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了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9-27

金剛經到底講的什麼

《金剛經》:超級大智慧

佛教的經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註疏最豐富者,要算《金剛經》了。《金剛經》是般若系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喻,指印度的金剛石(即鑽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它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所以他最堅最利,而沒有能破。所以用金剛石作為譬喻來形容般若。金剛是貴重的寶物,以譬喻實相般若是諸法中尊。它堅固不為一切所壞,來譬喻觀照般若不被一切礙見所侵犯。金剛能裁玻璃,作用猛利,來譬喻文字般若能斷眾生種種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性耳。因為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稱般若為諸佛之母,般若也即眾生自心靈知之性。所以經中釋尊說:《金剛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如來所說這個法,是為發大乘心的菩薩所說的,是為發最上乘心的菩薩所說的,可見這個經是殊勝的。

“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可譯為度無極。本經是般若是波羅蜜,故稱般若波羅蜜,是可以解脫一切世間煩惱,修一世福德,從而教人成佛的無上經典。

《金剛經》:智慧無雙,福德無比的永恆經典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的影響之大,流傳之廣,是其他經典所無法比擬的。中國最大的佛教教派禪宗,就以《金剛經》為立派之本。禪宗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便千里迢迢地來到湖北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出家為僧。八個也後,五祖向惠能傳其衣鉢,是為禪宗六祖。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終於大徹大悟。六祖惠能從發心到得法悟道,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千古一帝 親寫親錄 康熙御筆 舉世無雙

純金質《金剛經》並不是簡單的把經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印製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時間最長、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對書法情有獨鍾。他的書法學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並融入了帝王氣魄,自成一家。他親筆書寫的《金剛經》,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莊皇太后病重之時,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況下寫的。在書寫這部經書之時,融入了他的孝心與虔誠,是他一生留下來的最好的書法作品。

六祖親注 羅什譯本 高僧功德 惠澤後世

純金質《金剛經》在金箔印經之下,還附有已印精製的註釋版《金剛經》,方便讀者閱讀註釋,理解經文。

《金剛經》有許多譯本,其中最權威的是南北朝時期後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鳩摩羅什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他生前由於其崇高聲望,被當時的各國出兵爭奪,竟因此滅亡了三個國家。後秦皇帝請到他以後,組織全國人力參與他主持的譯經工作,對中國文化史產生了重要影響。鳩摩羅什的譯本向來被教內和學術界認為是最權威的譯本。本書中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就是這個譯本。註釋版《金剛經》也是採用這個譯本。兩者互相呼應,為讀者研讀本書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剛經》與禪宗有不解之緣。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金剛經》而出家,因《金剛經》而悟道成佛。本書註釋版採用的註釋,就是六祖惠能的註釋。名家譯本與名家註釋相結合,打造出一部名貴權威的金版藏書。

純金箔:

用24K金製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親筆書寫的《金剛經》。純金的貴重、帝王的書法、永恆的智慧完美結合在一起。金箔卡鑲嵌在厚達5毫米的卡紙上,利於永久保存。

原文與註釋:

每張金箔卡下面是《金剛經》原文與註釋,註釋版《金剛經》與金箔卡上的《金剛經》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師的註釋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這是......

金剛經中說的四句偈語是什麼?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金剛經說的是什麼內容?

金剛經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誦讀修持。但是由於坊間版本的金剛經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奧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難以明白經文的真正義理妙趣所在。筆者有鑑於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參悟金剛經的心得體會,以淺白的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希望對讀者能夠有所幫助。知我罪我,亦唯有譭譽聽之於人,筆者將抱著無諍三昧的態度。\r\n\r\n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r\n\r\n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是指一種非常堅硬的金屬,以它比喻為無堅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種關卡,順利地修行證道。“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近似於漢語大智慧一詞,但是它與大智慧一詞並不完全等同。“波羅密多”亦為梵文音譯,翻譯為漢語即是到達彼岸、比喻為到了家。“經”通徑,原指路徑,意為心法、訣竅。整個經題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象金剛一般堅硬衝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訣竅。一個人鑽研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時,人們說他的技藝已經到了家也是這個意思。\r\n\r\n  金剛經大約是從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由晉朝至唐朝一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流行,此經文就是參照鳩譯本。這篇經文通篇討論的主要是關於“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討論。下面是筆者對經文的解讀,若有謬誤之處恭請善知識們不吝批評指正:\r\n\r\n(轉第一品)\r\n\r\n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r\n\r\n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r\n\r\n“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於漢語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於漢語的段、節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說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說是第一節的意思。“法會因由”意思是說這次佛祖說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緣由的意思。有句俗話說“英雄莫問出處,落魄莫問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說一個人落魄時不要對他追根問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麼原因造成也是這個意思。這個標題“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用現代的漢語表達意思就是:第一章,法會的起因緣由自然段。\r\n\r\n“如是我聞”是我聽說是這樣的之意,即“我聞如是”的倒裝。“我”是指阿難,佛祖弟子中一個年紀最小的弟子,記憶力特別好,在佛祖身邊服侍過二十多年,佛經全都是他回憶佛祖說的話整理而成。所以佛經的開篇都是用“如是我聞”來表示以下的內容是他親耳聽佛祖說的話,並不是他自己說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學儲就不能夠盲從佛經,不排除阿難有曲解佛意的無心之失。我們應該抱懷疑的態度學佛,這也是佛祖所主張的。因為真理是不怕被人懷疑,最怕被人盲從。“一時”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時間觀念,往往用“一時”來表示某個時間。“舍衛國”是國名,在現在印度的中部。“祗樹、給孤獨”是兩個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這兩人一個原來是太子,一個原來是富豪。“園”是莊園,即佛祖的講堂、講經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眾”即眾多。“俱”意為俱在,指彼此相處在一起。“爾時”指那時、當時。“飯食訖”意思是吃飯之後。“敷座”意思是......

金剛經主要是說什麼意思?

這個說法比較多,幾乎所有漢傳佛教的教徒都對金剛經感興趣,外道也對佛教的金剛經做研究。所以不同層次的人理解層面也不同,但是金剛經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執破法執。因為金剛最為堅固可破世間一切,用金剛來比喻破我法二執。

金剛經到底說什麼

說法者。無法可說。你說到底說了些什麼。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要多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思維其意。終會有覺悟的一天。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金剛經裡的一個邏輯:說什麼,就是非什麼,而是名什麼.請問這是什麼邏輯?

這是很炫的東西,你不能體會的

金剛經表達了什麼佛學思想?

《金剛經》,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初期的經典,它主張我空法空,認為人是空的,外界事物也是空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象,這種假象處在不斷的生滅變化之中,因而任何事物都不值得留戀。這是一種以巧妙的方法否認事物客觀真實存在的觀點。它以主要的篇幅講所謂“破相”。“相”是事物的形象狀態。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為事物本身也不過是一種假象。想得到解脫,達到彼岸世界,必須破除那種認為事物真實存在的觀點。修行主要是修心,使“心無所住”,即不留戀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使心念安定,澈悟人生,不要有什麼慾望。到了這種境界,你就得到了解脫,達到了彼岸。

讀佛教經典,要拋開來自西方世界的概念二元哲學的影響,否則,完全進入不了佛經的境界,領會不了它的神髓。

為什麼說金剛經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

金剛經的主旨很明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不執著,放下妄想執著,背塵合覺,迴歸本性,無所住心就是妙明真心。與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後呼應。全經主旨講要破相,不執著,學佛是心內求法,故而佛學是內學。時下流行的心外求法,偏離了正確方向,就很危險了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被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上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記和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為古印度學者所公認,如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依龍樹所示《般若經》的“兩番囑累”,《金剛經》的“初問初答”即宣說“般若道”,“再問再答”宣說“方便道”。本經側重廣觀萬法(《心經》則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關問題答案
金剛經說了什麼?
金剛經講的什麼道理?
金剛經說什麼讀後感?
穿山甲說了什麼出處?
黑金剛內膽是什麼材質?
黎吧啦死前說了什麼?
穿山甲到底說了什麼?
金剛菩提為什麼會變黑?
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吳江區剛剛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