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行為主義?

General 更新 2024-11-28

行為主義與後行為主義有什麼區別?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的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特點: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2、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只研究可以觀察到的行為,使心理學走上客觀觀察的道路,可是這個弗張過於極端,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

而後行為主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行為主義作為學派已經沒有了,可是作為研究取向存在,後行為主義強調人是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主張不這麼極端,而且在應用領域取得較大影響。有程序學習,行為治療,生物反饋等。

總得來說我認為其實就是主張變得沒有那麼極端了,因為剛開始華生只研究行為,不管那個黑箱子(意識)是什麼,可後來的融合了其他心理學流派的觀點(二戰後的各種流派互相融合)變成一種研究取向,主要面對的是應用方面。

好吧,參考資料是普通心理學(彭聃齡) 我手打的。

行為主義的行為主義影響

(一)強化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特徵行為主義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可以外部觀察的行為,堅持以客觀地實驗方法來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心理學獲得了與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的客觀性,從而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學的特性。在行為主義產生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只限於意識,如構造主義主要從事意識的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帶有明顯的主觀性,機能主義雖然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進,但仍保留了許多模糊的術語,主觀性色彩依然很濃厚。這種主觀性的分析研究只能使心理學作為哲學的邊緣而存在。行為主義以客觀的行為代替主觀的意識,以實驗法代替內省法,這樣就可以使心裡想獲得比較客觀的研究成果,也有利於心理學的發展。而且,客觀的研究方法可以使不同的心理學家依據共同的研究對象相互交流經驗、彼此驗證各自的研究成果,使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公證性得到明顯提高,也因此而強化了心理學的科學特性。(二)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行為主義產生之前,心理學的研究只能侷限於對意識的理論研究。當時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動物心理研究實驗,但由於受研究對象的約束,動物心理研究中不得不採用擬人化的傾向,這就使動物心理學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地位。但在動物心理研究的過程中畢竟積累和形成了一定的觀念和方法,這些對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幫助。行為主義正是從對動物的客觀性為研究中得到啟示而發展起來的,而行為主義產生之後又促進了動物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使動物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合法領域。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同樣如此,原來主觀內省的方法很難適用於兒童心理的研究,而行為主義產生之後所盛行的對行為的客觀觀察和實驗更適合於兒童心理的研究,從而使兒童心理學迅速發展起來。再者,行為主義產生後,注重對學習特別是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並把從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中所獲得的結論推廣到人類的學習之中,從而促使了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出現。行為主義誕生後,心理學中所出現的這些變化說明,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展。(三)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儘管在行為主義產生之前,傳統心理學研究中也有強調心理學應用的成分,如機能主義心理學就強調心理學應用的成分,如機能主義心理學就強調心理學的應用,但相對而言,只能侷限於一般性的應用研究,而沒有具體到心理學的各種具體領域。但行為主義產生之後,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就成為一種趨勢。由於行為主義的目標就是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因而特別強調社會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這種觀點應用到教育領域,就出現了“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的主張。在美國心理學應用範圍之廣,涉及領域之多,是不勝枚舉的。從政府機構到大、中、小學校,從工廠到生化實驗室,從醫院診所到軍隊海關,心理學的應用更是不計其數。這些都部分地歸功於行為主義。(四)嚴格實驗鞏固心理學的科學地位傳統的馮特意識心理學,由於脫離實際生活,心理學家只是坐在實驗室的椅子上進行自我的內省實驗,因此有安樂椅上的心理學之“美稱”。行為主義則相反,它要求預測和控制行為,必須通過客觀的實驗觀察,通過對觀察到的事實積累,然後形成概括性的假設,再付諸實驗印證或實際應用。如果有的假設不符合實驗或實際生活則需要加以說明,乃至重新開始,直至能應用於實際為止。為了預測精確,控制有效,行為主義者總是力圖將實驗中發現的心理事實及其條件加以數量化和操作化。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赫爾乃至斯金納全都採用自變量、因變量以及函數關係等精確科學的術語和方法來表達環境、遺傳、生理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從而導致了心理學規律和原理原則的公式化、方程化、程序化和圖示化。所有這些又都為研究進一步科學化、計算機化,特別是為計算機模擬心理規......

行為主義的理論體系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借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係,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瞭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觀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華生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否定了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把心......

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與早期心理學種的聯想主義和機能主義有較為密切的聯繫,其理論先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桑代克早期主要通過動物的行為來研究動物心理,特別是研究動物的"學習"行為。他創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籠等試驗工具,在對魚、雞、貓等動物的學習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之後認為,動物通過不斷的嘗試可以偶然獲得成功,不成功的反應被排除,成功的動作則由於引起的興奮而被牢記,因此動物的學習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他根據動物學習的實驗,提出了兩條學習的定律:練習律和效果律。練習律就是學習需要重複,重複能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得到鞏固和強化,但僅此還不夠,因為實行多次的動作不僅不能不一定都會是聯結加強。因此,桑代克主要用效果律來解釋動物的學習行為,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可因滿足的效果而加強,也可因煩惱的效果而減弱。桑代克後來又進一步研究了人類的學習,並對這些學習定律作了修改和補充。

在現代心理學派中樹立起行為主義旗幟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提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是人的意識而是人的行為,他把有機體應付環境的一切活動統稱為行為,把作為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稱之為反應;把引發有機體活動的外部或內部變化統稱為刺激,由此建立起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公式:"人和動物的全部行為都可以分析為刺激和反應",而最基本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反射。華生提出的這個刺激—反應公式成為行為主義解釋學習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強化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習慣性聯結。後來華生髮現可以把巴甫洛夫和赫切利夫的條件反射觀點用作解釋學習行為的良好依據,於是便折衷地採納了其成果。在華生後期的著作中,條件反射成為學習的中心,成為構成習慣的基本單位。

在行為主義發展的後期,對學習理論影響最大的是斯金納,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程序教學的思想。斯金納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他將學習的公式概括為:刺激—反應—強化。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摸其強度就會增加。用這種方法就可以提高這一操作再次發身的概率。斯金納還對強化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深入研究,比較了連續強化和間歇強化、長間歇強化和短間歇強化、固定經常強化和不固定偶然強化對學習效率的影響,揭示了操作反應與學習安排之間的許多規律性問題。斯金納還研究了與強化相聯繫的泛化現象,研究餓學習過程中的消退和遺忘,設計了一整套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的新技術、新方法。斯金納還將其操作強化原理運用與學校的教學實踐,產生了程序教學,併為此製成用於程序學習的教學機器。儘管程序教學只是風靡了一段時間,但這種思想卻為以後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不管是早期的"聯結說"還是以後發展起來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說,他們強調外部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學習只是在特定環境下所發生的特別行為的變化。應用到教學,就是安排環境條件,向學生展示分步的教學內容,並將教學目標分解為簡單行為的集合,分散安排,引導學生逐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所要做的工作則可總結為:(1)提供指導學生採取希望行為的提示;(2)要用結果強化所希望的行為,經過強化的行為更可能被重複。首先是選擇強化物,為特定環境特定人選擇特定方式的強化;合理安排強化物,注意強化的及時性。

行為主義理論

基本觀點 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關於心理學的對象與任務 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華生指出,一向認為純屬意識的思維和情緒,其實也都是內隱和輕微的身體變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別是言語器官的變化,後者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20年代以來記錄肌肉電位變化的技術不斷提高,已經發現心理活動伴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但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  華生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刺激,最後分析也只能是有機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變化。這樣一來。全部行為,包括通常所說的心理活動,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而已。因此,他認為心理現象都能夠用物理和化學的概念來說明。一位早期行為主義者A.P.魏斯把這種觀點發揮到極端的還原論。但華生本人則又主張心理學只應著眼於有機體整體的適應性行為,無須過問這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華生自稱行為主義是唯一徹底而合乎邏輯的機能主義。他在芝加哥大學深受機能主義的影響。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J.R.安吉爾也說過心理學要研究行為。但機能主義者把意識和行為都看作人適應環境的手段。按機能主義的哲學依據──實用主義來說,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所以,考察了行為就無須考察意識;反之,若不考察行為則無法考察意識的適應性。因此徹底的機能主義就必須承認,可以丟開意識去考察行為,但不能丟開行為去考察意識。  華生有時宣稱心理學家應該象物理學家那樣去使用意識,即只把它看作關於客觀事物的經驗,而不看作關於自己心理活動的經驗,從而取消了W.馮特所指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區別。因此把心理學家所研究的意識和物理學家所研究的客觀事物等同起來。K.S.拉什利明確指出這是新實在論的觀點,並極表讚賞。其他早期行為主義者如E.霍爾特本人就是新實在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如W.S.亨特則斷言意識就是環境,從而把意識的對象和意識的活動混為一談了。  華生認為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就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係。這樣就能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關於心理學的方法 行為主義者在研究方法上擯棄內省,主張採用客觀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和測驗法。這是他們在研究對象上否認意識的必然結論。  華生一方面反對內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內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於是他把內省從前門趕出去,又以“言語報告”的名義從後門請進來。這樣就把言語的兩種作用混淆了。言語固然和動作一樣是對客觀刺激的反應,但也可用來陳述自己的心理,這種陳述其實就是內省。  行為主義心理學在方法論上深受進化論問世以來的動物心理學的影響,動物不會作內省報告,所以只能根據它對刺激的反應來推測其心理。這樣就使早期的動物心理學染上濃厚的擬人論色彩。L.摩根提出要儘量克服擬人論,經過J.勒布的進一步努力,直至E.L.桑代克,均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華生承其餘緒,做過許多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反擬人論的結論,斷言人和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別,但不能按人的心理來推測動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來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讚賞И.П.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因為它可以使像感覺辨別這樣的主觀經驗轉化為反應差異的客觀事實。但從根本上看,華生與巴甫洛夫完......

行為主義是什麼?

唉...真不知道複製、粘貼那麼一大段到底有什麼意思。簡單明瞭針對性滴回答別人的問題不行麼...你直接百度一段太沒誠意了。

首先你要知道,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動物心理現象的科學。

那麼心理的範疇到底是什麼,研究心理學到底該研究什麼,怎麼研究。不同的學派在這方面就有不同。

行為主義在這一點上的觀點認為,心理學只應該通過可以直接觀察得到的行為來研究心理。人的心理,全都是刺激的產物。

另外由於行為主義是因為反對構造主義而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學派,所以它也很強調應用,例如行為矯正、心理諮詢、教育等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階段代表人物古典行為主義時期華生、霍爾特、魏斯、亨特、拉什利新行為主義時期托爾曼、赫爾、斯金納新的新行為主義時期斯彭斯、波利斯、賓德拉、班杜拉、米契爾

相關問題答案
後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心理學?
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
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後結構主義理論?
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設計特徵?
後印象主義的三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