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形成的原因?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如何理解“建安風骨”
是要比較兩者還是對兩者分別的理解?
首先應該清楚兩者的概念,一般來說,建安風骨更多的是對建安時期的文學風格的一種概括,主要指文風;而魏晉風流主要指魏晉時期所標榜的一種生活態度,包含的內容較多。
其次的二者的所存在的時間
第三是形成原因、背景及發展情況
第四是代表人物、事件
第五是產生了哪些影響
如果是比較二者的話建議再談一下兩者相互的影響、傳承。
請詳細講一下建安風骨的涵義
作者塗波,男,1973年生,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一
毫無疑問,"建安風骨"已經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文學史命題,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所具有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1)雖然有學者指出今人與古人所講建安風骨大有不同,(2)但劉勰《文心雕龍》既專論"風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對風骨的解釋權。奇怪的是,《文心雕龍》非但未許建安文學以"風骨"之名,相反在劉勰的一些批評話語中,建安文學風貌似乎更應被視為"風骨"的反面:
《明詩》篇雲:"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趨;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3)
案: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雲:"若其述歡宴,愍亂離,敦友朋,篤匹偶,雖篇題雜沓,而同以蘇、李詩為源,文采繽紛,而不能離閭里歌謠之質,固其稱景物則不尚雕鏤,敘胸情則唯求誠懇,而又緣以雅詞,振其美響,斯所以兼籠前美,作範後來者也。"(4)我觀《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貶,遣辭極精。"騰踴"、"爭趨"、"憐"、"狎"、"述"、"敘"、"任氣"、"使才",絕非褒詞,且前已雲古詩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雲建安"兼籠前美,作範後世"。劉勰論詩曰:"詩者,持也,持人性情。"建安諸子之"任氣"、"使才",顯然不合詩之古意,故此段應有微譏建安之意。
《樂府》篇雲:"至於魏氏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平。……志不出於〔淫〕滔蕩,詞不離於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
案:陸侃如、牟世金譯註本譯"氣爽"句雲:"他們的氣質高朗,才華美妙,用古題樂府寫時事,音節也美妙而和平(5)。"顯然不合彥和原意。"宰割辭調",範注云:"《宋書樂志》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為二。'彥和所譏'宰割辭調',或即指此。"這裡顯然有批評他們擅改古樂體制之意。又注云"彥和雲三祖所為鄭曲者,蓋譏其辭之不雅耳。"(6)周振甫注"音靡節平"為:"音律浮靡,節奏平庸。"(7)範、周註解甚確。
《通變》篇雲:"魏之〔策〕篇制,顧慕漢風,晉之辭章,瞻望魏採。……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豔,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
不可否認,《文心雕龍》亦有多處褒讚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氣的、個別的評價,少有對建安文學整體的認同。或謂《時序》篇中所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一段為"建安風骨"之註腳。我以為這不過重複《明詩》篇的評價,殊不合與劉勰"風骨"之意。
二
劉勰所謂"風骨",歧說紛紜。學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第一種看法,認為"風即文意,骨即文辭。"以黃侃......
名詞解釋 建安風骨
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俊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建安風骨”的特徵是
"建安風骨”主要指漢魏之際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文學風格,其特徵是:作品言辭端直、意氣駿爽、格調勁健,其內容包含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常具有強烈的個性和濃郁的悲劇色彩,藝術感染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