文化、種族之間,而順從往往用於個體與個體、人與人之間。
以歷史來舉例:中國歷史上北方先後出現了幾十個草原民族和文明,也曾經征服過中原。但到現在北方的文明都消失了,成為了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北方民族也大多不復存在,血脈融入了漢民族,包括鮮卑族,大唐開創者的始祖。這就叫同化,一般先進的同化落後的,有點像吞噬。
清朝的漢人因為打不過滿人,被滿族人統治,不得不剃髮留辮。這叫順從,就是暫時不能抵抗,屈服但心裡不一定認同。
所以,同化是全部無條件的順從。同時同化更有包容性。
看頭像像是外國友人,希望能夠幫到你。有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儘管騷擾我,呵。
建構主義理論的同化和順應怎麼解釋
不要聽
數學教學同化和順應平衡的例子
同化原本是一個生物的概念,指有機體在攝取食物後,經過消化和吸收把食物變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過程。
皮亞傑把這一名詞借鑑到心理學中,用於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皮亞傑,B.英海爾德,1980)。
教育心理學同化和順應的區別,最好有例子
同化和順應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二者都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機能,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同化:兒童原有認知圖式認為哺乳動物是胎生的、生活在陸地的,瞭解到馬的成長後知道馬是胎生,是哺乳動物,將新信息納入到原結構.
順應:同樣認知結構,瞭解到鯨魚並非生活與陸地但也是哺乳動物這個事實後,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不再將生活在陸地作為哺乳動物的必要條件,這就是順應.
怎樣理解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同化和順應兩個概念
同化和順應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彼此聯繫的,具體分析如下:(1)二者之間的對立①同化是個體在反映和作用於環境(即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使客體(外界事物)納入已有認知結構或行為模式中的過程。它只是數量上的變化,不能引起圖式的改變或創新。②順應是指個體在其原有認知結構或行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經驗同化時,便調整原有認知結構或行為模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它是質量上的變化,促進創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2)二者之間的聯繫同化和順應是適應的兩種形式。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情境時,就產生了皮亞傑所說的不平衡狀態。個體很自然地會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調整這種不平衡。皮亞傑認為心理髮展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複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個體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