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虛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虛空”是什麼意思?
虛空】
(梵aka^s/a,藏nam-mkhah!)
(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無為法之一種。指不礙他,亦不為他所礙;無開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謂之空間。小乘視其為無為法,故亦稱虛空無為。經論中,多用其於譬喻,故其義亦多,略如下列∶
(1)橫遍之義∶指橫無邊際,如北本《涅盤經》卷二十二雲(大正12·495b)∶‘猶如虛空,無處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淨土論》雲(大正26·230c)∶‘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2)豎常之義∶指豎無變易,如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3)無礙之義∶指虛空不為任何物所障礙,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如世間中,無掛礙處,名為虛空。’又如《贊阿彌陀佛偈》雲(大正47·421a)∶‘光雲無礙如虛空。’
(4)無分別之義∶指虛空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北本《涅盤經》卷十六謂(大正12·461b)∶‘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中略)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又如《淨土論》雲(大正26·232a)∶‘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
(5)容受之義∶指寬廣含容一切,無所餘,如北本《涅盤經》卷十六雲(大正12·462a)∶‘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
虛空雖是所謂的空間,然說一切有部以之別有實體,與空界有別,亦即以之為空界之增上緣;經量部則不立虛空與空界之別,亦即無所觸者即名為虛空,非別有實體;大乘則謂虛空等無為法乃是假有,離色心等雖非別有其體,然一依識變,二依法性,假施設為有。所謂依識變者,即曾聞說虛空之名,由數習分別之力,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名虛空。此雖屬有為,然所現之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故假說為常。依法性者,謂空無我所顯之真如,雖心言路絕,然其體離諸障礙,故名虛空。此與擇滅無為等相同,皆依真如而假立者。又,《宗鏡錄》卷六說虛空有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將之比況為真如之理。印度外道中,口力論師以虛空為萬物之真因,謂由虛空生風,乃至由地生種種藥草,由藥草生五穀生命;若還沒虛空,名為涅盤,虛空是實,是常,是一,是涅盤因。
(二)‘空界’的別稱∶六界之一。又名空界之色,或相對於無為虛空,而名有為虛空。指離物體而無任何物存在之處。《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6c)∶
‘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云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暗。非離明暗竅隙可取。故說空界以明暗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餘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正30·599b)∶
‘明暗所攝造色說名空界。此亦二種∶(一)恆相續,(二)不恆相續。若諸有情所居處所常暗常明,名恆相續;餘不爾處,非恆相續。當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攝者,名為清淨,隙穴攝者,名不清淨。’
關於空界與虛空的差別,依《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所載,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不過,經典中亦有稱空界為虛空者,如∶‘世尊以手摩捫虛空’、‘鳥歸虛空’、‘虛空無鳥跡’等皆是。
◎附∶〈虛空〉(摘譯自《哲學事典》)
印度哲學用語。在《奧義書》中,謂虛空為一包容地、水、火、風......
佛教所說的虛空 指的是什麼?
【虛空】
(術語)虛與空者,無之別稱也。虛無形質,空無障礙,故盯虛空。此虛空有體有相,體者平等周遍,相者隨於他之物質而彼此別異也。依有部之宗義分之為虛空與空界之色,以其體為虛空,以其相為空界之色。以此虛空為一無為法,數於三無為之一而攝於法處之中,空界之色者,為眼所見之色法而攝於色處之中,即有為法也。世人以此空界之色為虛空,故世人所謂虛空者為妄法,而不免生滅。楞嚴經六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同九曰:“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同十曰:“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起信論曰:“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色則無虛空之相。”大乘義章二曰:“虛空有體有相,體則周遍,相則隨色,彼此別異。”此體之虛空無為,有部立為有法,大乘立為無法。(參見:虛空無為)
佛教:虛空也屬色蘊麼?
有部宗所立有二虛空,一:有為虛空,二:無為虛空。凡現於無色像所,是有為虛空;本來常空,是無為虛空。 有為虛空:有分限,有生滅,屬於眼識所見,因此為“空界之色”,為五蘊中的色蘊所攝,“六大”中的“空大”所攝,是有為無常。 無為虛空:無限無際,真空寂滅、離一切之障礙,一切有礙的物體可以自在地在當中行動,是屬於意識所緣,是三種“無為”當中的“虛空無為”。 而我們現在常常所說的“虛空”,即“空界的色”,是有為虛空。 空界的色,它體性雖然不障礙他法,但是卻會被他法所障礙,被其他有形的物體所障礙的時候,那麼,這時,它的體就滅了,因此而叫做“有為”。如果是真實的“虛空”,是離於能礙與所礙的,並且是周遍於有形的物體中,常恆不變,那才是“無為法”,以“無障礙”,得名“虛空”。 《俱舍論》曰:“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礙故,色於中行。” 《正理論》曰:“虛空容受色等有為。” 《俱舍光記》曰:“空界色,雖非能礙,而是所礙,被餘色礙而開避故其體不生。世言虛空者,於空界色說虛空聲。”又曰:“空界復由虛空得有。” 《大乘義章》曰:“如《毗曇》。虛空有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又,唯識論立六種無為,以彼有部所立虛空無為,非實有之法,於佛證得之法性上為六無為相中之一相。法性之體,離諸之障礙,故名之為“虛空無為”,非別有容受萬物的無為虛空。 所以,依一切有部來說,我們常說的“虛空”這個詞,是直指包含無外的虛空,所以屬於色法。是“空界”的別稱,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之一。指一切諸法存在的場所、空間。以說一切有部的說法,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以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吾人所見之空為空界,非為虛空。但諸經中多將此兩者互用,不作分別。又說一切有部主張空界之色以明暗為體,即為實有,其他諸部則持否定之說。
佛家說一切皆虛空,那麼什麼才真實呢?
和女還分手 心裡感覺痛苦嗎?感覺痛苦的話憨那這就是真實的 其他東西都是虛空的 如果你感覺不痛苦 而且感覺很自然 那這也是真實的 其他的都是虛空的 不信你可以問問自己的心
佛教 “空虛”與“虛空”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在佛教中
空虛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指的心靈上的
而虛空則是一種物質空間,
兩種的本質區別就在這,
雖然很字面接近但意思毫不相干,
佛教中“虛空”是什麼意思?
虛空】 (梵aka^s/a,藏nam-mkhah!) (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無為法之一種。指不礙他,亦不為他所礙;無開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謂之空間。小乘視其為無為法,故亦稱虛空無為。經論中,多用其於譬喻,故其義亦多,略如下列∶ (1)橫遍之義∶指橫無邊際,如北本《涅盤經》卷二十二雲(大正12·495b)∶‘猶如虛空,無處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淨土論》雲(大正26·230c)∶‘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2)豎常之義∶指豎無變易,如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3)無礙之義∶指虛空不為任何物所障礙,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七雲(大正12·581a)∶‘如世間中,無掛礙處,名為虛空。’又如《贊阿彌陀佛偈》雲(大正47·421a)∶‘光雲無礙如虛空。’ (4)無分別之義∶指虛空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北本《涅盤經》卷十六謂(大正12·461b)∶‘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中略)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又如《淨土論》雲(大正26·232a)∶‘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 (5)容受之義∶指寬廣含容一切,無所餘,如北本《涅盤經》卷十六雲(大正12·462a)∶‘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 虛空雖是所謂的空間,然說一切有部以之別有實體,與空界有別,亦即以之為空界之增上緣;經量部則不立虛空與空界之別,亦即無所觸者即名為虛空,非別有實體;大乘則謂虛空等無為法乃是假有,離色心等雖非別有其體,然一依識變,二依法性,假施設為有。所謂依識變者,即曾聞說虛空之名,由數習分別之力,心等生時,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此名虛空。此雖屬有為,然所現之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故假說為常。依法性者,謂空無我所顯之真如,雖心言路絕,然其體離諸障礙,故名虛空。此與擇滅無為等相同,皆依真如而假立者。又,《宗鏡錄》卷六說虛空有無障礙、周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將之比況為真如之理。印度外道中,口力論師以虛空為萬物之真因,謂由虛空生風,乃至由地生種種藥草,由藥草生五穀生命;若還沒虛空,名為涅盤,虛空是實,是常,是一,是涅盤因。 (二)‘空界’的別稱∶六界之一。又名空界之色,或相對於無為虛空,而名有為虛空。指離物體而無任何物存在之處。《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6c)∶ ‘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云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暗。非離明暗竅隙可取。故說空界以明暗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餘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正30·599b)∶ ‘明暗所攝造色說名空界。此亦二種∶(一)恆相續,(二)不恆相續。若諸有情所居處所常暗常明,名恆相續;餘不爾處,非恆相續。當知,此亦依止色聚。又此空界,光明攝者,名為清淨,隙穴攝者,名不清淨。’ 關於空界與虛空的差別,依《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所載,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對,空界有對;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不過,經典中亦有稱空界為虛空者,如∶‘世尊以手摩捫虛空’、‘鳥歸虛空’、‘虛空無鳥跡’等皆是。 ◎附∶〈虛空〉(摘譯自《哲學事典》) 印度哲學用語。在《奧義書》中,謂虛空為一包容地、水、火、風之場所。由於認為地、水、火......
佛為什麼說虛空什麼都沒有呢?
阿彌陀佛!師兄如果是指的楞嚴經中佛所講述的話,佛所講說的這個虛空,是因緣的產物,就是指的我們目前所見的,不存在物體可見的這個因緣狀態。是指眼不可見其它物品的相狀!
師兄,看楞嚴經的時候,要注意佛是用我們習慣的邏緝觀念意識知見,反過來再破斥我們這些,讓我們明白,我們一直執著的這些,原來是沒有道理的。著重通過佛的引導,而逐漸明瞭所表達的義理,對於這些名相,不必過於執著。若過於執著在牛角中,就不見佛所講說的妙理。
師兄可以登陸普願講堂的新浪博客,博文目錄中有一個子目錄《楞嚴經白話本》,師兄可以看看,相信會對師兄有所幫助。
楞嚴經是甚深難懂的一部寶典,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是很有所困難的,因為我們的知見觀念擋路。慢慢的看得多了,師兄就會慢慢契入其中的。這部寶典可以稱得上是一部修行大全,包括如何令我們破妄歸真,舍識用根,如何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態和陷阱,都做了一一的講解和剖析。並告訴我們如何修行,能不遭邪惑,不入岐途。
所謂開悟的楞嚴,這是一本難得的寶典,是我們每個互弟子都應該看的,也是值得一看的。現在我們還有這樣的寶典可讀,末法末期,最先滅掉的就是楞嚴經和楞嚴咒。因為此經揭示究竟甚深義理,一切外魔妖邪不能隱藏,被譽為照妖鏡。
隨喜讚歎師兄學習楞嚴經的功德!
虛空藏菩薩是什麼意思?
虛空藏(梵語 ākāśagarbha,音譯啊迦舍嘎赫婆)菩薩摩訶薩,密號庫藏金剛。漢譯又作尊上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虛空光菩薩摩訶薩。
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在無量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並能滿足世間一切如法持戒者的善求善願,使無量無邊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虛空藏聖名。
佛和佛經對虛空中的生靈起什麼作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