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杜甫為詩聖?
杜甫,為什麼後人稱他為詩聖?又為何稱他的詩為詩史?
杜甫以詩歌記錄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如同一部歷史一樣,尤其是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社會動盪,在他的詩中有非常詳細的記載。他的詩歌可以視為歷史,可以佐證歷史,可以彌補歷史,所以被稱為“詩史”。
聖人這個稱呼是儒家的尊稱。被稱為聖人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憂國憂民,愛民如子,具有廣闊的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杜甫正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忠君愛國。自身身處困境之中,卻還能關心廣大和自已一樣的人,這種博愛的情懷,是當得起聖人稱號的。而這種情懷主要是通過他成就極高的詞作表現出來的。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懷。
最後談一下杜甫的藝術成就。杜詩是集大成之作。從題材、內容、風格、造語、章法各個方面都極為突出,成就極高。不多寫了,這個容易找打。所以結合上面的那些,他被稱作詩聖。
杜甫被人們稱為什麼
詩聖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梗,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不僅在唐代,而且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與詩仙李白齊名的詩人,就是杜甫了。這兩位大詩人,一位作為浪漫主義的最高峰,一位作為現實主義的最高峰,不僅成為盛唐時代詩歌發展到繁榮頂點的標誌,而且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
杜甫有詩聖之稱聖解釋
杜甫 “詩聖”的由來
如果說“詩史”的稱號是從杜甫作品的歷史價值角度來評價的話,那“詩聖”則是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這個評價在詩界是至高無上的。正式把杜甫稱做“詩聖”的,最早見於明代前期的陳獻章。不過若論把杜甫尊為詩中聖人的觀點,則早在唐宋間就有了。
首先對杜甫創作進行全面的評價並推許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為杜甫所寫的墓誌銘中曾道:“... 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在這方面又推進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觀。他在《韓愈論》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評價孔子對我國過帶文化所作的總結整理之功的讚語,這是所謂的聖人的事業。秦觀雖然還沒稱孔子為詩聖,但已把杜甫比為詩壇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和誰並稱為什麼
杜甫和李白齊名,歷史上被當時的社會稱“李杜”。
唐代詩仙李白;杜甫詩聖。
具體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
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為什麼稱為詩聖杜甫?
杜甫被譽為詩聖 ,而杜甫又與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著有《杜工部集》。他一生創作了1400多首詩歌,數量之富,質量之優,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冠蓋大唐,如日在天,後世詩人很難望其項背。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詩推崇備至,文天祥甚至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毛澤東曾經對蘇聯著名作家費德林說:“他(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人民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後人藝術欣賞的不朽文獻……也是給全人類留下的優秀文學遺產。”魯迅先生曾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 郭沫若在參觀杜甫草堂時題詞:“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2012年9月,在成都舉行的紀念杜甫誕辰1300週年活動時,著名書畫學者黃錦祥即興賦詩曰:“行吟惠義腹中詩,沉鬱高揚賦我思。謳雲頌月無聞語,吐盡人間疾苦詞。”千載歷史的迴音壁上,崇杜之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