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的特點是什麼?
詠史詩的詠史詩的特點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起於班固,但只詠史事,不聯繫自己。”魏晉時期的左思有《詠史》八首。《世說新語·文學》記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牛渚,月夜聞客船上有人詠詩,遣人訊問,乃是袁宏在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到了唐代,懷古詠史詩的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懷古詠史詩首先是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蹟。因為是詩歌,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必如史書中的“歷史”那麼確切。《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提到赤壁之戰,可後人對蘇東坡是否到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頗多爭論,其實,就詩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詠懷歷史,而不是在記述歷史。這當然不是說懷古詠史詩可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詩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歷史,表情達意,就需要創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形象。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因就在於此。
世界上哪些國家的首都名字和國家名字一樣
大概有以下這些國家:
新加坡,新加坡(亞洲)
科威特,科威特(亞洲)
吉布提,吉布提(非洲)
盧森堡,盧森堡(歐洲)
安道爾,安道爾(歐洲)
摩納哥,摩納哥(歐洲)
聖馬力諾,聖馬力諾(歐洲)
突尼斯,突尼斯(非洲)
危地馬拉,危地馬拉(美洲)
墨西哥,墨西哥城(美洲)
巴拿馬,巴拿馬城(美洲)梵蒂岡,梵蒂岡城(歐洲)
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美洲)
幾內亞比紹,比紹(非洲)
詩歌的特點是什麼
詞目:詩歌 拼音:shī g 《詩經》
ē
基本解釋
[poems and songs;Poetry] 詩歌現代漢語釋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在也。在i心為志,發言為詩”。宋嚴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詳細解釋
中國 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 《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宋 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 《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
編輯本段起源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編輯本段發展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編輯本段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王安石詠史詩呈現出什麼風格特徵
王安石詩歌特點:
王安石的創作歷程可以成前後兩期。前期的王詩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像《河北民》描寫邊界地區人民在災年的悲慘生活,《兼併》、《發廩》等批判貪官汙吏,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王安石也寫了許多抒情詩,其中頗有思親懷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三首懷念德才兼備卻不幸早逝的好友王令,《示長安君》寫歲月流逝、兄妹離別之情,語淡情深,十分感人,表現了這位嚴肅、剛強的政治家的另外一面。寫得更出色的是詠史詩,他繼承了左思、杜甫以來借詠史以述志的傳統,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表達了新穎的看法,並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後期王安石詩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寫景抒情的絕句,正是這些詩使王安石在當時詩壇上享有盛譽。
人物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