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書令是幾品?
中國唐朝中書令是什麼級的官? 30分
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
唐代的左右僕射、中書令和侍中都分別是幾品的級別?
左右僕射三品,中書令和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
附:唐朝中央官制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雲:“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佈,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勳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勳、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了紊亂。他們佔據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併為輔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祕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
古代的中書令是做什麼的,位居居幾品
這個官職主要出現在唐朝,其他朝代這個職位是有是無。唐前期中書令為正三品,後來提升為正二品
唐朝中書侍郎是幾品官?
因為唐中書令缺失,中書侍郎即為長官,品級亦高於前代(南朝末為五品,隋正四品,唐正三品)。
唐朝的內史是幾品官?很大嗎?
唐代三省制的特點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種變化的動因在於皇權對於相權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為了控制相權,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預朝政,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但是由於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於控制。漸漸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僕射這些宰相職務已經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虛銜,而真正的宰相卻成為一種臨時性質的職務,這符合從漢代開始的相權不斷下降的規律。
唐代以三省首長“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新唐書》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唐太宗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去宰相職務,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於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者為宰相。長興四年為避諱(慕容延釗父名章),曾改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因為尚書僕射是職事官從二品。貞觀十七年,蕭瑀、李績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侍中、中書令是正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之名始於此。高宗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師頭銜的除外)。
其次,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逐漸趨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為了三省之間協調行動,三省首長定期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議事。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於政事堂,政事堂設於門下省。(《通典》:“舊制,宰相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由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印,且於其後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從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
中書省在唐代一度改稱西臺、鳳閣、紫微省,旋復舊稱。
可見,唐代並沒有內史這一官職,是編劇的失誤,但是狄仁傑確實任過中書令,上面也敘述過了,雖然官職僅為三品,但是實際行使的宰相權力,很有可能是編劇把內史省和中書省弄混了,中書令是國家機關的策劃部門,相當於現在的發改委等部委機關,是很高層級的權力機關。
唐朝的尚書是幾品官員?
唐朝的官員品級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三師)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正二品 尚書令(一人),侍中(二人),中書令(二人)
從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書(各一人),門下侍郎(二人),中書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騎常侍(二人),右散騎常侍(二人)
從三品 國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書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諫議大夫(四人)
從四品下 尚書右丞(一人),國子司業
正五品上 中書舍人(六人),國子博士
從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學博士
從六品上 六部各司員外郎,國子助教
從六品下 侍御史,國了監丞
從七品上 左補闕(六人),右補闕(六人)
正八品上 監察御史
從八品上 左拾遺(六人),右拾遺(六人)
唐朝侯爵官幾品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不是官職、官位。各個朝代封爵制度、爵位名稱不同。
唐朝封爵制度: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
唐朝官員品級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爵 :親王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爵: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勳: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勳:柱國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勳: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祕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勳:護軍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衝都尉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勳:上輕軍都尉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職官:祕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勳:輕車都尉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衝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勳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勳:上騎都尉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衝都尉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祕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遊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勳:騎都尉
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遊擊將軍
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勳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勳:驍騎尉
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
宰相一般是幾品
首先第一點 在唐朝 宰相很少有正一品的 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省的長官 尚書令 中書令 門下侍中 但是由於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李世民登基後尚書令一直是空缺的 直到安史之亂後郭子儀才被封為尚書令 尚書省的長官因此實際上就是左右僕射 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於是又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後來又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行宰相事的。這樣一來,尚書僕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參與宰相機務了。
唐朝的正一品 只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上將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
而尚書令是正二品 尚書左右僕射是從二品 中書令和門下侍中都是正三品 所以說唐朝的宰相基本上都不會是一品官
一品官都是勳貴們的贈銜 一般也都要死後才追贈的
但是古代的官一般分為職官 勳官 散官 還有爵位 上面說的都是職官
唐朝的勳位最高也只有正二品 上柱國
文散官最高是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唐朝有不少宰相授予了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所以這些宰相是一品官)
武散官是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爵位的話正一品的有親王 從一品的有嗣王、郡王、國公 初唐時很多的宰相都有國公的爵位 所以應該也算一品大員了
唐朝縣丞是幾品官職?
唐朝的縣丞官居八品.在七品縣令之下.和主簿同級. 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