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是個什麼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怎麼評價陳景潤是一個 什麼樣的人

一個人,如果愛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自覺自願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應該說這就是初步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按政治標準來說,就不能說他們是白,而應該說是紅了.像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了不起!

---------------------鄧小平

陳景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是我們偉大的數學家

陳景潤叔叔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景潤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學習和工作、絕不輕易放過一分一秒的人。

你認為陳景潤是個怎樣的人

然而,讓大家感到焦急憂慮的是,當年曾經“感動中國”的陳景潤精神,卻在當代缺失了。貢獻與精神——這幾乎是4個小時不間斷的座談會上最為集中的主題。因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說:“座談會的意義已經超越研究院、數學界,涉及整個中國學術界。”

作為數學家,他代表一種成就

1966年5月,陳景潤在《科學記錄》上宣佈他證明了“1+2”,該成果得到國內外數學界的公認,被稱為陳氏定理。1978年,徐遲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使陳景潤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式人物。

在“1+2”發表40週年、陳景潤逝世10週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啟鏗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陳景潤的工作無疑是出色的,比我們這一代的數學家都好得多。他的‘1+2’工作至今是一個世界紀錄,保持了幾十年,沒有被打破。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位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說過處費馬大定理是人類思維的極限,是人類的思維能力不能解決的。但是懷爾斯把它解決了。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然沒有解決。陸啟鏗說:“我個人認為,似乎哥德巴赫猜想比費馬大定理更加艱難。陳景潤的工作距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解決只有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比登天還難。自那時起,哥德巴赫猜想仍然停留在陳景潤的地方。”

那天的座談會共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到場,他們是王元、吳文俊、陸啟鏗、楊樂、陸汝鈐、丁夏畦、馬志明、嚴加安、林群、崔俊芝、郭雷。

在場的專家認為,陳景潤的工作不僅代表中國數學界的高峰成就,也代表了一種優良的傳統。根據吳文俊的回憶和王元在一些文章和著作中的講述,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意向最初由華羅庚提出,華羅庚曾說:“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在華老的工作基礎上,1955年和1957年王元先後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2+3”;1962年,山東大學的潘承洞與蘇聯數學家巴爾巴恩分別獨立證明了“1+5”;1963年,王元與潘承洞等合作證明了“1+4”。

華羅庚曾對王元與潘承洞的突破感到由衷的喜悅,但他說過:“最使我感動的是‘1+2’。”

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小山說:“這是團隊工作的結果,是一場接力賽。”吳文俊說:“我們在數學方面有這樣一種共同攻關的傳統,國內應該對這一傳統加以重視、學習和發揚。”

“我還記得,1996年3月18日晚上,王元和我到北京醫院看望陳景潤院士。”楊樂說,“那就是我們在他生前見到他的最後一面。雖然陳景潤離開我們已經整整10年了,但我覺得他在數學上、解析數論上曾經達到的高度,對中國數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國際數學界的同行們長時間地認為,陳景潤的這項工作是非常艱難的,難得簡直不可思議,至今對這項成果的評價都非常高。”

作為科學家,他代表一種精神

除了他卓越的貢獻外,陳景潤最讓人懷念與感動的是他的精神。崔俊芝說:“他是張勁夫老院長所說的‘安鑽迷’的典型。”讀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這樣一種場景:在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中,陳景潤坐在小板凳上,把床當做書桌,完成了中國數學界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文革”後,當他的事蹟發表出來,幾代人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數學、向科學的高峰進軍。楊樂說:“這樣的例子,我自己就能輕鬆地數出20個左右,他們都是改革後湧現出的科學家,在學術上有重要的貢獻。他們見到我時曾說,是陳景潤的事蹟和精神影響他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馬志明說:“陳景潤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我們當時對他的崇拜比現在的追星族還深刻。”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

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陳景潤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曾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人,不少數學著作又大又厚,攜帶十分不便,陳景潤就把它一頁一頁拆開來,隨時帶在身上,走到哪裡讀到哪裡。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了十年。

陳景潤是個怎樣的人

【基本信息】

姓名:陳景潤 (1933—1996)

身高:1.71米

國家或地區:中國

身份:數學家

功績: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曾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具體信息】

■簡歷:

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閩侯。家境貧寒,學習刻苦,他在中、小學讀書時,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一有時間就演算習題,在學校裡成了個“小數學迷”。他不善言辭,為人真誠和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畢生經歷都獻給了數學事業。高中沒畢業就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

■主要成果: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未經證明的數學猜想“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 1+1”。這一猜想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中國人運用新的方法,打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奧祕之門,摘取了此項桂冠,為世人所矚目。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個人——陳景潤。

陳景潤除攻克這一難題外,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明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樑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他是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

■巨星的隕落 :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釀成意外的重傷。雪上加霜,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傷。他從醫院裡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鬱的青灰色,不久,終於誘發了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因病長期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63歲。

【他的婚姻】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上第一位數學聖人。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成家、有沒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名人軼事】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

陳景潤是一位什麼人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生活(19張)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臺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現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André W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發表研究論文 25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蹟: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創造這個奇蹟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信的時候羅華庚是一位什麼的人陳景潤是一個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什麼叫做“信的時候”?

和陳景潤一樣的名人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一顆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數學奇才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蹟甚至還推動了一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一個“醜小鴨”。通常,一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一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一個從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歡迎的“醜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你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麼一“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1933年出生在一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抗日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一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一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號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一門心思地鑽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裡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相關問題答案
陳景潤是個什麼樣的人?
梅蘭芳是個什麼樣的人?
季羨林是個什麼樣的人?
徐悲鴻是個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
金庸是個什麼樣的人?
后稷是個什麼樣的人?
王思聰是個什麼樣的人?
孟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加利略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