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良心是什麼?
教師職業良心的四大內涵
職業良心,是指有著特殊職業的從業人員領悟了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為社會盡具體義務的明確意識。所謂教師的職業良心,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家長、同事以及對社會、學校、職業履行義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責任感及道德自我評價能力。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體系的重要範疇之一,是教師在教育生涯過程中形成的,它體現為教師職業信念中一種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說教師職業的義務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社會使命,那麼教師的職業良心就可以說是一種被教師自覺意識到並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使命感。對一個教師來說,如果道德要求沒有被內化、接受,他是無法正確履行道德義務的。也就是說,教師的職業良心取決於教師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與特點(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 教師的職業良心可以表現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其主要的內涵,我認為有克盡職守、自覺工作、愛護學生、團結執教。 “克盡職守”實際上就是一種工作責任和紀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克盡職守”,重要內涵主要是兩條。第一條是從職業規範上說的,教師的良心要求教師應當遵守工作紀律,按照社會和教育事業對教師的要求盡職盡責。第二條是從教育效果上說,職業良心要求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要盡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這兩條的教師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玩忽職守,就會受到職業良心的譴責。 “自覺工作”的要求是教師的勞動特點決定的。首先,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個體和自由的特性。因為教師的工作多數情況下都是無人監督的。雖然有教育對象的面對,但由於學生的未成熟性,由於師生關係的不對等性,學生往往也沒有全面監督教師工作及其質量的能力。其次,教師的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沒有邊界和限度的。所以,教師能不能自覺要求自己是教師工作成敗或效能高低的決定因素。教師必須有自覺工作的良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對學生的愛護有其職業上的特點。這就是他必須對教育對象的成長負責。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同於一般的親朋之愛,主要要表現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上。教師的各種質量成為是否真正愛學生的最重要的標誌。教師對學生髮展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能夠採取放任的態度,並且,教師在糾正學生的缺點時又必須充分考慮到不能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抑制他們的個性成長。現代社會對於個性發展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師良心中對個性培養的要求也會比以往更高。“團結執教”也是教師良心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勞動從其活動過程來看具有明顯的個體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卻是集體性的。學生的人格成長,學生的知識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師群體合力勞動的產物。所以教師的同儕關係不僅是一般的同事關係,而且是一種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教師同事關係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際關係方面的良心,而是職業良心的直接構成部分。 教師良心的上述四個方面,分別反映了教師與社會,教師與自身,教師與學生以及教師與同事之間的道德關係。這四個方面的聯繫是,它們共同反映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情感等等。(二)、教師職業良心的特點教師良心與其他職業良心相比,有這樣兩個主要的特點: 1、層次性高 所謂層次性高,是指由於教師勞動的崇高性質,以及教師本人往往對這一崇高的職業及其要求有較高的自覺,所以教師良心在境界上高於一般的職業良心。具體表現是,第一,現代教師經過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有較高的對於教育道德義務的自覺性。第二,教育良心的調整範圍廣泛,要求較高。我們知道,許多其他職業道德規範允許的行為,教師未必認為是合適的。比如著裝,社會人士可以著時裝,而教師的服裝卻必須莊重、大方,相對保守,才不至於影響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
用心做教育和用良心做好教育哪個好
用良心做教育才能陪養更多的人才
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後加一句什麼
因此學校在公益活動方面要做許多有益的嘗試
或者因為它擔負著一個民族的未來
教師職業良心具有什麼特點?
教師職業良心的特點
教師良心與其他職業良心相比,有這樣兩個主要的特點:
1、層次性高
所謂層次性高,是指由於教師勞動的崇高性質,以及教師本人往往對這一崇高的職業及其要求有較高的自覺,所以教師良心在境界上高於一般的職業良心。具體表現是,第一,現代教師經過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有較高的對於教育道德義務的自覺性。第二,教育良心的調整範圍廣泛,要求較高。我們知道,許多其他職業道德規範允許的行為,教師未必認為是合適的。比如著裝,社會人士可以著時裝,而教師的服裝卻必須莊重、大方,相對保守,才不至於影響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比如,教師的言談舉止,必須力求反映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否則就不足以垂範於學生,等等。教師只有合乎這些職業道德的要求,才能心安理得。雖然教師也是普通人,但職業良心卻時時提醒教師為人師表所必須注意的較高修養要求。這是教師良心的重要特質。
2、教育性強
所謂教育性強,是指教師良心的榜樣作用和判斷教育良心的最終標準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業的要求。對於教師職業良心的榜樣或教育作用無須更多的說明。我們這裡重點說明一下教育良心的標準問題。良心往往處於直覺狀態,即使是理智狀態下,良心也仍然具有較多的情感抉擇的特性。同時,良心本身僅僅是作為主體對道德義務的一種自覺而存在的,落實良心的要求的行為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良心本身及其落實的方式都需要在良心之外尋找最終的檢驗標準。檢驗教師良心的最終標準當然只能是看良心所做的判斷是否有利於對學生的教育。
怎樣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教育良心的
良心來源於責任.做有良心的教育,就是做任何工作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假如連自己的良心都對不住,還有何臉面說我們做的是教育。要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責任是什麼?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人。只有心中始終不忘肩上的責任,時刻想著學生的快樂成長,我們的腳步才能堅實,才能去掉浮躁,堅持本真,讓教育真正成為讓人成為人的事業。
良心體現於真愛。教育工作者應該把自己的良心變成對學生的真愛,要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自己的學生,盧梭說:“熱愛能夠彌補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彌補熱愛。”只要你心甘情願的為學生的成長做事情,方法和途徑就會變得簡單,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愛體現於真懂。愛一定要轉化成對學生的真懂,假如我們沒有能力讀懂學生,總是處於學生的心門之外,不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怎麼能夠做到一切從學生出發,不懂學生就不可能從學生的天性出發,就會自覺不自覺的違反學生的天性,做那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守護教育的良心讀後感
“香九齡,能溫席批;孝於親,所當執.”古有“香九齡”,今有“邵十二”,中華民族的孝德得以傳承. 12歲的少年邵帥,忍受痛苦為母親捐獻骨髓.有人說這是一個“困境出孝子”的故事.一個12歲的孩子會一天三次為住院的媽媽送飯,陪媽媽視頻聊天,會勇敢地接受捐髓手術,一句“沒有媽哪有我”催下了多少成年人的眼淚.孩子純淨的孝心和無比的勇氣感天動地,也引發了一次社會互助行動,幫助母子順利完成手術. 看到這個新聞,我們怎麼還能責怪這個時代的孩子承擔得過少、要求的過多,我們也難以再說傳統的孝道已經淡出我們的社會.邵帥求助的眼神、堅定的眼神讓每個成人為之動容,也讓我們鼓起繼續為孩子們、為下一代努力的勇氣.他脆弱的脊樑,過早地挑起了成人的責任,也為大人們增添了讓世界更美好的動力.有網友甚至為邵帥編出了“帥十二,獻骨髓,此大孝,無人及”的新三字經. 然而成人讀到這個事件卻有著不可迴避的酸楚,邵帥畢竟還是一個孩子,看到孩子受苦我們會比看到其他的不幸更覺得不好承受,一方面,兒童本屬於應受保護的弱勢群體,他站出來擔當救助成人的責任,這會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到成人世界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孩子本來是我們的希望,是成人奮鬥、打拼的終極意義所在,孩子受苦會讓大人們感到自己在朝希望邁進的路上倒退了,因而會特別難過.這可能是邵帥的經歷在這個時候出現,帶給我們的巨大觸動. 再看看近年來這些感動中國故事中,有許多是弱勢群體的互救和自救,其中有多起是親人之間互救的故事,背景都有著教育的困境或生命的困境.在這種故事背後可以看到社會責任的缺位.一個勇敢的孩子可以救一個母親,但僅僅依靠這種靠這些個體的良心和勇氣,救得了一個白血病家庭,救不了千千萬萬個需要救助的白血病生命,它映射出我們的醫療保障體系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太多. 據有關資料披露,我國現有白血病患者400多萬,並正以每年新增5萬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成千上萬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的白血病患者中半數以上是兒童和年輕人,對他們系統性的有效救助還非常欠缺,許多問題都亟待解決,如:加快中華骨髓庫擴容的速度,解決骨髓源極度缺乏的現狀等等.況且,面對國民收入與白血病的高額治療費用呈現突出矛盾的現實,僅靠民間力量是難以解決的,政府應該更有所作為,什麼時候天價醫療經費和藥品價格不再成為生命的攔路虎,社會保障覆蓋到那些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讓社會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個體才有真正的幸福. 現實是殘酷的,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但只要努力過,只要曾經做過,在乎的不是結果如何,是我們的“心之所至 ,行之所為“.正如《愛的奉獻》所言: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間將會變得更美好. 在這樣一個“獻愛心,給溫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氛圍中,感動的不僅僅是市民、商人,還有無經濟來源的學生,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感動只是一種精神的感染,一種傳承,一種心靈滋潤的甘露,而行動是精神的昇華,是力量的給予,是現實的幫助. 在受到“捐髓救母”感動的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中,也有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班.得知邵帥的事情後,我們班級班委,團委積極磋商,籌劃,組織行之有效的捐款幫助這個只有十二歲卻感動千萬人的小弟弟.在捐款活動中,同學們積極捐款,用行動來表示自己的心意.最終班級團委籌得善款三百一十四元,錢雖不多,但代表的是***班的心意,願這點綿薄之資能為邵帥同學帶來一點幫助.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說行天下
辦良心教育對聯
辭舊歲不忘千秋教育大業 迎新春更想四化宏偉藍圖
作紅燭為後代點燃智慧之火 化甘霖育桃李澆開理想之花
學無先後白髮同青絲共勉 志有因果春華與秋實相輝
為人師願獻青春樹棟樑砥華夏 做園丁甘灑熱血育桃李芳天下
園丁心願伴春風風吹楊柳千家綠 教師汗水化甘露露潤桃李萬戶
育人為樂喜看桃李天下 讀書求慧重振中華雄風
7.教學相長老樹亦能結新果 師生同堂雛鳳更應放清聲
8.心血耗斗室一生辛勞一頭雪 桃李滿天下百里春風百畝林
9.忙忙碌碌清貧一生無所有 鬱鬱蔥蔥桃李三千已成林
10.書山崢嶸甘為人梯搭乘攀路 學海浩瀚願做舟楫架設渡橋
11.栽樹澆花植根肥美土壤 教書育人著眼千秋大業
12.崇尚教育古國重增異彩 深化改革新華又展宏圖
13.冰寒於水乃出師門之望 青勝於藍應負弟子之責
參考資料:wenku.baidu.com/...dL1Psi
應當怎樣來認識教師的職業良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職業良心,是指有著特殊職業的從業人員領悟了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為社會盡具體義務的明確意識。所謂教師的職業良心,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家長、同事以及對社會、學校、職業履行義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責任感及道德自我評價能力。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體系的重要範疇之一,是教師在教育生涯過程中形成的,它體現為教師職業信念中一種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說教師職業的義務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社會使命,那麼教師的職業良心就可以說是一種被教師自覺意識到並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使命感。對一個教師來說,如果道德要求沒有被內化、接受,他是無法正確履行道德義務的。也就是說,教師的職業良心取決於教師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與特點(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 教師的職業良心可以表現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其主要的內涵,我認為有克盡職守、自覺工作、愛護學生、團結執教。 “克盡職守”實際上就是一種工作責任和紀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克盡職守”,重要內涵主要是兩條。第一條是從職業規範上說的,教師的良心要求教師應當遵守工作紀律,按照社會和教育事業對教師的要求盡職盡責。第二條是從教育效果上說,職業良心要求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要盡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這兩條的教師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玩忽職守,就會受到職業良心的譴責。 “自覺工作”的要求是教師的勞動特點決定的。首先,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個體和自由的特性。因為教師的工作多數情況下都是無人監督的。雖然有教育對象的面對,但由於學生的未成熟性,由於師生關係的不對等性,學生往往也沒有全面監督教師工作及其質量的能力。其次,教師的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沒有邊界和限度的。所以,教師能不能自覺要求自己是教師工作成敗或效能高低的決定因素。教師必須有自覺工作的良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對學生的愛護有其職業上的特點。這就是他必須對教育對象的成長負責。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同於一般的親朋之愛,主要要表現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上。教師的各種質量成為是否真正愛學生的最重要的標誌。教師對學生髮展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能夠採取放任的態度,並且,教師在糾正學生的缺點時又必須充分考慮到不能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抑制他們的個性成長。現代社會對於個性發展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師良心中對個性培養的要求也會比以往更高。“團結執教”也是教師良心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勞動從其活動過程來看具有明顯的個體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卻是集體性的。學生的人格成長,學生的知識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師群體合力勞動的產物。所以教師的同儕關係不僅是一般的同事關係,而且是一種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教師同事關係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際關係方面的良心,而是職業良心的直接構成部分。 教師良心的上述四個方面,分別反映了教師與社會,教師與自身,教師與學生以及教師與同事之間的道德關係。這四個方面的聯繫是,它們共同反映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情感等等。(二)、教師職業良心的特點教師良心與其他職業良心相比,有這樣兩個主要的特點: 1、層次性高 所謂層次性高,是指由於教師勞動的崇高性質,以及教師本人往往對這一崇高的職業及其要求有較高的自覺,所以教師良心在境界上高於一般的職業良心。具體表現是,第一,現代教師經過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有較高的對於教育道德義務的自覺性。第二,教育良心的調整範圍廣泛,要求較高。我們知道,許多其他職業道德規範允許的行為,教師未必認為是合適的。比如著裝,社會人士可以著時裝,而教師的服裝卻必須莊重、大方,相對保守,才不至於影響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
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嗎
職業良心,是指有著特殊職業的從業人員領悟了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因而具有的為社會盡具體義務的明確意識。所謂教師的職業良心,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家長、同事以及對社會、學校、職業履行義務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責任感及道德自我評價能力。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體系的重要範疇之一,是教師在教育生涯過程中形成的,它體現為教師職業信念中一種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說教師職業的義務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社會使命,那麼教師的職業良心就可以說是一種被教師自覺意識到並隱藏於內心深處的使命感。對一個教師來說,如果道德要求沒有被內化、接受,他是無法正確履行道德義務的。也就是說,教師的職業良心取決於教師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與特點(一)、教師職業良心的內涵 教師的職業良心可以表現在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其主要的內涵,我認為有克盡職守、自覺工作、愛護學生、團結執教。 “克盡職守”實際上就是一種工作責任和紀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的“克盡職守”,重要內涵主要是兩條。第一條是從職業規範上說的,教師的良心要求教師應當遵守工作紀律,按照社會和教育事業對教師的要求盡職盡責。第二條是從教育效果上說,職業良心要求教師不能誤人子弟,要盡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這兩條的教師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玩忽職守,就會受到職業良心的譴責。 “自覺工作”的要求是教師的勞動特點決定的。首先,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個體和自由的特性。因為教師的工作多數情況下都是無人監督的。雖然有教育對象的面對,但由於學生的未成熟性,由於師生關係的不對等性,學生往往也沒有全面監督教師工作及其質量的能力。其次,教師的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是沒有邊界和限度的。所以,教師能不能自覺要求自己是教師工作成敗或效能高低的決定因素。教師必須有自覺工作的良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對學生的愛護有其職業上的特點。這就是他必須對教育對象的成長負責。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同於一般的親朋之愛,主要要表現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上。教師的各種質量成為是否真正愛學生的最重要的標誌。教師對學生髮展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能夠採取放任的態度,並且,教師在糾正學生的缺點時又必須充分考慮到不能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抑制他們的個性成長。現代社會對於個性發展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師良心中對個性培養的要求也會比以往更高。“團結執教”也是教師良心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勞動從其活動過程來看具有明顯的個體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卻是集體性的。學生的人格成長,學生的知識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師群體合力勞動的產物。所以教師的同儕關係不僅是一般的同事關係,而且是一種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教師同事關係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際關係方面的良心,而是職業良心的直接構成部分。 教師良心的上述四個方面,分別反映了教師與社會,教師與自身,教師與學生以及教師與同事之間的道德關係。這四個方面的聯繫是,它們共同反映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和義務意識、情感等等。(二)、教師職業良心的特點教師良心與其他職業良心相比,有這樣兩個主要的特點: 1、層次性高 所謂層次性高,是指由於教師勞動的崇高性質,以及教師本人往往對這一崇高的職業及其要求有較高的自覺,所以教師良心在境界上高於一般的職業良心。具體表現是,第一,現代教師經過職前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有較高的對於教育道德義務的自覺性。第二,教育良心的調整範圍廣泛,要求較高。我們知道,許多其他職業道德規範允許的行為,教師未必認為是合適的。比如著裝,社會人士可以著時裝,而教師的服裝卻必須莊重、大方,相對保守,才不至於影響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
“ 哪位同學能解釋什麼是良心
致良知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 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
知行合一
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uot;良知&uot;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賤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