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這首詩每個字意思?
蒹葭這首詩的意思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求《蒹葭》這首詩的意思及賞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依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
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乾。
我那魂牽夢繞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古詩文蒹葭《詩經》的意思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又釋:《詩經》原文開頭有注“《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其實這是一首諷刺秦襄公在獲取周地後未能順應民意繼續推行周禮的詩。
《蒹葭》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表達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 急!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這首詩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如何理解《蒹葭》這首詩所抒發的感情?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蒹葭》這首詩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思念對象可望又不可即。中間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無限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