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疲軟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經濟疲軟是什麼意思

指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增長幅度收窄!

出現這種情況有2個原因:

外部原因:全球經濟大衰退,出現國際經濟危機!

內部原因:國內管理層決策嚴重失誤!

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一、什麼是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Recession),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對衰退有不同的定義,但美國以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為衰退的定義被人們廣泛使用。而在宏觀經濟學上通常定義為“在一年中,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出現下跌”。但是這個定義並未被全世界各國廣泛接受。比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就將經濟衰退定義成更為模糊的“大多數經濟領域內的經濟活動連續幾個月出現下滑”。凱恩斯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經濟衰退的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週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並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幹涉是可以抹平經濟週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週期後果的影響(真實經濟週期理論)、還是製造了經濟週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於收入的減少,對於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係。

美國經濟衰退原因及前景預測

2000年下半年,美國經濟結束了自1991年3月以來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期,步入了低速增長時期。2001年的經濟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來的“9.11事件”更是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國經濟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出現了1.3%的負增長。美國政府為挽救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緊急撥款400億美元用於反恐和經濟重建計劃,並向航空、保險業提供150億美元的援助;四次調低聯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聯儲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等各種方案用以挽救美國經濟。經過多方干預,美國經濟重現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經濟增長率達到1.4%,各項經濟指標也似乎表明美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反彈的跡象。然而美國經濟是否確實復甦,復甦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眾說紛紜。

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美國經濟衰退是經濟發展週期性調整的結果,是美國經濟經過10年的高速增長後進行的一次結構性修復。自1991年走出衰退後,美國經濟開始高速擴張並持續了10年之久。但是,經濟週期的內在規律客觀上要求美國經濟必須進行適度的調整,因此在高新技術行業進行產業調整之時美國經濟陷入週期性波動也就顯得十分必然了。

1.“新經濟”不但無*消除週期波動,而且自身也需要結構性調整

“新經濟”雖然有高增長、低通貨膨脹、全球化導向和倍速發展等新特徵,但由於其脫胎於傳統經濟並與傳統經濟長期共存,所以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傳統經濟週期規律仍將發揮作用。同時,由於信息技術及網絡化的發展,使整體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經濟調整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傳導速度加快,從而導致整體經濟的變化速度與增幅較以往的經濟變動更為靈敏。“新經濟”對經濟波動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信息產業投資熱的蔓......

為什麼歐美會經濟疲軟, 5分

2017年,歐元區註定有一個繁忙的選舉年,不確定的氣氛可能持續瀰漫整個歐洲,法國、德國和荷蘭都面臨大選,逐日上升的反政府勢頭和不安情緒,也將威脅主流領導人。除了這些選舉,英國退出脫歐的談判將繼續主導政治話語,這些事件都將考驗歐元區的復甦動力。

世界經濟疲軟,歐洲選舉年成為不確定因素

特朗普當選及英國退歐陣營獲勝的結果振奮了西方民粹主義勢力,歐洲今年的大選也有可能受到波及。2017年,荷蘭、法國、德國的選民將舉行選舉,意大利和英國也有舉行大選的可能。

根據統計顯示,預計2017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速度要比2016年下降0.2%。隨著歐元區的內需減少、通貨膨脹上升,再加上政治氛圍的不穩定,可能將限制經濟增長的速度。

此外,由於特朗普當選,以及英國易變的脫歐談判,不穩定因素引起的下行風險依然很高。在發達經濟體中,英國經歷了預測增長中最大的下調,2016年增長率下調約0.2個百分點,2017年可能接近1個百分點。

反觀歐元區經濟強國德國,預計2017年 GDP 增長將放緩,在勞動力市場緊張和工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德國央行預計德國今年 GDP 增長1.8%,2017年增長1.4%。

法國經濟正努力擺脫適度增長的週期,但收效甚微,迫使政府終於承認今年1.5%的增長目標難以實現。由於國外的波動加劇,以及明年總統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對經濟增長存有下行風險。2016年法國經濟增長為1.3%,預計2017年增長為1.2%。

意大利今年整體經濟增長疲軟,受內部或外部衝擊導致利率和金融的不穩定性激增,而歐盟經濟放緩,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下行風險,預計2017年意大利的 GDP 為0.8%。

2016年,西班牙的經濟活動在有利的融資條件下,在控制通脹和增加就業方面表現突出,經濟增長約為3.1%。但隨著2016年的優勢逐漸消散,遭遇工資上漲停滯,及政府重申其對財政限制的承諾,經濟勢頭將在明年趨於溫和。2017年,預計西班牙 GDP 增長將放緩至2.2%。

最後說說英國,2016年12月23日,英國統計局宣佈將三季度英國 GDP 增長率由0.5%上修至0.6%。數據顯示,在英國退歐公投後的一個季度內,強勁的企業服務和金融公司的增長令英國經濟擴張了0.6%。英國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英國經常賬赤字在三季度重新逼近歷史高位附近,顯示退歐公投後英鎊下跌對出口的促進有限。

所以,現在的歐洲,既不好也不壞,中國選擇在這個時期加大對歐洲國家的投資,是非常明智的舉動。

反體制力量崛起讓投資者擔憂

如上文所說,特朗普當選及英國退歐陣營獲勝的結果振奮了西方民粹主義勢力,歐洲明年的大選也有可能受到波及。極右派聲勢浩大的法國和意大利遭受賣壓最重。這兩國中反體制力量的席捲令投資人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法國較德國公債利差擴大至約44個基點,為2015年7月以來最大利差,這是投資者越發不看好法國債券的一個跡象。荷蘭和意大利市場都出現類似走勢。在這兩個歐元區國家即將進行的選舉中,傳統秩序可能因民粹主義擡頭而被打破。在法國選舉體系下,其極右翼民族陣線主席勒龐贏得大選的機率微小。不過起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支持,進而得以進入第二輪選舉。

投資者對近幾個月內迅速崛起的民粹主義大潮將可能對歐洲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表現出極大擔憂。美銀美林的數據顯示,截至上週三的一週內歐洲股市資金流出量為16.4億美元。另有分析師認為,英鎊近期的反彈暗示了市場對歐洲選舉年的擔憂與日俱增。

“大家不再認為脫歐公投的結果為意外事件,反而相信其或為全球轉向民粹主義趨勢的開端,”三菱東京日聯銀行全球市場研究歐洲主管 Derek Halpenny 表示......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國家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目前仍未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仍需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   2.加入WTO的預期有利於擴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和擴大我國傳統工業品的出口。保守的估計,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將在20%左右,這將對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加入WTO之後將為我國外貿出口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擴大服裝、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品的出口。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從國家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的取向及西部開發的持續性需求可以判斷,2002年國家仍將在發行的專項經濟建設國債中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西部開發,因此西部地區投資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一旦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並將帶動全國投資的增長。   4.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從發展來看,由於國家財政增收幅度較大,且擴大內需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2001年下半年或2002年國家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從而為2002年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創造物質條件。   5.我國現階段形成了部分消費亮點,可以帶動消費的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消費亮點,可以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亮點之一是住房消費;亮點之二是居民的汽車消費;亮點之三是通信及電子產品的消費;亮點之四是節假日消費及旅遊消費。   不利因素   儘管目前經濟運行出現轉機,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仍然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中存在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具體來看,2002年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經濟運行將產生不利影響。自從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急劇放慢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的狀態。   美國經濟減速和瀕臨衰退,其內需必然萎縮,從而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儘管美國政府採取了連續七次降息、減少稅負、增加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日本經濟在陷入連續10年的經濟停滯後,受美國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再次陷入衰退之中。目前日本經濟仍在繼續惡化,短期內難有起色。   受美日經濟下滑的影響,原本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出現了增長速度放慢、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連連下挫等現象,其經濟運行的前景十分令人擔憂。預計今年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從7.1%下降到5%左右。   我國受美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目前也充分顯現,自年初以來,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逐月減小,6月份出口出現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7月份,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1%,為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上半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個百分點。從發展來看,由於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全球經濟仍將保持疲軟狀態,這對今年後期及明年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   2.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範圍下崗分流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時引起的分流和崗位變化,幾乎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會產生工作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造成國家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以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大減弱。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人員對社會其他部......

中國經濟增速連續6年下滑,原因是什麼

要從全球變革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經濟的此輪下行,國際環境共同的外部性、週期性問題不可忽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內部動力主要在擴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整體下行是導致這輪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他列舉了金磚國家、東南亞國家、發達國家三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中國2010年時GDP增長速度是10.6%,2015年時下降至6.9%。但巴西在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7.5%,2015年增長速度是-3.8%。俄羅斯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4.5%,2015年增長速度-3.7%。東南亞地區中,新加坡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5.2%,2015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2%。中國臺灣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長速度只有0.7%。韓國2010年的增長速度6.5%,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2.6%。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經濟表現似乎比較好,但2015年的時候他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只有2.4%。

林毅夫強調,“這些是所謂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我們一般講的內部存在的這些體制機制問題他們都沒有,但表現完全一樣,並且比我們還增。分析下來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週期性因素。”

林毅夫表示,世界經濟的整體疲軟影響了中國的出口。“從1979年到2014年,我們的出口增長每年是達到16.4%,2015年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不僅沒增長,而且還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出口增長下滑了7.7%。這種狀況下當然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增長。”

林毅夫總結,中國經濟連續6年持續下滑,今年經濟從6.9%降到6.7%,有相當大的因素是外部性、週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復甦時,林毅夫強調要考察世界整體經濟是否復甦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內部的增長動力。“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總體來講外部環境會相當不好。”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國內增長動力在於擴大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以及投資需求。“有了投資增長率就會創造就業,就業就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就業好的狀況,家庭收入的增長也會比較快,有了比較快的收入增長就支撐消費增長會比較好。那麼投資跟消費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相信我們可以達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長。”

以下為林毅夫演講全文:

老師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作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員,參加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國家發展論壇,那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作為經濟學家,我想跟各位談的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談中國經濟發展,那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大家最關心的一個題目是我們能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6.5%以上。那6.5%以上的增長對中國來講非常重要,這是關係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國內生產總值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我們的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的時候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那對世界來講也非常重要,因為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那現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中國是不是還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6.5%這個指標非常關心的原因。

那麼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長6.5%,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從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長9.7%來比,已經向下調整了30%。那照理說這個調整的幅度也不小,應該餘地還是比較大,實現起來照理說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可是大家為什麼心裡還沒底。不管是在......

造成實體經濟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哪些

其一,房地產發展過度阻礙了實體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房地產是一個“吸金盤”,大量新增貨幣或貸款被吸入房地產業,是從實體經濟口中奪食,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同時,畸高的房價收入,使居民將更多收入用於支付所謂剛性需求的住房購置成本,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費需求,抑制了實體經濟內需的有效增長;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相應帶來了房地產開發商財富的快速積累,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也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顯然已經綁架了地方政府,由於高房價有利於推高土地出讓金從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誘導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

其二,實體經濟內生髮展動能不足,制約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進策略。但長期以來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偏弱。由於創新成果得不到保護,大部分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原創性研發,而是指望繼續依靠模仿維持生存,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受限。內需疲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內需比率偏低嚴重製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其三,國內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其四,社會氛圍欠缺,實體經濟未受應有重視,社會投機情緒瀰漫。社會投機情緒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總體上顯得比較浮躁,不願意腳踏實地經營實體企業,而更多夢想借助投機一夜暴富。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不規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情緒。在較高的社會投機情緒推動下,實體經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全社會幾乎整體陷入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在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加速發展,部分虛擬經濟環節甚至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這一必要基礎。

其五,金融體系扭曲,偏離服務實體經濟軌道。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現象。一是金融服務價格扭曲。銀行利率管制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不對稱,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二是需求與供給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刺激金融產品需求蓬勃增長,但金融產品供應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三是金融資源分佈扭曲。銀行業資產佔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滯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四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部分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實入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缺乏,形式創新卻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發展。受嚴格的金融管制約束,我國金融體系不能借助外部競爭機制來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與動力不足;儘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企,但實體經濟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資源。

其六,一些虛擬經濟侵蝕了實體經濟。如電子商務發展過快,但稅收、交易商品質量管理等不規範,無稅費、無房租、售假貨代價低等原因,取得了對實體店的競爭優勢,導致一批批實體店紛紛關門。

如何看待經濟下行和進出口疲軟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一些人因此對經濟前景產生某種不樂觀情緒。也有人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下行不過是經濟的週期性反應,待下行週期結束會繼續高增長。對這個問題怎樣看?我們的觀點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而非高速增長,是我國經濟新常態;我國未來經濟增長不僅沒有達到極限,而且潛力還非常大。從穩增長到經濟新常態我國經濟下行始於2011年。2011年初中央提出“穩增長”,當年GDP增長即從上年的10.45%降至9.2%,2012年以來又分別降至7.8%、7.7%、7.4%。總書記曾明確指出,這次經濟下行是政府調控的結果。事實確也如此。2011年政府為了“穩增長”開始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同時又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嚴厲調控,將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提高20%。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當然會把經濟增長穩下來。也許人們會問:如果不是政府主動調控,我國經濟今天是否仍會高增長?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到2020年保持8%的增速應該不成問題。不妨回顧一下前兩次金融危機的情形。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上曾有權威機構預測,中國經濟增長不僅不能保持8%,甚至會破5%,結果我國經濟增長卻達到7.8%。有人懷疑中國GDP有水分、不真實。當年朱鎔基同志說,增長率是當年GDP與上年GDP的比值,不排除我們的GDP有水分,但水分年年有,只要今年不比往年多,分子分母一約就沒水分了,所以我們的增長率是可靠的。無獨有偶,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2009年初我國提出要保8%,當時又有人認為保不住,結果卻增長了9.2%。兩次金融危機我國都能保持高增長,設想一下,如果最近3年中央仍然希望高增長,我國經濟會下行麼?應該不會。於是就帶出一個問題:既然我們能夠高增長,為何中央要提出穩增長?古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央2011年提出穩增長,正是居安思危、深謀遠慮作出的決策。這可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作一深入分析。從國際方面看,我們面對對外出口和碳排放兩大挑戰。中國經濟30年高增長,得益於成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在前30年達到40%,我國也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進入新世紀後,我國出口明顯受到歐美國家排擠。美國這些年一直逼人民幣升值,美其名曰實行中美“貿易再平衡”。其實,人民幣升值並不能平衡美國的逆差,因為我國出口美國的商品美國自己不生產,不從中國進口就得從別的國家進口。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漲價,打擊我們的出口。2010年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奧巴馬政府又加速啟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T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這兩個協定的根本用意,就是要全面圍堵中國的出口與對外投資。關於碳排放,去年10月聯合國在華盛頓召開氣候峰會,張高麗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承諾,2020年中國的碳排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45%。之所以作這樣的承諾,不僅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有大國擔當,同時也是大勢所趨。早在2009年底舉行的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峰會上,美國就試圖推動建立全球碳排權交易市場,只是由於當時國家間利益擺不平才無果而終。長遠看,限制碳排放符合世界各國利益,建立全球碳排權市場是早晚的事。這個市場一旦建成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國,若不將經濟穩下來,及早調結構以兌現減排承諾,將來就會成為碳排權的最大買家,而主要賣家則是工業化已經完成的歐美國家。由於碳排權供不應求,定價權在人家手裡,到時我們只有挨宰的份。我們消耗大量資源生產商品出口,換回的外匯很可能不夠買碳排指標。從國內方面看,......

中國實體經濟衰落究竟什麼原因? 20分

長期以來,過多的經濟資源朝政府投資領域傾斜,國內消費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因此,中國政府考慮的重點應是輕投資、重消費的戰略模式。

將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完善民眾福利保障放在首位,這樣,才能達到提升經濟生產力的目的,助推經濟在縱深結構調整中完成“推陳出新”的循環。

否則,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行為,對實體經濟運轉無法起到實質性改善作用。

經濟疲軟,泡沫的先兆。

經濟疲軟並非泡沫的先兆, 只是泡沬爆發的原因之一, 先兆是債務上升, 更高的債務意味著公司將不得不在支付利息和償還方面投入更多,在投資和僱傭方面投入更少,經濟步入了惡性循環。

相關問題答案
經濟疲軟的原因?
共享經濟出現的原因?
今年經濟蕭條的原因?
日本經濟泡沫的原因?
非洲經濟落後的原因?
廣西經濟落後的原因?
東三省經濟不好的原因?
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
經濟不好的原因?
上海經濟繁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