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屈原

一、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三、 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四、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五、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六、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怎麼慶祝的?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起源於中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因內容非常多,請在瀏覽器裡搜索詞條”端午節”,可以找到你所需的詳細內容。

中國人為什麼過端午節?

〈蠖嗍?洩?瞬⒉桓忻埃??嗽諭?下釗慫鎰又?庖裁揮惺裁錘??さ惱?叱鎏ǎ?涫嫡獠攀欽?5模?蠊?芑岜恍」?爰欽嫉惚鬩耍??行┍鬩四苷跡?行┍鬩蘇疾壞茫?頤搶獻孀諦睦鐗畝?魎?竊趺茨芡檔米唚兀亢罄淳菟等思疑暱氳牟皇侵洩?畝宋緗冢?皇悄掣隼嗨頻慕諶眨??災洩?朔⒀鍃舜筧瞬患菩∪斯?鬧謝??趁賴攏?麼聳虜渙肆酥?恕

但這個某些人提了醒,端午節需要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復興,否則他們就沒飯碗了,只是他們比起看重端午節更看重自己的飯碗,致使他們在復興端午節的問題上一錯再錯。舉個通俗的例子,郭德綱和其他一些相聲大腕兒都呼籲振興相聲,但他們卻有一個本質上不同,郭德綱是把傳統的相聲撿起來,然後加工成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相聲,來吸引觀眾,而那些大腕兒則是把責任推給了觀眾,要求觀眾無論樂不樂意都要來支持,這樣相聲演員才能有動力去發展相聲,這當中的差別,稍稍有IQ的人自然都能比較出個高低。

如今我們的端午節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也許不光是端午節,很多傳統的節日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人說那是因為傳統文化不景氣,於是呼一批專家學者站出來要給社會惡補傳統文化知識,這看上去像那麼回事兒,其實不然,二者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屈原多偉大,我們從端午節就可以看出來。在中國歷史上愛國的仁人志士有很多,大詩人、大辭人更是數不勝數了,但為了一個人而專門設立一個節日,並由古及今幾千年不斷實在是罕見,這是連大聖人孔夫子都沒有這待遇。

但如果你比較現在的端午節和古時的端午節,那可是大不一樣。我們現在過端午節有多少是為了紀念屈原?一家人坐在一起有多少會暢談一下屈原的生平往事?有多少人能分得清粽子是給屈原的亡魂吃的,還是給魚蝦吃的?誰能說得出門上插艾蒿,手上綁五彩線與屈原有什麼關係?我想很少有人能答出以上的問題,但這就說明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漠視麼?也許有人會說是,但我卻不贊同。

傳統文化節日的產生肯定是因為某個原因,但人們延續過節的習慣卻並不一定也延續了那個原因,這句話可能難理解,舉個例子,過年放鞭古時說是為了嚇跑“年”獸,那是為求平安,但如今放鞭本身就意味著好彩頭,所以人們就給放鞭賦予了很多新的含義,而以前那個嚇跑“年”獸求平安的目的倒是弱化了。就是西方人也不例外,聖誕節裡除基督徒外想起耶穌他老人家的人會有多少?更多的還不是想起老婆孩子的音容笑貌,想回到溫馨舒適的家?有多少願意在這一天陪著一個十字架上的聖子度過呢?難道我們說西方人也不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麼?

我們看官方的端午節過法,也存在問題。按理說屈原受到人們尊敬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拳拳報國之心,但是我們的官方很模糊,單純的歌頌屈原開楚辭先河的功績,尤其是穿著什麼漢服紀念屈原,這讓人感覺有些可笑,因為很不倫不類的,傳統兩個字也太不被尊重了。而所謂的專家學者還做了這樣一件事兒,就是研究屈原的投江自殺是愛國還是懦弱,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去爭論,因為無法感同身受,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忍辱負重、東山再起,那是絕對的站著說話不腰疼,歷史只能參考,也只能想像,可如果你把歷史用現代思維去強加古人那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我想,如果想依靠端午節來複興屈原精神是不可取的。端午節真正的現實意義在於它讓人們可以有個理由團聚,當中延續下來的那些習俗,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世代不分離所擁有的一個紐帶的具體體現,因為這是一個小到一個家庭,達到一個民族的延續的象徵。同樣,想依靠惡補公眾傳統文化知識以求復興端午節也是不可取的。我們不是為了一個節日而延續一種文化,文化就是文化,文化的意義遠大於一個節日。我們該研究什麼是屈原,什麼是屈原精神,屈原該怎麼樣出現在我們面前,屈原精神該如何......

用二三句話說說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吳王夫差繼位後,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明示,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補充: 其實,韓國的是江陵端午祭,中國的才是真正的端午節~時間上是一樣的~ 還有,一方面是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度不夠,再一方面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無形遺產申報的要求是每個國家每兩年才能申報一項,中國急需保護的無形遺產很多,所以才導致此次韓國搶先申報

屈原是楚國人,為什麼全國都過端午節

當初的楚國,也是現在中國的一部分。

而屈原的品格、行為,被歷代帝王所提倡,用來提醒他的臣子盡忠。

因此端午節在中國成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它有什麼來歷?

端午節是古老的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滿意請採納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清明節

這個可以考慮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節日 ,是誰創造了這些節日。中國節日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忠、孝、家和、商而來的。

比如清明節 是因為介子推,端午是因為屈原, 這一類都是政者所創。

另一類節 比如八月十五 春節 等 都是為了家和。

還有一類節 都是商人所創,古代少一些,現代人的 雙11 這個最典型吧。 生活中還有很多都是利用此技巧而已 不足道

端午節為什麼要叫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穿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請問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那是為了紀念屈原

為什麼要端午節呢

你好: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所以亞洲人基本都要過端午節。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造萬里長城??? ?
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
每年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都要想方設法的回家過年 ?
中國人為什麼需要信仰?
為什麼美國人歧視中國人?為什麼我們要遇到不平待遇為什麼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攀比?
中國人為什麼反對薩德?
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