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該如何保護環境?
中國在平時是怎麼保護環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防治汙染,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同時,要保護生態環境,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石油工業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本辦法適用於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所管轄的企事業單位。
第二條 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生產建設要嚴格防止對大氣、水系、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蹟、人文遺蹟、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造成汙染,保護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環境。
第三條 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生產建設,必須與環境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不斷提高石油企業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質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四條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規,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石油企業要強化環境管理,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汙油、粉塵、惡臭、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汙染和危害。排放汙染物要執行國家排汙申報制度,並符合國家規定。
第五暢 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提高全體職工的環境意識。搞好在職人員的培訓工作。
第六條 石油企事業研究設計單位,在研製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同時,必須研究相應的防治汙染的工藝技術和裝備。
第七條 對環境保護做出顯著成績和貢獻的石油企事業單位及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違反國家和上級有關環境保護法規,嚴重汙染和破壞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的單位和個人,要追究責任,予以懲罰。
第八條 石油企業及其所屬單位負責組織實施本管理辦法,對外合資、合作企業及外部來的承包單位,均按本辦法管理。
第二章 環境管理
第九條 石油企業及所屬各級單位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石油企業及其所屬單位要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並設環境保護專職機構。抓好環境保護工作,形成完善的,適應環保工作要求的環境保護管理網絡。
第十條 各級環境保護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及主管部門的有關環境保護方針政策、法令和法規;
二、組織制定本單位的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和實施細則;組織實施環境保護工作的定量考核;
三、參與編制本單位的環境保護長遠規劃、年度計劃和限期治理項目,以及特殊環保設施的引進工作,做好技術經濟論證,並組織實施。
四、監督檢查本單位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執行情況,參與廠址選擇,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及竣工驗收;
五、參與編制本單位的環境保護科研規劃和年度計劃,監督環境保護科研計劃的執行;
六、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技術情報和經驗交流活動,推廣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
七、組織開展創建“清潔無害化礦區 ( 工廠、公司 ) ”活動。強化基礎工作,建立完整、規範、準確的環境基礎資料、環境統計報表和臺帳、環境保護技術檔案;評選推薦環境保護先進集體和個人;
八、組織領導本單位環境監測工作,掌握工業汙染源及環境質量狀況發展趨勢。
九、協調處理有關汙染事故和汙染糾紛。
第十一條 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受同級環保部門領導,環境監測的任務是通過對石油企業汙染源、排放口、礦區 ( 廠區 ) 環境進行監測、綜合分析、瞭解和掌握排汙特性,按照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進行環境質量評價,研究汙染髮展趨勢,為本企業的防治汙染、綜合利用、節約能源、資源,開展環境科學研究,提供依據。
第十二條 石油企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規劃和組......
為了保護環境中國製定了什麼?、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從國情出發,中國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汙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改革開放18年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而環境質量基本避免了相應惡化的局面。實踐表明,中國實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是有成效的。
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名成員,中國在致力於保護本國環境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事務,努力推進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認真履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所有這些,充分反映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保護全球環境的誠意和決心。
中國為保護環境作出了哪些努力?中國的環境保護狀況如何?值此一年一度的“6.5”世界環境日之際,在這裡作一介紹。
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選擇
中國現代化建設是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都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7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本來就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歷史地成為與當代中國人民及其子孫後代生存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因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環境問題,把保護環境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在80年代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措施。
——確立環境保護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防治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以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關係到國家的全局利益和長遠發展,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環境保護這項基本國策。
——制定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方針,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
——頒佈實施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把環境保護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環境法律體系,嚴格執法程序,加大執法力度,保證環境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
——堅持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施國家指導下的宏觀調控與管理,逐步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使環境保護與各項建設事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制,充分發揮環境監督管理的作用。
——加速環境科學技術的進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組織科技攻關,開發和推廣防治環境汙染的實用技術,扶植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環境保護科研體系。
——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廣泛進行環境宣傳,逐步普及中小學環境教育,發展環境保護在職教育和專業教育,培養環境科學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專門人才。
——推進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環境與發展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努力發揮中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作用。
進入90年代,國際社會與世界各國在探索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共同的發展戰略,得到了與會各國政府的普遍贊同。
1992年8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環境與發展應採取的十大對策,明確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代中國以及未來的必然選擇。
1994年3月,中國政府批准發佈了《中國......
中國目前環境情況如何
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國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麼令人矚目棗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佔國土資源的30%;
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採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
據世界銀行按照目前發展趨勢所做的預計,2020年中國僅燃煤汙染一項導致的疾病,需付出的經濟代價就高達3900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近期水汙染為例,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消耗大量財政支出。 沒有生態的安全,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安全。頻發的環境汙染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高消耗、高成本的破壞環境的高增長經濟,是一種自殺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2 儘量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5 倡步行,騎單車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7 不燃放煙花爆竹8 雙面使用紙張9 節約糧食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11 消費肉類要適度12 隨手關閉水龍頭13 一水多用14 儘量購買本地產品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16 拒絕過分包裝
中國如何進行環境治理
[環境與社會]中國環境治理轉型中的社會公眾與知識精英文/莊文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對環境治理問題的討論,已經從“如何治理”轉向了“由誰治理”。誰制定決策來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成為學者們熱烈討論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公眾、大眾傳媒、民間組織、專家學者等新的政策行動者在環境治理領域中逐漸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從而改變了以國家為中心的監管結構,代之以一個以議題為導向、以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為基礎的政策網絡。尤其是社會公眾,隨著其環保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的顯著提升,他們現在更願意為保護環境承擔起個人的責任。不過,“想要行動”是一回事,“如何行動”又是另一回事。社會公眾必須具備一定的治理能力才能成為有效的環境治理主體。這就需要有外部力量對其進行“充權”(empower),這種外部力量可以來自國家,也可以來自社會。無論來源何處,環境知識是“充權”的主要內容。這意味著,掌握環境知識的社會精英必須擔當起“充權”主體的責任。但與此同時,社會公眾又如何監督與制衡知識精英,避免後者將本質上為公共問題的環境治理轉換為純粹的技術性問題?換言之,在環境治理中,社會公眾與知識精英的關係為何?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分析框架:雙重對稱性發展環境知識對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識別、議程設置乃至方案構建與選擇都有重要影響。山蒂(Santi)和格林納(Grenna)建立了一個六層次的分析框架(見圖1)。首先,最基本的環保知識是公眾環保意識覺醒的前提,但是,這些知識的增長並不一定會直接產生環保行為。只有當公眾認為自己是某一環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時,他們才會關注問題。但是,對於“問題是什麼”,則需要更高層次的環保知識來幫助理解與建構。隨後,人們才會對這一問題形成自己的態度,或者支持,或者反對。但至此,人們僅僅是表態,只有當他們的想法和說法得到論證與支持(合法化)時,環保行為才會形成。中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雙重不對稱性目前,中國的社會公眾在環保知識與環保行為的發展上呈現出雙重不對稱性。一方面,隨著我國環境保護運動的逐漸普及和深入,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訴求不斷提高。社會公眾通過各種方式組織起來,積極地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去,各種形式的環保團體紛紛成立。各種大小、規模、範圍不等的環保社會活動日益頻繁,公眾以各種形式參與環境保護的力度、深度和頻度大大提升。環保網站和新聞媒體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進行環境宣傳和輿論監督。各地公眾也開始為維護自身良好居住環境的權益而展開維權行動。從2005年的圓明園防滲工程事件到2007年廈門PX事件中的公眾散步街頭,公眾不僅展現了集體行動的力量,也在其中逐漸找到了自身作為治理主體的感覺,不斷地積累公民性經驗,在實踐中塑造著新的治理機制。對此,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也明確地指出:“當前公眾環境意識已顯著提高,公眾主動參與和監督的願望十分迫切,只要引導得當,就會成為推動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環保知識卻亟待提升。根據中國環境意識項目於2008 年4 月3 日發佈的《2007 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中國社會公眾在環境保護認知上是高知曉率與低正確率並存,公眾大多聽說過一些與環境科學有關的知識,但對其準確的含義瞭解不深。同時,公眾對環境科學知識認知的廣度普遍較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城鄉常住人口類型、家庭月收入等個人特徵均對人們的環境科學認知產生顯著的差異性影響。環境知識結構的不正常增長,直接導致了環保行為的偏差。首先,公眾實際採取的環境保護行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
要怎樣拯救中國環境?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汙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埂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汙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儘量用竹籃子.
用筆儘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儘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中國從什麼時候保護環境
一直在保護財政在很早就投入資金/只是很多人不知道o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林業局十年前就投入數億資金在黃河流域…好像是4個省21個市o現在己是後續要結束了o年年在山區有飛機播種植樹造林等3月12日就是植樹節;希望你能栽下一棵樹或一株花;共伺為環境為美麗的家園獻一份力,在此感謝您!!
中國為保護環境進行了哪些工作的報告
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是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參加了會議。通過這次會議,高層決策者認識到中國同樣也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需要認真對待。1973年8月5日至20日,由國務院委託國家計委在北京組織召開的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規劃、合理佈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和中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該會議推動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邁出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關鍵性的一步。
對於中國人不保護環境,你有什麼看法? 5分
客觀的說,中國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不夠強的,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可以說是差的。但是作為我們,保護環境那必須是有限度的,即不能阻撓我們經濟的發展。國外主要發達國家在對全球汙染做出絕大部分的“貢獻”之後獲得的經濟成果開始在今天享受,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沒發展起來卻要承擔現在環保的責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