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清真是什麼意思?
清真一詞含有幽靜高潔之意。宋元時代,伊斯蘭教在中國尚無固定的譯名。穆斯林文人根據該教崇尚清潔、信奉真主之義等特點,多選用清真、清淨一類詞譯稱伊斯蘭教 或該教的禮拜寺。 清真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流行的專用名稱。清真一詞原是佛教用語,後來因穆斯林廣泛使用,也就成了伊斯蘭教的專利.如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崇拜真主的地方叫清真寺等
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穆斯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一種人群.
伊斯蘭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
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教教法允許食用的食品.
穆斯林,伊斯蘭,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穆斯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一種人群.
伊斯蘭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
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教教法允許食用的食品.
清真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沒有豬肉,謝絕酒水自帶
應當注意的是,“清真”是一種生活準則、是一種文明、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科學文明的完美而無所不包的生活制度,她絕不僅僅是不吃豬肉、狗肉和漢人飯……的問題。安拉啟示說:“除了為勢所迫外,你們所當戒除的,安拉已為你們闡明瞭……”(《古蘭經》6章119節)“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安拉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古蘭經》2章173節)
清真食品,就是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所做的食品。最重要的依據是《古蘭經》,其次是聖人穆罕默德的教誨。
清真到底是什麼梗
清真,(阿拉伯語:#1581;#1604;#1575;#1604;#8206;,英語:Halaal,halāl,halal),阿拉伯語原意為“合法的”。但清真與阿拉伯語#1581;#1604;#1575;#1604;#8206;詞義的範圍有所不同,作為一箇中文詞彙,清真僅針對符合伊斯蘭教教法的。
清真,,,啥意思?
清真食品是很有宗教色彩的,例如不吃豬,這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宰殺動物之前要有一個儀式,還講究動物要安樂的被宰,免它們受到很多的痛楚等。
牛奶上的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清真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流行的專用名稱。“清真”一詞含有幽靜高潔之意。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一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真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
食物包裝袋上的“清真”字樣表示非含豬肉的食品~~伊斯蘭教徒可以食用
伊斯蘭和穆斯林,穆民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穆斯林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一種人群.
伊斯蘭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
清真(食品)是伊斯蘭教教法允許食用的食品.
什麼是清真寺?清真指的是什麼含義?
伊斯蘭教建築群體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亦稱禮拜寺。系阿拉伯語“麥斯吉德”(即叩拜之處)意譯。《古蘭經》雲:“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中國唐宋時期稱為“堂”、“禮堂”、“祀堂”、“禮拜堂”,元代以後稱“寺”、“回回堂”,明代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遂將“禮堂”等改稱“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區回、東鄉、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襲原稱“麥斯吉德”,或稱“哲馬爾提”(Jama‘at,即寺坊)。
清真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流行的專用名稱。“清真”一詞含有幽靜高潔之意。宋元時代,伊斯蘭教在中國尚無固定的譯名。穆斯林文人根據該教崇尚清潔、信奉真主之義等特點,多選用清真、清淨一類詞譯稱伊斯蘭教或該教的禮拜寺。如元至元年(1341)杭州禮堂重建時稱為“清真寺”,宋紹興(1131-1162)年間在泉州修建的禮寺稱為:清淨寺”,傳說始建於唐代的長安(今陝西西安)的西大寺和東大寺曾分別稱為“清真寺”和“清修寺”等。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無論遇到什麼壓力和阻力,始終未改變回族禁養豬,禁食豬肉的習慣。
回族為什麼禁食豬肉呢?這得從古阿拉伯的習俗說起。猶太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島就已經有禁食豬肉的習俗,因為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且多為沙漠,不利於豬的生長和發展,豬的傳染病很多。所以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以牧羊、駝為主,不養豬。古埃及人也視豬是不潔和厭惡之物。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記載埃及、中東的所見所聞:“在埃及人的眼裡,豚是一種不潔的畜類,如果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觸著了一隻豚,他立刻要趕到河邊,穿著衣服跳到河裡去,即使牧豚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說明古埃及人當時禁豬很嚴格,不但不吃豬肉,連摸、碰豬都不行,而且對牧豬人也討厭。猶太教創立後,為了適應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養豬的習俗,把禁食豬肉當作戒律寫進聖經《舊約全書》中的《未利篇》第十一章中:“凡蹄分兩半,倒嚼走獸,你們都可以吃……豬因為蹄分兩半,卻不反芻,就與你們不潔淨。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淨。”這裡強調的戒律,已不是一般的衛生清潔,而具有濃厚的宗教的聖潔觀念。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列入《古蘭經》中,先後四次反覆強調。如《古蘭經》第三章一百七十二節中指出:“他(指安拉)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古蘭經》在強調禁食豬肉的時候,也說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活命適當吃一點,真主是寬恕的。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義頒佈的,穆斯林必須無條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點的懷疑。由於伊斯蘭教的這些規定適應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習慣,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使伊斯蘭教逐步擴大,傳播於亞、非廣大地區。我國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講到:“大食法不食豬、狗、驢、馬等肉。”
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國經商,因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所以把禁食豬肉的習俗也帶到了中國。宋人朱或在《萍洲可談》中已記載了這一習俗:“至今番人但不食豬肉而已……非手刃六畜則不食。”經過幾百年曆史的發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成為後來的回族。十三世紀初葉,由於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東遷的中亞、西亞、波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