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的含義?
學校德育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靈魂,它致力於對學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質的培養,體現著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貫穿德、智、體、美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統領著整個學校教育。它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合格公民的起點。
德育的含義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觸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小學德育的意義
小學德育的意義
在階級社會中,歷來的統治階級,都需要通過德育塑造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質,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影響人們思想的頭等大事。因此,歷史上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中,禮(德育)就是“六藝”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說明實行“孝”“涕”等道德修養應先於“學文”。資本主義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曾強調,在培養紳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
階級社會中的德育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無產階級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推翻剝削階級,消滅剝削階級,清除剝削階級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更必須重視德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貫重視德育。毛澤東在抗大教育方針中就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國後,又多次強調要加強德育,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鄧小平在l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目前,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教育中加強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德育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需要
當前,我國面臨複雜的國際形勢,必須加速改革開放,抓住時機,發展經濟。其關鍵是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作為教育必須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服務,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取得國際競爭中的人才優勢。這種競爭型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而且要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因此,學校教育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仍然要招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特別是隨著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對人們g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教育學生學習和借鑑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有用的東西,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道德輿論力量和新的價值觀念,同時,還要教育學生警惕和抵制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實踐證明,在當前加速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不但不能放鬆德育,而且必須加強和完善德育。
(二)加強德育是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要從“總體佈局的高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同樣,德育的重要性也要從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認識。德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是滲透在整個物質文明建設之中,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證。學校德育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擔負著特別重大責任。全國在校學生佔全國人口近l/5。如果對他們加強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他們的優良道德風尚和品質,不僅可以保證學校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對改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對21世紀提高中華民族的政治素質,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產生深遠影響。
(三)德育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教育指明方向
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態度、道德品質、世界觀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決為誰服務問題的。它保證人的各方面發展沿著一定的政治方向前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德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能夠堅定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正確方向。
德育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著靈魂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動力。
《中小學教......
簡述德育的意義,任務,內容
意義: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德育是學生健康生長的條件和保證
德育是實現我國德育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德育是培養具有道德發展性的人的條件和保證
任務: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不斷提高社會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具體任務如下:
1.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6.自覺紀律教育
7.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
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德育是什麼意思
德育 [dé yù]
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為目的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德育過程的概念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響,通過受教育者能動的認識、體驗和實踐,從而使其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過程。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學生教育有什麼教育意義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能鍛鍊學生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想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發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僅僅靠宣講規章制度、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思想品德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檢驗。因此,課堂教學只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在實施德育中,我始終樹立“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使人人都有所收穫”的育人觀念,堅持“以愛動其心,以嚴動其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文明禮貌等深入每一個學生的腦海,使之全面得到提高。
一、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教育。每週一學校舉行了統一的升國旗活動,從認識國旗、合唱國歌、介紹歷史上的今天等活動中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每天有夕會課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和品行教育;每天都有“班主任寄語”,對好人好事進行公開表彰;對檢查的清潔衛生情況進行公佈記載;經常以“安全”為主題的遵紀守法教育;以“關愛自我,文明交友”為主題的文明交往及自我保護教育;每週一的主題班會教育;讀書節的朗誦比賽;藝術節的唱歌比賽;每學期召開的一次家長會;每星期的讓每個學生每週做一件好事;還舉行為有困難的學生獻愛心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了班級德育風氣的形成,並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學生。
二、充分利用德育環境,豐富德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我想可以組織學生到廠礦、農村、街道、民營企業、社區開展社會調查,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勞動,豐富社會經驗,經常開展“愛家鄉,促環保”活動,組織環保義務宣傳隊。向社會倡導,宣傳環保知識,組織學生到街道打掃衛生,去野炊,去春遊,參加植樹活動,讓家鄉美起來,亮起來。為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經常組織學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打掃衛生、洗衣、種菜、梳頭,並進行文藝慰問演出,有的還捐出自己的零花錢表達自己的愛心。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淨化學生心靈,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傳承民族文化,塑造孩學生健康向上的心靈。經常向學生講述有關瀏陽的歷史人物和優秀的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吸取民族的精華,瞭解本地的一些重大事件,參與家鄉的建設,這樣可以換來一個個充滿自信,活潑可愛,積極向上的新形象。另外班級還可以成立一些特長愛好小組,如籃球、音樂等,這些活動的完善和積極推進,可以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質,鍛鍊他們的創新意識,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良好學習氛圍。 四、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意義就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他們的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而學生素質的發展主要靠課堂來完成,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在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尤為重要。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導行中逐漸成長。在各門課程中注意滲透德育、美育、心理素質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傳授民間樂器、民間舞蹈,在美術教學中組織學生畫民族風情畫等。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中蘊涵的豐厚的人文因素,自始至終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數學教師利用數學題目中蘊涵的反映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數據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紹的數學家的故事,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形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及科學的思想方法。在學生形成人生價值觀的過程中,讓德育教育多元素地在孩子的身心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此看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對學......
中學德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做人!人一輩子···哎,什麼都會了,要是不會做人,那活著也是痛苦的!怎麼樣做人?是一輩子都學不完呢的學問!中學德育教育就是為了給青少年朋友以良好的行為,道德規範!我記得一位很著名的朋友說過:一個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須成人!意思就是說道德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內容!
記得采納啊
班集體的含義及其德育作用
一、班集體的概念(class collective)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範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在學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二、班集體的特徵
班集體不同於班級。班級是校內行政部門依據一定的編班原則把幾十個年齡和學齡相當、程度相近的學生編成的正式群體。
第一,班集體是一個以學生亞文化為特徵的社會群體,它傳導和積澱著班級制度的社會文化基因(教育目標、規範和組織模式)。
第二,班集體又是一個以教學為中介的共同活動體系,它以課堂教學為中介,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影響,社會化的共同學習活動是班集體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體還是一個以直接交往為特徵的人際關係系統,正是交往和人際關係,動態地反映了集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集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標誌著集體形成的過程。
第四,班集體是一個以集體主義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共同體,集體心理的統一性和社會成熟度綜合反映了集體主體性的水平。
三、班集體的作用
更好地教育孩子,讓他們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