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古代我國也叫"中國"嗎?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九州古代指什麼什麼什麼,也指中國

九州

(古籍所載的地域分劃、中國的代稱)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貢》是戰國後期學者所作。

組 成

冀 徐 兗 青 揚 荊 樑 雍 豫

最早出處

《尚書·夏書·禹貢》

九州詞語來源

大禹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樑,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樑、徐,而有幽、並。

估計幷州是從冀州里分出的,幽州是從青州里分出的,指渤海的西北岸及遼東一帶;後來的益州是梁州的發展,指今中國西南地區;涼州是從雍州里分出的,指今中國西北地區。

九州九州探究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1]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

九州地圖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幷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書名

九州名稱

禹貢

青 徐 揚 荊 豫 ......

故事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是什麼意思

故事是一個多義詞。

1、舊事,以往的事情。

《史記·太史公自序》:“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

2、舊業,原來的職業。

《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2、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銓 《戊午上高宗封事》:“檜乃厲聲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上方臨遣授鉞,如晉公故事,伯應(袁可立子)其將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餘將泚筆以和焉!”

3、典故。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4、花樣。

《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現代中國和古代有哪些區別?

中國是一個多含義的概念。有國家的意義,即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有文化的意義,以區別中華和蠻夷;還有國家的代稱,即中央天朝。而我們說的古代中國則是現代中國的疆域內的各民族曾建立的國家和政權。但我以為古代的中國應是一箇中華世界,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中華世界的文化則區別於外部世界,如印度世界,歐洲世界,阿拉伯世界又各成一個文明體系。中華世界也不僅是現在的中國國境內的各民族,還應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緬甸的東亞,東南亞曾同屬中華文化圈的各國。古代各王朝建立的國家並不是以中國為國號,如宋朝則是以宋為國號,國人則對外稱己是大宋人。又應自以為是大國天朝,故稱外國為蠻夷之國,本國為中華上國。而古代的金朝,元朝也稱己為中國,日本,朝鮮,越南亦自稱為中國。這裡中國則只是國家的代稱。金朝人仍稱己為大金,日本人則稱大日本。而古代各民族曾建立的各國是獨立的國家,在當時應不是中國的分裂的國家,只是後來才成為一個國家。而且是近處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才使現代中華各民族的命運和利益聯合在一起,在共同抵抗外敵中建立了新中國。

古代中國是專制君主制國家,國王或皇帝是國家的代稱,王權至高無上。

雖在當時他指的“天下”是封建的漢族王朝統治,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但以後這“天下”二字便慢慢地演化為國家的代稱,指整個的中華民族了 以前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現在是社會主義社會.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觀點說的最大區別

古代人為什麼用“九州”稱作中國?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註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注:“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鑑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戴公葆...

中國古代還被稱為?

赤縣神州 華夏九州 中州 華 夏

古代歷朝有“中國”這個概念嗎?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祖國是中國。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範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古時中國的中原指的哪裡?

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蔓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現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區稱謂,狹義上主要是指河南;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和湖北省北部地區。

中國古代的江湖是什麼意思

江湖,道家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義。江湖與河流、湖泊並無關系,也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場所,它是指四處流浪、賣藝、賣藥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指遠離朝廷與公家的民間;在許多中國文學中,尤其是武俠小說中,江湖則是俠客們的活動範圍;甚至也是黑社會的代稱。

後來也泛指古時不接受當權控制指揮和法律約束而適性所為的社會歷史環境。因此,江湖一詞逐漸演變成較為負面或特定的用語,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江湖險惡」,也意指其是個是非紛擾之地。

相關問題答案
古時中國是什麼意思?
耳畔中國是什麼意思?
酉時中生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怒是什麼意思?
誠信中國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至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準是什麼意思?
古文中乃是什麼意思?
伯爵在中國是什麼意思?
古時九洲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