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怎麼滅亡的?

General 更新 2024-11-16

三國中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東吳,收買吳國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浚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浚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國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浚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咸寧五年(279年),王浚、杜預(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凶虐”,上書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

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由和州出擊),建威將軍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

吳國為什麼會滅亡?

孫權死(252)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曆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古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勾踐滅吳。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大敗越兵,越幾亡。越王勾踐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求和於吳,內取十年生聚、富國強兵之策,臥薪嚐膽,最後終於滅掉了吳國。

希望幫到你。

越國怎麼滅吳國的

越國滅吳國主要戰爭是吳郊之戰,笠澤之戰。

吳郊之戰內容介紹: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乘著勝齊的威望,率領主力部隊北上,參加黃池會盟。當年六月,吳國受災,越王發水陸兩路大軍乘機向吳進攻。一舉將吳留守部隊擊敗。吳王會盟之後,率軍南返,見大勢不好,只得向越求和,越鑑於尚無徹底擊滅吳國的兵力,而同意議和罷兵。

笠澤之戰內容介紹: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在吳越爭霸戰爭中,越軍在笠澤(又作囿,今江蘇吳江一帶)擊敗吳軍的一次著名江河進攻作戰。

而此戰消滅了吳軍的大量的有生力量,越軍大破吳軍。吳軍“三戰三北”,屍橫遍野,一敗塗地,吳王夫差僅僅帶著少量的殘兵逃入姑蘇城(今江蘇省蘇州市)中,龜縮不出。越軍取得了笠澤之戰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四年),姑蘇被圍城數年,吳軍勢窮力竭,“吳師自潰”、“士卒分散,城門不守”。同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吳都城破,夫差逃到姑蘇山一帶自殺,吳亡。

三國後期,吳國是怎麼滅亡的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下令,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司馬伷等六將分別進攻建業的外圍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孫吳方面上下離心,疏於防備,無統一對策,以致節節失敗。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線快速崩潰。

公元280年(天紀四年)三月,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擡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 交州刺史陶璜堅守不降,孫皓寫親筆信相勸才降晉。 西晉朝廷封孫皓為“歸命侯”。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孫吳滅亡後多年,在局部地區尚有兩次復國運動。公元310年(晉永嘉四年)吳興豪族錢璯趁西晉即將滅亡的機會,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持孫皓之子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而後又將其殺害。這一動亂後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晉太興元年)十一月,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起兵反對東晉,被殺。

三國裡面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孫策踞於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赤壁一戰,又使曹操滅亡東吳的美夢化為泡影,因此,孫權對東吳政權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聯盟抗曹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但劉備取蜀後拒不交還荊州。東吳又與蜀漢的荊州爭奪戰中斬殺關羽,並在夷陵之戰重創劉備。得到荊州後東吳構築了一條完整的長江防線,使得東吳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孫權晚年為了抑制東吳士家大族勢力以太子之位為誘餌,在二宮構爭中沉重打擊了以吳四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同時也嚴重削弱了東吳自身的實力,為東吳滅亡埋下了隱患。

吳國越國後來被哪國滅了

吳國,越國地處江浙地區.歷來爭戰不休.吳王闔閭為勾踐所敗而鬱悶而終.而後吳王夫差大破 越軍.生擒勾踐.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二十年的休養生息後,滅掉吳國.越國後期歷史比較模糊.具史料載.越國後期政治腐敗,軍隊鬆弛.為楚國所滅.

吳國為什麼滅亡

孫休病死長子孫皓即位,孫皓殘暴民怨不絕。當時陸抗、陸凱等一些東吳老臣全力支撐才讓吳國勉強維持。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分六路大舉討伐吳國,吳國防線快速崩潰。 太康元年,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破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被司馬炎封為“烏程侯”。至此,280年東吳滅亡,三國全部歸西晉。

越國滅了吳國後發生了什麼

越國滅了吳國以後,主要人物:文仲、范蠡、西施、勾踐的結局

1、西施:吳國滅後,西施被勾踐送入越國的後宮,兩種說法,一種是范蠡說服了皇后,放了西施,從此西施與范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另一種是皇后忌憚西施的美貌,將西施沉入江中,殺了西施。從歷史上,文人墨客都願意相信第一種結局,認為西施入吳國後宮前就與范蠡有染,但是道理上卻說不通,吳王夫差並非不精明,如果帶一個大綠帽子,他怎怎麼可能不清楚。因此范蠡和西施是清白的,范蠡逃走前也害怕越王的追殺,不可能帶上西施,也沒必要帶上西施,西施最終的結局,很有可能是被皇后沉入江中。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相信第一種結局,是出於善的考量,不忍心讓西施那種美女,混入泥漿。

2、范蠡、文仲:范蠡功成名就之時,離開了越王,(據說攜帶西施泛舟湖上)最後在陶地做了富商,憑藉公平買賣,及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為人樂善好施,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被後人尊為文財神。據說范蠡離開前,送給文仲一封信,信上言到“鳥飛盡,良弓藏,狡兔死,烹走狗。”讓文仲也及時離開,但文仲未聽從,後被越王勾踐賜死。

3、勾踐:勾踐在滅到吳國後,吞併了吳國的大量土地,將吳國吞併他國的土地還於原主。深受諸侯國的好評,其本身的實力,戰勝了霸主吳國,後由“越王”降為“越公”稱霸諸侯。自勾踐後,其子孫並無太大作為,等到一個有“作為”的子孫,侵略楚國,反被楚國所滅。

三國裡面的吳國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再加上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方諸侯也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勢力不斷強大,形成割據紛爭的局面。當時諸侯當中,以曹操和袁紹勢力最大。曹操採用袁紹謀士許攸的建議,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又“挾天子令諸侯”,為後來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魏之滅亡也是源於曹操的: ① 曹操不能以民為貴。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曹操不僅認為君貴民輕,而且認為“己貴民輕”,這從他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② 曹操忌賢妒能,重武輕文。他十分愛慕像關羽、趙雲這樣的武將,但卻殺許攸、斬楊修,使魏國無出謀劃策之人,以致在蜀軍進犯時,不得不起用像司馬懿、司馬昭這樣的野心家。司馬氏父子在滅蜀的過程中勢力不斷壯大,最終滅掉了魏國。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北方諸侯之一的劉備倉皇逃竄。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臥龍先生——諸葛亮相助,此人用博望之火、白河之水擋住了曹軍,又遊說東吳聯兵抗曹,使曹操大軍敗於赤壁。從此以後,曹操退回北方,劉備直取西川,孫權雄踞東吳。諸葛亮不僅為蜀政權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也促進了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蜀之盛成於諸葛亮,毀於諸葛亮。昭烈帝劉備死後,蜀後主劉禪無能。按照劉備的遺囑,諸葛亮是完全可以自立為帝的,然而他不僅沒有這樣做,還未能及時而有效地規勸劉禪。街亭之戰又因用人不當而丟失了重要糧道——街亭。最後又將自己平生打仗的經驗傳於姜維,姜維雖有匡扶漢室之志,領兵作戰之能,但終因蜀主劉禪無能,不能重用他而被魏軍所滅。孫策踞於江東,孫策死後,孫權即位。赤壁一戰,又使曹操滅亡東吳的美夢化為泡影,因此,孫權對東吳政權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孫權同時也是東吳滅亡的源頭: ① 赤壁大戰後,孫權不顧眼下抗曹大計,強奪荊州,殺死關羽,致使劉備惱羞成怒,興兵伐吳,吳蜀聯盟破裂,造成兩國元氣大傷,給魏國一個可乘之機;② 吳國與魏國聯盟伐蜀,伐蜀未成,反倒使東吳處於到底是聯魏伐蜀,還是聯蜀伐魏的進退兩難的境地。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看出魏、蜀、吳三國滅亡的原因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 為國家的興盛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同時也是國家衰落的源頭。為此我們可以說:“魏、蜀、吳三國的興亡是曹操、諸葛亮、孫權所決定的!

相關問題答案
吳國怎麼滅亡的?
春秋吳國是怎麼滅亡的難道真是因為西施嗎???? ?
三國中的東吳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
秦國是怎麼滅亡的? ?
古巴比倫是怎麼滅亡的?
元朝怎麼滅亡的?
西漢是怎麼滅亡的?
明朝怎麼滅亡的?
東周是怎麼滅亡的?
蜀漢怎麼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