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正確與孩子相處?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禮貌,可是卻不斷跟孩子發生衝突,又導致自己生氣,最後也導致孩子在這事上更擰巴了。像這樣一種教育,就有點南轅北轍了。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這個目標是非常好的,但是你有沒有關注,你在培養孩子有禮貌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對孩子的行為禮貌嗎?你去強迫孩子跟他不認識的人打招呼,或者說強迫孩子說一句他不想說的話,你是不是已經不禮貌了?一個不禮貌的家長怎麼能教會孩子禮貌呢?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表現出害羞,可能在某一天,因為某個原因,不想跟其他人打招,我們做家長的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同時我們自己做出一個很好的表率,見到什麼人熱情跟別人打招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太在乎孩子今天的表現怎麼了。我們自己做出表率,熱情跟他人打招呼,把孩子鄭重介紹給其他人。孩子看到了一個好的榜樣,慢慢會學會這些事情的。不要著急,要允許孩子做得不好、做錯事,允許他有一個改善過程。 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兒童的道德,有時候會設計一些小細節。我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媽媽和一個孩子兩個人登山去了,走得又累又渴,帶的水都喝光了,包裡就剩兩個蘋果了,一個大蘋果,一個小蘋果。休息下來的時候,媽媽考驗孩子說,就剩兩個蘋果了,誰吃大的,誰吃小的,想看看孩子懂不懂得孝敬媽媽。孩子說,我每一個上咬一口。媽媽立刻就有些生氣,沒想到孩子說,我嚐嚐哪個甜,把甜的給媽媽吃。這樣,媽媽就覺得很欣慰。我看到的資料是把這個例子作為好例子呈現出來的,但是我非常不認可這個家長的做法,它作為一個道德教育的細節是非常不可取。因為這個母親是惡意試探孩子,孩子如果說我要吃大的,媽媽肯定會批評孩子,或對孩子表現出失望。那麼這個大蘋果該誰吃?媽媽吃了就正確嗎。這樣的教育太複雜了,而且不自然。出於一個母親天性,當我知道孩子也是又渴又累時,我會本能地把大蘋果給孩子吃,孩子可能會推讓,也可能不會推讓,就直接吃了。但這並不會教壞孩子,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地從和媽媽相處的各種細節中體會到那種深刻的愛,他長大了也會把這種愛回報給媽媽的。所以,在跟孩子相處中,不要動用太多的聰明和技巧,不要跟孩子耍心眼,以樸實為好。我們把純潔的善意投注給孩子,最後孩子回報你的就是簡單、樸素、善意。

還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個小文章,是一位家長寫了他跟孩子相處的一個小故事,他肯定認為是正確才寫出來,報紙也發出來了。說的是有一天6歲的孩子想吃橘子,而家裡面只剩兩個橘子了,當時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都在。孩子拿著這兩個橘子時有些為難,說就剩兩個了,給誰吃。父母兩個人為了培養孩子孝心,就讓孩子自己選擇給誰吃,孩子猶豫了半天,他其實已經知道父母的用心,最後含關眼淚說媽媽一個爸爸一個,父母雖然有些不忍心,但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就狠狠心,兩個人一人一個就把橘子吃了。 我非常不認可這種教育方法,家長這樣的行為不會教給孩子孝順,教給孩子的是自私,家長希望孩子懂得愛父母愛他人,自己卻表現得那麼自私,怎麼教給孩子愛呢?你為什麼不能把橘子掰開好幾瓣,或者乾脆說今天媽媽不想吃,你吃吧,讓孩子心無愧疚地吃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是你的態度,而不是你的技巧教給孩子如何做人的。 思想家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要別人聽你所講的話,就要設身處地為聽話的人想一想,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不合乎人情,怎麼可能教給你孩子有人情味呢,怎麼可能打動孩子的心呢。所以我覺得跟孩子相處,首先要有一份真誠的愛心,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場合談論中國傳統文化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我聽到一個人談到這樣一件事,他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正面例子講給大家的。他說他媽媽非常遵守中......

怎樣正確與孩子溝通

家長無法跟孩子溝通,在當今社會是很普遍的現象。這究竟是誰的責任?看看以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你自然就有了答案。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幾種方式:

第一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這種當爸爸的比較多。

第二種,遷就討好型的溝通。這種當爺爺奶奶的比較多。

第三種,打岔囉嗦型的溝通。這種當媽媽的比較多。

第四種,強迫規範型的溝通。這種當領導的比較多。

我們提倡的是平等和諧型的溝通。

怎樣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溝通呢?——

親子溝通“六要”

◆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並能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

◆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並告訴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有發洩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於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要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子溝通“六不要”

◆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急於與孩子溝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過急躁的想要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令親子關係緊張對立。

◆不要專注於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於事無補。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

◆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與孩子溝通六祕訣

一、給他機會。

二、能進能退。

三、潛移默化。

四、縮短距離。

五、疏導情緒。

六、知足常樂。

根據專家的研究,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種情況下成長的:

第一,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

第三,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第四,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第五,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第六,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第七,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如何和孩子正確溝通

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下面的練習,請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抱怨他的母親:“媽媽最討厭了,一天到晚嘮叨個沒完!”你的反應是什麼?

1、不孝子孫!媽媽這麼辛苦,從小把你養大,你還嫌討厭,像話麼?

2、你覺得,媽媽講話很乾擾你?

3、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還虧你講得出口!

4、我不敢肯定,你最近似乎心很煩?有什麼事可以跟爸爸說說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

平時怎麼跟孩子相處

很簡單,和孩子相處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要總是對孩子嚴厲,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要以玩遊戲,以及他感興趣的事物上去坐引導。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孩子有耐心,如果還在一犯錯 你就生氣,那是絕對不行的,要知道孩子犯錯是成長的開始,是好事!

教師如何正確與孩子相處

作為幼兒園的老師,我們更多的則是想如何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家長們放心,讓孩子們開心。但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而與孩子正確地相處是所有問題的前提條件,用我們的關心、耐心和愛心告訴孩子,你別怕,我愛你們。對於我這個沒有專業學過幼兒教育的人來說,要一下子就明白怎樣和孩子們相處是不容易的。我只能在跟著老教師學的同時,再自己努力去摸索。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探索,我總結出幾條如何正確和孩子相處的經驗。一、正確瞭解如何愛孩子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判斷自己是否被愛的依據。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接納全部的孩子,接納孩子的全部”,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孩子們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會讓你束手無策,但是無論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要學會去忍耐、包容、欣賞和研究。孩子們也需要了解和尊重,也希望教師能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請你先蹲下身來,我們的笑容、拉手、擁抱都是在像孩子傳遞一個這樣的信息:你正被我關愛著。二、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對於很多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或許是不好的,此時,或許更多的老師採取的是批評的方式,而不是去關心孩子為什麼會那樣做。我發現很多次我都沒有好好的傾聽並解讀孩子“特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內心情感。作為教師,最困難的是瞭解孩子們在想什麼。因為畢竟我們有了成熟的思想和複雜的心思,再也回不到孩童時代那樣單純的心靈,因此,觀察、傾聽並瞭解孩子就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不會與生俱來,要靠後天的學習,教師要善於學習走近孩子的方式。如何走近孩子,是建立良好師幼關係的必要途徑。三、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在改變高梓宸的攻擊行為時,我曾屢屢受挫。對於幼兒教育,出現的問題大致有“不會”和“不能”兩類。對於“不會”,教師應該因材施教,轉變觀念,更換方式地讓孩子學會,而對於“不能”,教師就更要關注並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多種原因,不要一味地去指責孩子,更應該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其中或許就有“渴望關注”、“渴望交往”的意願。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正視孩子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才能讓教育發揮最大效能。面對孩子,先放鬆心情,消除偏見,學習並嘗試從多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內心意願,只有你的愛是以科學規律為導航的,你就一定能和孩子愉快地相處。

如何與孩子相處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是一門藝術。最和諧的關係應該是你愛護他、約束他、指導他;他愛戴你、尊重你、服從你。可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似乎並不十分容易。我們總是會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害怕父母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做事小心翼翼,就怕吃“竹筍烤肉”。當然,怕孩子的父母也不少見,當他們把孩子眼前的糖果拿走的時候,孩子立刻哭的翻天覆地,沒辦法,只能讓他想吃多少吃多少。這兩種關係,似乎都不利於家庭的和諧以及孩子的成長。  金寶貝老師Emilie:寶寶逆反,順勢誘導  寶寶2歲前後開始出現逆反是常見的事情,他在專注某件事情的時候,得不到滿足會就會鬧個不停,這個時候你越強制他反而越來勁。比如有次我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有個小朋友卻在旁邊吵著問他媽媽要糖吃。媽媽不肯,無奈地向我求助,我就跑過去和這個孩子說:“你要吃糖嗎?我可以拿給你。可是你不能吃那麼多,吃多了牙齒會蛀掉,你知道蛀牙會怎麼樣嗎,蛀牙的話要把蛀掉的牙齒拔掉,會流很多的血,非常痛的。”這樣一說,寶寶似乎想起了流血的疼痛,很快就不鬧了,我再將他的注意力引導課程上就非常容易了。  網友(爆炸毛毛蟲):和寶寶一起發現自己的優點  我和寶寶一起發明了一種遊戲,我們準備了一本本子,每天將寶寶做對的事情寫在上面。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全家人就和寶寶一起分享這本本子,我當著他的面告訴他這段時間他又做了多少好事,被我們發現了多少優點,這條是他的爸爸記錄的,這條是我記錄的,這條是奶奶記錄的。當著面表揚寶寶會讓寶寶更加有自豪感,從此加油表現的更好。  網友(甜甜爸):轉移注意力勝過對孩子說“不”  許多家長在看到寶寶做錯事的時候,都急於對寶寶說“不”,或者說一些不該出現的字眼,反倒產生反作用。比如以前我會說“不,你不準這樣做。”“不,你不能。”這樣的說法,我發現反而會激起寶寶的叛逆,他看到你很激動,反倒會產生快感,樂於看你激動的表情。還有的時候,比如一次寶寶在吃髒手,你大喊“不能吃手”,但他接受到的信息中“吃手”兩個關鍵字最熟悉,反倒激發他更投入的吃手,這時如果把注意力引開,比如塞個平常他沒接觸過的東西比說更管用,這也不能怪孩子,畢竟他們對大人的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抓取信息,所以一定要耐心加上一些用心,瞭解寶寶的特點。  金寶貝老師Mandy:嘗試與寶寶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表達出於寶寶同樣的感情,這種共鳴感會讓寶寶覺得他被你所理解,寶寶其實和我們成人一樣,需要被理解。比如有的寶寶吃飯時間玩玩具,家長通常都會命令寶寶放下手裡的玩具來吃飯,可是效果一般都不好。那不如蹲下來告訴寶寶:“這個玩具真的很好玩,媽媽和你一樣也最喜歡它,可是玩具和寶寶一樣也要休息和吃飯哦,你還是和我吃好飯後再找它玩吧。”另外一方面,就像我們課堂上以身示範的道理一樣,示範帶來的共情效果也非常好,比如還是吃飯這件事,如果家長過於關注孩子吃飯的細節很容易讓孩子對吃飯產生逆反情緒,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和大人同時進餐,大人吃飯時顯示出很開心很好吃的表情,孩子會感受到,並盡力模仿大人,反倒會自然享受吃飯的快樂。  與孩子相處的技巧雖然看起來很難學,但有時候其實我們只要順著寶寶的心思換位去想,就會豁然開朗了。

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交往

1、先順應孩子的速度

有些家長總是對孩子的問題操之過急,不斷要求孩子追上自己預設的目標和進度,這麼做其實對孩子並不公平。萬事萬物都有它特定的運行速度和規律,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況且每個孩子摸索世界的速度不同,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循著自己的速度去認識這個他從未經歷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跟上大人的要求。

2、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害羞、怕生的孩子,增加他面對人群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當他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或只是害羞地對新朋友微笑時,家長也要適時給予鼓勵。孩子只要一受到稱讚,他就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嘗試。同時,在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表現時也不要責怪孩子,否則孩子會更退縮。

3、不以成人標準苛求孩子

當人越來越瞭解自己周圍的人際關係後,他就能做出越來越合適的反應,這就是人為什麼能進步的原因。孩子之所以怕生,是因為他對身邊的人際關係還沒有什麼瞭解,所以會排斥、會害怕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場多為孩子著想,就不會再以成人的標準來苛責孩子,也才能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對孩子做出適當的引導。

為寶寶提供社交機會

1、提供多元環境

個人能力發展越好,社交能力就越強。因此,可以在家中為孩子佈置一個多元化環境,如塗鴉牆、益智空間或遊戲室等,讓孩子的家庭活動空間不侷限於客廳和臥室,這樣不但能讓孩子的生活增加一點變化,也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

2、積累社交經驗

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或親戚朋友的小孩到家中來作客,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經驗,也可以幫助孩子早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

3、多到戶外走走

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動,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裡。每個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即便只是帶孩子出去看別人玩,對孩子同樣會有幫助。因為孩子會通過觀察外界而瞭解自己。當孩子的眼界越寬,他的心胸也就會跟著開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更快。

對孩子多一點耐心

不論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改變,家長都應該多一點耐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適應。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要給孩子過量的刺激,因為學習應該是正向而快樂的探索過程。

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出現不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但也毋須苛責,這本來就是幼兒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正因為不合乎規範,所以才產生衝突,正是有了這些衝突經驗的不斷累積,我們的孩子才一天天長大了。

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麼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麼好收穫嗎?

4,有什麼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瞭解她心裡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麼;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裡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係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並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裡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並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係。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係,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兒童交談。

試想一下,你與一個朋友交談時,發現他沒有注意聽,你可能會感到受了傷害,感到氣憤,不再有繼續談下去的興趣了,他就像關掉開關一樣切斷了你談下去的慾望。那麼,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是否在注意聽呢?或許是因為忙,沒有時間與孩子進行坦率的交流,無暇傾聽孩子的敘述。但是,如果能讓孩子 意識到父母在注意地聽他們講話,他會渴望在一定的時間裡得到父母的全部注意,保持交談興致。父母如果確實在交談時有許多工作要做,擔心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千萬不要裝著在聽,最好說出來,如“我希望有時間聽完你說的話,但是如果現在不走的話,你上學就會遲到了。等你放學回來,我們再好好地長談。”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示理解孩子的感情,就會使孩子有機會傾訴自己 的內心想法。這對保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溝通大有幫助。

父母與孩子溝通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答覆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儘量作到熱心、婉轉、溫和,要有積極、平等的態度。

(2)教孩子怎樣接受批評,怎樣與人友好相處。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犯一次錯,就會有一次叫他學好的機會。要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什麼地方錯了怎麼錯的,什麼才是對的。很快孩子就學會如何對待批評了。

(3)為孩子創造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方法。任何有關孩子的決定,不管是批評還是獎勵,都應讓孩子參與,讓他學會怎樣決定自己的行為,決定之後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對親子之間矛盾衝突原因的分析中,從孩子對父母有什麼希望與要求的調查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條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 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孩子小的時候,知識貧乏,生活經驗少,此時父母的角色是孩子的指導者、照顧者、呵護者;孩子長大後,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父母的角色應該轉變成孩子的顧問、合作者和朋友。小學生往往對居高臨下的父母持否定態度或產生逆反心理,這與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關。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批判性,對成人的話會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渴望平等”是這一時期孩子的最強烈的心理需要。因此,家長最好以大朋友的身份來對待孩子,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或以棍棒的方式教訓孩子。

2. 把強行的要求和規定變成討論式、商議式的談話。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不給孩子任何幫助、批評和建議。問題的關鍵是父母要以比較民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解釋的權力。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是以長者的身份和用權威語氣來教訓他的時候,父母的意見往往容易被接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與孩子談話時常用“你應該怎樣”、“你必須怎樣”,這是一種強行的命令式口氣,如果變成商議的、討論式的口吻,如“你能不能怎樣”、“爭取怎樣”、“建議你怎樣”等等,孩子或許更容易接受。

3. 把愛和鼓勵放在嘴邊,不要埋藏在心裡。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父母》一文中寫道:“父母對孩子的失望意味著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對自己的失望意味著進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個人不斷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我們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他的自信,我們摧毀一個人也就是摧毀他的自信。目前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不斷摧毀自信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表揚和肯定,希望得到讚許和承認。因此,當孩子失敗、失去自信心的時候,父母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句鼓勵的話......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正確與孩子相處?
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
怎麼與孩子相處?
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書籍?
在車上怎麼對付熊孩子?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興趣?
怎麼能增強孩子免疫力?
怎麼拒絕女孩子的表白?
怎麼正確吃老公棒棒?
怎麼對付熊孩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