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的畫有什麼含義?
畢加索的畫的特點是什麼?
首先,畢加索是個天才,從小就對圖形和色彩有天賦,胡塗亂抹很有一套。在別人只會尿床的時候,小畢就能畫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簡單也可繁瑣,隨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個特別適合畫畫的環境裡面,老爸是個畫師,能給他一定的引導。周圍的親戚們看小畢有這個才能,也幫他。值得一提的是,小畢的數學老師,竟然對他的考試作弊睜一眼閉一眼,故而每次考試,這個把“2”看成是隻“鴿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這麼著,小畢的畫參加了畫展。而且很有幾位畫家(大概是小畢他爸的好朋友),對他狠狠地讚揚了一番。嘿嘿,到這個時候,如果按照丹納的理論分析,小畢已經完成了的準備階段,該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創作啦。
果然,畢加索開始對什麼都看不順眼。舉個例子:比如畫肩膀的那一筆,他就覺得老師教的那個弧度一筆畫下去簡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卻都那麼畫,不知道這幫人的腦子是怎麼長的。等等,諸如此類,讓他覺得西班牙簡直沒辦法呆下去,前後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決定去世界藝術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後,畢加索如魚得水。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穿最不搭配,顏色最濃烈,最不協調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紅頭黃嘴綠身子的大鸚鵡,而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裝束有什麼怪異之處。他可以通宵達旦地尋花問柳狂歡作樂,而沒有人對此橫加指責。除了玩樂之外,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畫畫,並且得到理解和讚賞。嘿嘿,畢加索這傢伙命好啊!無論到哪裡都有知音,欣賞他,提攜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馬蒂斯。這個馬蒂斯,值得多說兩句。畢加索最嫉妒馬蒂斯了,因為他有畢加索沒有的東西:安靜。而畢加索渾身上下只有躁動,只有性衝動,只有破壞一切的慾望,這些與安靜截然相反的東西控制住了畢加索,令他永遠不滿足,永遠否定自己,永遠創新。
後來,理論家和批評家們把畢加索三萬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麼“藍色時期”,“玫瑰紅時期”;還有什麼“立體主義時期”(也叫“黑色時期”),“古典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兒的是,在“立體主義時期”裡面,還要細分成什麼“解構的立體主義”,“分析的立體主義”,和“綜合的立體主義”。俺的娘啊,理論家和批評家的創造力總是那麼旺盛。老天爺不讓他們去搞創作,真是委屈他們了。
那麼,畢加索的那些個所謂的“時期”到底是啥東東呢?無非是他在畫了500張同一風格和題材的作品之後,膩了,煩了,進行一種新的嘗試。是他不斷對自己進行“否定——創新——否定——創新”的過程。
具體點說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畫人體畫煩了,覺得畫家們都按照現實的比例去畫人體,真是愚蠢透頂,大家都說“胳膊擰不過大腿”,我偏要在畫布上讓“胳膊擰得過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畫得跟大腿一般粗;(《海邊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張畫,描述的客觀存在是靜止的,瞬間的。它咋就不能描繪出一個動態的過程呢?於是,他就決定創作這麼一張前人沒有畫出來過的畫,他要把西班牙鬥牛的過程從頭到尾描繪在一張畫布上面(《鬥牛士之死》);再比如,他總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見一個愛一個,恨自己沒出息,氣得他簡直要給這些女人毀容,讓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魚一樣全長在臉蛋的一側,或者索性給女人來個豁鼻子(《多拉-瑪爾》);諸如此類,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亂彈這裡繪畫大師多如豬毛,俺再說下去,恐怕要露餡兒。
還有重要的一點,幾乎被人忽視了,那就是畢加索始終如一地保持頑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間的文明和條條框框。畢加索認為:“除音樂需要特殊的秉賦之外,相對於其他藝術而言,所有兒童都是天才,只不過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殺掉了。”(大意啊)!呵呵,原來......
畢加索的一幅畫,想問問有什麼含義,完全不懂啊
兩個人共用一個眼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色彩也是不一樣的,藝術這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理解,本身沒有對錯
畢加索最有意義的一幅畫是哪一幅??
《格爾尼卡》
畢加索的畫好,好在哪裡?
所有成名藝術家的作處,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成長環境表現對自身和世界的思索。也許它並不寫實,也許它從一般審美角度去看並不完善,但它卻真實的反映出一個畫家對於世界的思考。
繪畫就像文學一樣,是不間斷的發展的,各人也有各人的特定喜好。就像“不給力”等網絡詞語,也不是非常的規範,和主流的文學措辭有典型的區別,但它確是文學措辭的一種有力補充一樣。美術家的繪畫並不一定要侷限於寫實之上,當達芬奇的漸隱法和透視法將寫實推到了一個高峰的時候,藝術就需要更多的更新和改革。而之後的德拉克羅瓦、塞尚、梵高、畢加索等許多藝術家是在不同的山峰攀爬的先驅。毫無疑問,這些藝術家創新了思路,拓寬了視角,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畢加索的畫有什麼歷史意義?
打破了文藝的傳統禁錮,使藝術走向抽象的時代。
誰能告訴我畢加索這個畫叫什麼名字,以及其表達的含義?? 10分
說實話,大師的畫我一點都看不懂,這一看就是抽象派的,
我就是留個名。。。。。
畢加索立體主義這張畫叫什麼名字?有很麼意義
《彈曼陀鈴的少女》
1910-1911年是立體主義的第一高峰。畢加索畫了《坎威勒爾像》、《彈曼陀鈴的少女》、兩幅《彈吉他的人》、《伏拉像》等人物像。畢加索的結構分析技巧已達到純熟。各個分解面與立方體組合十分協調,從而忽略色彩,留下的是單一色。
與囿於歐幾里德三維空間的傳統畫家不同,畢加索摒棄了透視法這種方式,因為一個物體的外形、位置、速度和時間性取決於觀察者的視點,唯一能夠對它進行客觀表達的方式是放棄所有預先的參照物,並將所有的視點同時考慮進去。正是通過引入視角的相對性,他們才得以追求絕對,追求真實。
畢加索的畫有什麼特點
畢先生的畫,狂放不羈,凌亂中顯現著藝術的高端。
他的畫,不是一般人能模擬的了的。
這裡,我就簡略的點一下了,真正的藝術,還需要自己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