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與結果的現實例子?
舉例說明聯繫與發展的基本環節(原因與結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它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只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新事物孕育產生於舊事物,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繫起來的。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與辯證否定觀相對立的形而上學否定觀則認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既割斷了事物的聯繫,又使發展中斷。它的信條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話。”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要對一切事物採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要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對待古代文化遺產,要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待外國東西,要有選擇地吸收,“洋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絕,也不能全盤照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膽地吸取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對其腐朽的東西給予堅決的批...
原因和結果為什麼是相互作用?舉一個容易理解的實際例子
聽話過古希臘神話吧 一個國王聽巫師說他的兒子長大後會弒父娶母,他怕寓言成真,就命令侍者帶走孩子並殺了他,但侍者只是把孩子放進木盆順水而下,結果被鄰國的人收養並長大,成年後出去歷練時遇到粗暴的老者,言語不和時錯手殺了老者,這個人就是他的親生父親。 他繼續前進,到了父親的王國,此時國家正在鬧瘟疫,到國王卻被人殺死。他拯救了國家,被百姓推選為新的王,娶了前皇后,也就是他的母親,並保證會抓到殺死前國王的凶手。 後來查出凶手就是自己,自殺而死。 弒父娶母的結果造就了送走孩子的原因,而原因必然導致結果。
與孟子有關的社會現實例子
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向母其曰:“婦無禮,請去之。
”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 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 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引自《韓詩外傳》[10]
【譯文】: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
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事例
思路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會不同
學會轉換角度解決難題
思維定式阻礙變換角度思考
各人有各自的角度
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改變做事情的方式。
換個角度會使成功變得容易
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轉換角度,換位思考
名言
一本《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魯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貝爾
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裡燃燒起來,那你應該高興,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桶。要是你的手指紮了根刺,那你應該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你眼睛裡。要是你的妻子對你變了心,那你應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國家。——契訶夫
隨著立場,就發生我們對於各種具體事物所採取的具體態度。比如說,歌頌呢,還是暴露呢?這就是態度問題。——毛澤東
一千個觀眾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林斯基
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葆青春。——英國諺語
樂觀者在一個災難中看到一個希望,悲觀者在一個希望中看到一個災難。——英國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俗語
河有兩岸,事有兩面。——俗語
經典素材
轎伕的快樂
(不要用自己的角度衡量他人)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思想家羅素,在1924年來到中國的四川。那個時候的中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當時正值夏天,天氣非常悶熱。羅素和陪同他的幾個人坐著那種兩人擡的竹轎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險峻,幾位轎伕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羅素沒有了心情觀景,而是思考起幾位轎伕的心情來。
他想,轎伕們一定痛恨他們幾位坐轎的人,這麼熱的天,還要他們擡著上山。甚至他們或許正在思考,為什麼自己是擡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
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臺,羅素下了竹轎,認真地觀察轎伕的表情。他看到轎伕們坐成一行,拿出菸斗,又說又笑,絲毫沒有怪怨天氣和坐轎人的意思。他們還饒有興趣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很好奇地問羅素一些外國的事情,在交談中不時發出高興的笑聲。
羅素在他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講到這個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結論: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霍金的命運
(樂觀的角度)
想起霍金,眼前就浮現出這位傑出科學大師那永遠深邃的目光和寧靜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僅僅因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為他還是一位人生的鬥士。
有一次,在學術報告結束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捷足躍上講壇,面對這位已在輪椅裡生活了三十餘年的科學巨匠,深深景仰之餘,又不無悲憫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你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這個問題顯然有些突兀和尖銳,報告廳內頓時鴉雀無聲,一片肅謐。
霍金的臉龐卻依然充滿恬靜的微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於是,隨著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然而醒目地顯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心靈的震顫之後,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湧向臺前,簇擁著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跳出死衚衕
(改變慣常的思維角度)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從來沒有失算過。
這一天他做表演時,有人上臺給他出了道題:“一輛載著283名旅客的火車駛進車站,有87人下車,65人上車;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