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錄了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30

史記是記錄什麼的?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史記》中書和表分別是記錄什麼的

史記》

卷二十三唬禮書第一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分別介紹了當時的禮法、情操、音律、曆法、星宿、封禪、水利、農工商等方面的情況。

史記的表共有十篇,可分兩類。一類是大事年表,“年經事緯,縱橫互訂”。另一類是人物的年表,一些傳不勝傳的人物,就以表載之。史表的創制,是《史記》體例的一大特點。

三代世表

這張表列出了從黃帝到共和行政時期帝王和諸侯王的譜系。我們可以看到,從黃帝之後,誰生誰,誰生誰,這麼一路生下去,清清楚楚。為什麼這麼清楚,怎麼能這麼清楚,這是一個問題。年表後面有“褚先生曰”,這是因為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後面是他補寫的話。

十二諸侯年表

都說中國歷史有確切年代可據之始,是周召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為什麼是這樣?因為本表是從那一年開始,一年年列下去的,直到周敬王去世,即前四七七年。分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來記。注意,一共是十四格。周不算諸侯,吳也沒有算。所以叫《十二諸侯年表》。其實春秋時期出現過的諸侯國有一百四十多個,此外又有蠻夷戎狄部族三十多個。其主要的,算作十二個。

六國年表

六國年表是從周元王一直記到秦二世,分周、秦、魏、韓、趙、楚、燕、齊來記。所謂的戰國七雄就是指秦、楚、魏、韓、趙、燕、齊。

秦楚之際月表

這張表是從秦二世元年開始,直到劉邦建國之後。按月列出各地、各軍事力量的動向。直到後來皆歸於漢。

漢興以來諸侯年表

本表從高祖元年一直列到武帝太初四年,漢初大封諸侯王,由此衍生出的狀況很多。本表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表列出高祖時期功臣的封侯的情況,即他們後來的發展。

惠景間侯者年表

跟上面一個表是同一性質的,時限是惠帝到景帝。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從武帝開始有了正式的年號,而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此表裡武帝時期的封侯者大多是因為與匈奴的戰功。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慶,天下賴之。”王子還真不少。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此表記載了漢朝以來相位,將位,御史大夫位的人員變動和大事記

史記都記載了什麼

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鼎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記載了從什麼到什麼時的歷史

《史記》呀,記載了從中國上古開始到西漢時期,長達3000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 司馬遷寫的。可以去讀讀,很有用的,很多後來的歷史研究都要考察這個呢

史記中都記載了哪些神話故事?

夏本紀以前的,包括《史記。五帝本紀》,包含了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由來。這應該算做神話吧。其他的就是真實歷史事件了。不過你要說看神話,去看《山海經》,或者幹寶的《搜神記》

誰知道史記是從什麼時候記錄到什麼時候?

司馬遷

(前145—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史記記載了從什麼到什麼時的歷史

《史記》,是由漢代的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共同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前四史”之首。

史記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簡介: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 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 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 《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福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 是 五帝,夏,殷,周 ,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 ,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相關問題答案
史記記錄了什麼?
西遊記揭示了什麼?
西遊記體現了什麼精神?
西遊記說明了什麼道理?
西遊記體現了什麼?
西遊記說明了什麼?
二十四史主要講了什麼?
報告考勤記錄寫什麼?
史記被稱為什麼?
查消費記錄發什麼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