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南遷?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崇禎為什麼不南遷

從明史來看,當時李自成破宣府和大同以後,布聲了一道討明檄文,其中的一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儘管李自成說“君非甚黯”——皇帝並不壞,朱由檢還是頒佈了一道“罪己詔”,深刻地為國家危亡而檢討,一再聲稱都是朕的過錯。他的本意是想凝聚日趨渙散的民心,挽狂瀾於既倒。可惜的是,事已至此,空話已經於事無補了。

崇禎皇帝隨後第一次想到南遷,並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鞏永固也極力表示贊同——理由是“宣大已失,京師實不能在守,闖逆兵峰朝夕將至矣”。

隨後,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皇帝“南遷”,但是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極力反對。崇禎無奈,從他後面回覆給李明睿的奏摺中可以看出——“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都察御使李邦華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寫給皇帝的祕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遷”,把南京作為陪都,留下一條退路,維繫民眾的希望。朱由檢看了他的奏疏,讚歎不已,興奮得繞著宮殿踱步,把奏摺揉爛了還不放手——這應該是他第二次有了南遷的想法。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立即召見了陳演,對他說:李邦華說得對!不過陳演是堅決反對“南遷”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消息,並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 轉自鐵血社區 bbs.tiexue.net/ ]

言官的猛烈抨擊讓崇禎皇帝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臨終曾說“文官皆可殺”,估計就是來源於此——立場發生變化,隨後做出一個決定:死守北京——這個絕對不是他的本意——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單獨而去,宗廟社稷怎麼辦?陵寢怎麼辦?京師百萬生靈怎麼辦?國君與社稷同生死,就道義的正統。 而內閣這時也出了一折中的方案——讓太子去南京030600.net監國。該方案被崇禎否決。他認為太子太小不足於服眾,事實上南明的發展證明他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如果他不去南京,讓太子去是沒什麼效果的!

崇禎皇帝“南遷”問題上,前後判若兩人,實在是身不由已,關鍵在於內閣堅決反對。陳演也有壓力,不得不乞求辭職。崇禎帝在罷免他的前一天,對陳演說了這樣一句這樣的的話:“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對這位首輔的消極輔政,顯得無可奈何。所謂“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就是“南遷”。繼任的內閣首輔魏藻德,更加老奸巨滑,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對“南遷”不置可否。當鞏永固、項煜提議“南遷”時,他都在場,始終一言不發,用沉默來表示委婉的否定。使得崇禎感到孤立無援,在龍椅上身舒足,仰天長嘆。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魏斐德的《洪業——清朝開國史》,談到“南遷”不成時,有這樣一段透闢的分析:這對後來滿清佔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政權,擁有了他們最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並最後征服南方。崇禎皇帝的決定還導致諸多皇位繼承權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此外,反清復明陣營也因此少了一批立志收復失地,光復北方家園的北方人。崇禎皇帝的這一自我犧牲的決定,就這樣最終毀滅了後來復明志士堅守南方的許多希望。

當年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

崇禎到南方去,軍事上倚重誰?左良玉?在當時,南方看不見有可用的將領,在北方多少還有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還有姜襄唐通等人軍隊,還有京城守護部隊,一旦南遷,這些人就將全送給李自成,這多少是賬面上的可以用的人,大概只有江東四鎮可用。南下軍事上未必有多少改善。雖然北邊有清軍,西邊有李自成,南遷北邊讓給李自成或者清軍,西邊有張獻忠,形式也未必好多少。

所以,從賬面上看,崇禎皇帝不能跑也還沒有必要跑,誰能知道十幾萬明軍一路投降到底。另外跑了也未必有什麼好結果。

崇禎皇帝為何不南遷?

明朝末年,國勢飄搖,眼看著就要大難臨頭。崇禎皇帝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清軍接連攻佔了山東、河北的許多州縣,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佔地,準備全面佔領四川;更嚴重的是李自成已西進潼關,佔領西安,控制了西北,並整頓兵馬要直取北京,大有稱王建國之勢。國家社稷危在旦夕,如果此時崇禎皇帝權衡利弊,當機立斷,遷都南京,也許尚可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這麼快就滅亡。但是崇禎卻遲遲沒有南遷,放棄了一條生路,親手斷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吊死煤山。那麼,崇禎皇帝為什麼遲遲不肯南遷呢?他真的不想南遷嗎?

這一年的正月初四,崇禎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御書房議事,討論兵部兵科給事中吳麟徵、陝西總督餘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緊急奏摺。這本是一個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雖然不得不因此放棄山海關,但能避免京城落人李自成之手。然而,崇禎卻躊躇再三:面對外患,如果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面對內憂,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失政於寇的奇恥大辱。這個兩難的選擇使他猶豫不決,他還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聖君呢,這種失地失國的重大罪名怎麼能承受的起?

因此,他把這個皮球踢給了這些大臣們,想讓大臣們正式提出動議,他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免得承擔歷史責任。可是,這幫長期生活在皇帝身邊的大臣個個老奸巨滑,早都猜透了崇禎心裡打的小算盤,竟無一人站出來表態!崇禎從他們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後只好決定: “早朝廷議公而決之”。於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眾朝臣展開了脣槍舌劍的爭論,一振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決不棄地,結果相持不下,不歡而散。那麼,主張決不放棄一寸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報國的忠臣嗎?不然。當時的宰相、首輔大臣陳演就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當廷表態不棄國土,日後就逃脫了丟失國土的罪名。而他後來又不公開反對“棄地守京”,則是遵照崇禎皇帝的心思。他想,說不定有朝一日秋後算帳,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為了開脫自己的罪責會找一個因棄地守京而丟失國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陳演則明哲保身,試想,這種滿腦子為個人打算的人把持朝政,再加上個優柔寡斷,只顧虛名的皇上,哪裡會定下萬全之策呢?退朝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見崇禎,為崇禎獻上南遷之計。他認為即使棄地也難保京,大敵當前,應該效仿晉、宋南遷,以後再圖恢復北方,以緩目前之急。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消極的應付對策略是當時確保朱明王朝的可行之策,崇禎心裡也只贊同的。但是,他又認為南遷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比“棄地守京”更甚,他可不願承擔這個千古罵名,於是,這個正確的策略便被擱置一邊了。

三月初,李自成勢如破竹,攻克了寧武,明軍一敗塗地,京城已經岌岌可危,崇禎又連夜召諸大臣商議對策。這時,李明睿又奏請南遷。崇禎想,這次如果沒人反對,他就可以下決心南遷了。不成想總有人要和他對著幹,左都御史李邦華竟提出,皇上應該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崇禎見自己的如意算盤被打亂。便怒斥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麼大事?”眾人頓時嚇得啞口無言,其實人人心裡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卻硬要眾大臣說出來,死要面子。他們又一想,如果皇上南遷,一些大臣們便會留在京師輔佐太子,變成替死鬼;而那些隨駕南遷的人,一旦京師失守,說不定也會因力主南遷而替人受過,這實在是個兩面不討好的苦差事。眾人都看透了崇禎的心理,誰也不想背這個黑鍋,於是個個沉默不語。崇禎卻不知眾人心裡想些什麼,見無人表態,還連連催促群臣想對策。結果群臣議來議去,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到了最後,也只......

看(公元1644)崇禎帝當年為什麼不南遷

崇禎是一直謀劃南遷的,但是被大臣耽誤了。

明思宗有南遷的念頭,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反對,並指使光時亨激烈諫阻,堅決主張固守北京。城破時,時亨投降李自成,留任兵科給事中。後投降南明弘光帝,為馬士英所劾:“給事中光時亨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而身先從賊,為大逆之尤。”與周鍾、武愫同時棄市。

崇禎死時說“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崇禎想過南遷嗎,其實南遷的話還是有好處的

崇禎當然想過南遷 但最終……平心而論,在當時的情況下,“南遷”似乎是擺脫困境唯一可供選擇的方案。長江中游有左良玉十萬大軍,下游又有江北四鎮(四個總兵)的軍隊扼守長江天塹,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即使北方陷落,偏安於江南,還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南遷”意味著放棄宗廟陵寢,難以啟口,必須有內閣、六部的重臣出來力排眾議,形成朝廷一致的共識。遺憾的是,那些大臣都怕承擔罵名,不敢提倡“南遷”。正月初九,他向內閣六部大臣提出“朕願督師”時,大臣們爭先恐後表示願意“代帝出征”,沒有一個人提到“南遷”。

然而形勢越來越緊急。李自成進軍山西后,發佈聲討明朝的檄文,其中的警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儘管李自成說“君非甚黯”——皇帝並不壞,朱由檢還是頒佈了一道“罪己詔”,深刻地為國家危亡而檢討,一再聲稱都是朕的過錯。他的本意是想凝聚日趨渙散的民心,挽狂瀾於既倒。可惜的是,事已至此,空話已經於事無補了。

朱由檢再次想到了“南遷”,單獨召見駙馬都尉鞏永固(光宗之女——安樂公主的丈夫),向這位皇親國戚徵詢救急對策。鞏永固極力鼓動皇帝“南遷”,如果困守京師,是坐以待斃。

不久,李明睿公開上疏,建議“南遷”。他說:如果皇帝“南遷”,京營兵可以護駕,沿途還可以招募數十萬士兵。山東的一些王府可以駐蹕,鳳陽的中都建築也可以駐蹕,南京有史可法、劉孔昭可以寄託大事,建立中興大業。北京可以委託給魏藻德、方岳貢等內閣輔臣,輔導太子,料理善後事宜。

朱由檢把他的奏疏交給內閣議論。內閣首輔陳演反對“南遷”,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的“邪說”,聲色俱厲地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明睿不服,極力為“南遷”聲辯,援引宋室“南遷”後,國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的先例,反覆論證,只有“南遷”才可以有中興的希望。

朱由檢對光時亨的意見很是反感,當面訓斥他是出於“朋黨”的意氣用事,下達聖旨:“光時亨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態度雖然十分堅決,但是大臣們都緘口不言。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寫給皇帝的祕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遷”,把南京作為陪都,留下一條退路,維繫民眾的希望。朱由檢看了他的奏疏,讚歎不已,興奮得繞著宮殿踱步,把奏摺揉爛了還不放手。立即召見內閣首輔陳演,對他說:李邦華說得對!陳演是堅決反對“南遷”的,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消息,並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朱由檢感受到“南遷”的壓力,立場發生微妙的變化,他再次召見內閣輔臣時,作出了和他的本意大相徑庭的決定:死守北京。他的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單獨而去,宗廟社稷怎麼辦?陵寢怎麼辦?京師百萬生靈怎麼辦?國君與社稷同生死,是道義的正統。

閣臣們建議,讓太子“南遷”,延續國祚。

朱由檢反駁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且無濟於事,太子這樣的哥兒孩子家,做得了什麼事?先生們乘早研究戰守的對策,其他的話不必再講了。

朱由檢在“南遷”問題上,前後判若兩人,實在是身不由己,關鍵在於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陳演也有壓力,不得不乞求辭職。朱由檢在罷免他的前一天,對陳演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對這位輔政大臣的消極輔政,顯得無可奈何。所謂“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就是“南遷”。繼任的內閣首輔魏藻德,更加老奸巨猾,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對“南遷”不置可否。當鞏永固、項煜提議“南遷”時,他都在場,始終一言不發,用沉默來表示委婉的否定。使得朱由檢感到孤立無援,在龍椅上聳身舒足,仰天長嘆......

崇禎為何不南遷?

死要面子,攬功諉過的性格害了崇禎帝。崇禎皇帝最值得稱讚的就是他的勤政,實際上他治國並沒有多大才能,但是他猜忌臣下的本領卻並不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差,而且死要面子,明明自己想南遷,卻想臣下們提出來,然後形成一種群臣請求,他不得以接受的局面,可惜他手下的臣子們都瞭解他的性格,現在提出南遷,將來起義軍毀了京城,追究責任時那自己就要遭殃了。而且在少數下級官員提出南遷之後,大臣們又圍繞幾種方案而爭論不休,有人提出皇上繼續守京城,派人護衛太子到南京,時任兵科給事中的光時亨的一句“諸臣欲行靈武故事?”而使諸臣緘口,逼得崇禎帝最後不得不說:“國君死社稷,恆理也”,至此“南遷之議寢矣”,京城籠罩在一片絕望的氣氛之中。十幾天之後北京陷落,明朝滅亡。順便說一句,有一種說法說崇禎不願南遷的一個原因是怕南遷後會像唐玄宗那樣丟了皇位,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崇禎時的情況和唐玄宗時大不相同,一是封建帝制發展到明朝已經是到了非常完備的程度,例如唐朝經常發生的宦官廢立皇帝的事在明朝就不可能發生,宦官無論權勢有多大,都是皇帝的一個奴才,崇禎當時在全國的領袖地位可以說不可動搖的,直到崇禎末年他仍然牢牢掌控著全國,也是另一個佐證;二是當時崇禎帝的太子朱慈年僅15歲,還不具備自立為帝的條件,也是一個原因。

崇禎皇帝為什麼放棄了南遷這次扭轉局勢的時機?

1.大明燕王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以“清君側”為名造反,對抗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孫,太子朱標之子)的削藩政策並最終奪得地位,是為明成祖。此後大明帝位的繼承人均為燕王子孫,燕王一脈的血統都相對偏執。作為燕王子孫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然也是個偏執的人,偏執的帝王,他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最終還是固執的選擇了留守京城。

2.明成祖朱棣當年將帝都由南京前往北京,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是他燕王的老巢以外,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國隨時面臨著北方蒙古殘餘勢力的騷擾和威脅,若龐大帝國的心臟一直處於江南,則無法及時有效地處理和駭對來自北方的威脅,北京作為邊陲重鎮隨時可能丟失並導致蒙古勢力入侵復辟(南京和北京雖然一字之差,卻相距甚遠,鞭長莫及啊)。於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自此,大明代代天子守國門!!!無論是否能力挽狂瀾,作為帝王,作為帝國的接班人,崇禎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以死殉國,就好像是一位船長與自己的船共存亡一樣。

無論後人怎樣指責他丟了大明的江山,怎樣錯殺了許多忠臣良將(如袁崇煥),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位明朝末代皇帝(也是漢人的末代皇帝)是由血性的,是配得上帝王的尊嚴的。滿清韃子的末代皇帝在一個滿族女人的支配下如喪家之犬一樣拋棄都城和百姓逃命,實在是算不上男人,有辱皇帝的稱號!

明朝滅亡前,崇禎為什麼不聽鞏永固的話南遷,要留在京

當時河南山東已經被李自成控制,如果將整個明庭南遷,有可能在途中遭到闖軍的截擊。

另外有一種說法當時北京城內正在流行瘟疫,明朝軍隊就算是守城都困難,更別說保護數以萬計的皇室成員,文武百官及其家屬長途跋涉上千裡的路程南遷了。

如果崇禎帝南遷,明朝歷史會改寫嗎

不一定,因為崇禎帝的性格弱點,導致他難以成事,再加上東林黨一群人亂國,結局難料,但不樂觀

相關問題答案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南遷?
萬曆皇帝為什麼突然不上朝了? ?
古代皇帝為什麼自稱朕?
皇帝為什麼權利最大?
皇帝為什麼叫朕?
開國皇帝為什麼殺功臣?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 ?
皇帝為什麼叫陛下,太子為什麼叫殿下? ?
中國的皇帝為什麼都短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