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武則天為什麼不把李顯和李旦也都殺掉
朝中大臣明面是效忠武則天,但真實是效忠唐朝。
當時的狄仁傑等大臣保護李顯,而且狄仁傑還受武則天重用,狄公說的話武則天還是聽得
當時的朝代不算太平靜,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如果這麼做,那可就內憂外患了,划不來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還是支持唐朝的
武則天要留一個好名聲,並且死後有一個好的歸宿,他還是很理智的
武則天晚年為什麼讓李顯回來當太子?
公元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多次指使大臣上奏,請求立武家子弟為太子。而狄仁傑、李昭德等人則上奏懇請武則天還政於廬陵王李顯,他們說此舉是順應民心,但這兩個提議都沒有為武則天接受。
對武則天來說,她好不容易才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和皇位,又要拱手讓給李家,這在心理上讓她很難接受。建立周王朝之後,武則天讓侄子們做了宰相和將軍,掌握朝政大權,大力分封武姓,而非李姓。此外,她還免掉了武姓的田賦,種種跡象都表明,武則天很想讓武氏家族的人來繼承皇位。
公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明堂裡舉行了祭典大禮。這一次,武則天出乎意料地將皇儲李旦冷落在一邊,讓侄子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這個舉動讓大臣們馬上明白,女皇帝是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這無疑是對武氏集團公開鼓勵,從此,武承嗣等人便開始公然對李旦的皇儲地位提出了挑戰,太子之爭也愈演愈烈。
不過,武則天的意願遭到了宰相狄仁傑等人的反對。狄仁傑是武則天非常器重的大臣,如果他不贊成自己的想法,那麼一旦自己去世,朝廷勢必會掀起大波,造成時局動亂。思來想去,武則天很是矛盾。
經過多年觀察,宰相狄仁傑非常清楚武則天的想法,當然,他也更瞭解武則天的脾氣。如果跟她對著幹,採取強硬的態度,最後不僅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弄巧成拙,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他仔細琢磨了一套合情合理的說辭。
這天,武則天又召見狄仁傑,她心事重重地問道:“卿認為立何人為太子比較妥當?”
狄仁傑當即說道:“自然是陛下的兒子。”
武則天聞言眯著眼,不置可否。狄仁傑接著說:“自古以來,從來都只聽說父母的牌位可以放進太廟中,享受後代子孫們的供奉,臣從來都沒有聽說侄子會將姑姑的牌位奉在太廟中的。”
對武則天來說,如果立侄兒為太子,固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權,但他們以後絕不會將自己的牌位供奉在祖廟中,這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出了嫁的女人就算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將來他繼承皇位後,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供奉。封建法制“十惡”罪中有一條“不孝”罪,就是說對父親和母親必須孝順,否則就犯法。即使兒子對自己再有怨恨,也不敢把她這個母親怎麼樣。更何況作為一國之君,自然要為天下人做好表率。
這番話入情入理,而且完全是站在武則天的角度考慮的,她開始衡量二者的利弊。立武承嗣,自己將來沒有落腳之處,不甘心;立李旦,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又要歸還給李家,回到舊傳統中去,也不甘心。
想來想去,武則天仍然拿不定主意,有些心煩了。她哼了一聲說道:“這乃朕的家事,朕會處理好的,卿就不要再操心了。”
狄仁傑當即鄭重地反駁道:“陛下身為一國之君,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哪個不是陛下的臣民?哪件事不是陛下的家事?陛下是發出指令的大腦,那麼微臣就是執行的四肢,二者同為一體,又何來的彼此呢?更何況,微臣身為宰相,自然要了解關乎國家的大事小事,又怎麼能佔據高位而不操心呢?”
狄仁傑的這番話說得義正詞嚴,絲毫沒有疏漏之處,武則天怔怔地愣了一下,最後揮揮手說:“你退下吧!朕會慎重考慮的。”
武則天經過再三考慮,覺得狄仁傑說得不無道理,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更加靠得住,再加上當時的鬥爭已經日趨白熱化了,因此她於公元698年3月,派人將中宗李顯偷偷接回了洛陽。但她並沒有馬上立其為太子,她心中還是有些猶豫不定。
這一年,武則天已經74歲了,往昔烏黑濃密的頭髮已變得雪白,每當她對著銅鏡梳妝打扮時,總不免感嘆時光飛逝,而自己的繼承人還未選定,再這麼繼續懸而不絕,恐怕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心中......
為什麼武則天要傳位給李顯而不是李旦?
首先,李顯是長子。古代嫡長子立儲,長幼有序,廢長立幼乃是國家禍亂根源之一。 其二,李顯原本就是大唐皇帝,高宗傳位於李顯,後來武則天臨朝聽政,把李顯廢了,才順利登基做皇帝。所以原本皇位就該是李顯的,武則天再還回去很合理。 其三,大周天下原本是李氏天下,武週一族攛掇武則天改立武則天立武氏族人位儲君,但是武則天考慮到自己乃李家媳婦,篡位已是大不孝之罪,如果再立武氏族人為儲君,必定斷絕李氏子嗣,則自己對不起死去的太宗,高宗。背上千古罵名。而李氏族人也早因自己篡奪江山而耿耿於懷,再做此的話必然會激怒李氏族人,天下動亂,人心必定向著李氏。則武氏萬劫不復。
武則天為什麼不殺李顯
1:狄仁傑等大臣保護李顯,而且狄仁傑還受武則天重用,狄公說的話武則天還是聽得
2:朝代不算太平靜,少數民族蠢蠢欲動,如果這麼做,那可就內憂外患了,划不來的。
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還是支持唐朝的
4:武則天要留一個好名聲,並且死後有一個好的歸宿,他還是很理智的
為什麼李顯的兒子議論二張就被武則天殺了?
第一,二張是武則天最寵愛的男寵,武則天天天面對的是心狠手辣的工作,她需要心靈的撫慰,所以,從這點來說,二張比李顯兒子重要。何況,那時李顯是什麼人,武則天有時什麼人,身份不同,更別提他兒子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治死後李顯繼位那為什麼還說武則天是皇帝呢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683年唐高宗後,武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改國號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消滅政敵,濫殺被她懷疑的大臣,打擊被疑為不忠於己的臣民。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並把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相繼殺戮殆盡。武則天以鐵腕手段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穩穩地坐上了皇位。
武則天殺盡李氏諸王和廢黜三子李顯、四子李旦皇位並自立皇帝改國號為周,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大封武氏宗人為王等行為,刺激了武承嗣、武三思的慾望。他們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歷史上許多人認為武則天猶豫未決,動過傳位給侄子的念頭。但武則天是絕頂聰明之人,豈不知“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 ?“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武則天作為女子,後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這是中國人,甚至最無知的人都清楚的常識。難道武則天糊塗到連這點常識都不懂?真想過傳位給侄子?絕對不是!人們實際上被武則天的小政治伎倆迷糊了。武則天無情殺戮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不僅為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掃清道路,也為子孫繼承皇位清除一切隱患。她重用武氏宗室,只是要加強自己的力量和關照孃家親戚。武氏宗室只能心塌地依靠武則天,才能擺脫被人操弄宰割的命運。武氏宗室是武則天進行政治行動可以絕對放心依賴的力量。武則天完全穩固了統治後,便順水推舟接受臣下建議,於聖曆元年(698)迎還廬陵王李顯,復立為太子。後來又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敬暉和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的政變,傳位中宗,平靜去世,保證了李唐王朝穩定延續。
歷史上許多史書記載武則天是一個殘暴的陰謀家,她甚至能為權力殺害自己的孩子。這種看法不合情理。武則天不是一個變態女人,與自己的兒女無深仇大恨,兒女絲毫沒有妨害她獲取權力,為什麼要殺害兒女?武則天還是妃子時,已有足夠能力當上皇后,沒有必要也不至於殺害女兒去嫁禍王皇后;長子李弘則是因病去世,屬於自然亡;次子李賢之至今還有很大疑點,何況李賢是否武則天的親生兒子還有待考證。而她登位後,她的親生兒子並沒被她殺掉,廬齡王李顯,即後來的中宗,雖然一直疑懼母后要殺他,但只是軟禁了十幾年而已,武則天后他按遺命做了皇帝;睿宗李旦雖被逼退位,但也沒殺,中宗李顯後還繼續做了皇帝。
武則天當了皇后、皇帝,真真切切地保護著子女,尤其保護僅剩的兩個兒子,為兒子繼承皇位進行了完美無缺的佈置。雖然她想把李氏王朝變成武姓,但只要她的兒子繼位,必然是李唐王朝。
唐中宗李顯 李旦都是武則天親生的兒子嗎?歷史上講武則天最後不願讓位,她為什麼連兒子繼承她都不願意?
兒子是她親生的。
慈禧還不願意兒子掌權呢,權力這東西當然在自己手裡更方便,放心。
李顯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