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為什麼叫戰國?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為什麼叫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一詞來源於孔子整理編訂的《春秋》一書。

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的起止年代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大體相當,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秋”二字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的那一年(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末年)。

戰國一詞來源於劉向編訂的《戰國策》一書 。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加入到七國爭雄的行列,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請問春秋戰國為什麼叫春秋戰國?春秋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春秋爭霸,戰國稱雄]

五霸變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輕易,

七雄易主卻須戰爭手段來達成。

春秋戰國 皆是後人對那段混亂時期的一種形象稱呼

.........春秋變換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則......

...

.

..

也有人說源於《春秋》《戰國策》。

但我本人卻認為並非如此...

先有時間的確定 再有《春秋》《戰國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聽說春秋時期,後對《春秋》命名(本人猜測)

為什麼要叫春秋戰國時期?

1、春秋 (前770-前476)

春秋時期,始於「平王東遷」。他得名於魯史《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時期。。

2、戰國

戰國時期 (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 年)

另一說戰國時期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

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3、以公元前475年為界。之前是春秋,後為戰國。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是《史記·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依據司馬遷的意思,從這一年趄成為一個時代,也就是戰國的開始。司馬光《資治通鑑》的開始年代要晚些,是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王命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一事算起,比《六國年表》晚七十三年,司馬光所以故意推遲幾十年,可能表示不敢銜接 《春秋》的緣故。其實,從這一年前後所發生的許多大事來看,為了分期方便起見,司馬遷在其《六國年表》中的提示,比較明朗一些,也就是說春秋以後就是戰國時期,不會有一個非春秋、非戰國的一段時間。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0236.htm

春秋為什麼叫春秋,戰國為什麼叫戰國?

春秋這名字來源於一本叫春秋的書,書裡敘述的時期被後人叫做春秋,戰國則是因為當時戰亂頻繁,所以叫做戰國。

東周的戰國時期名為戰國可以理解,為什麼前半段叫“春秋”呢??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摘自課標教材)附: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稱之為君

戰國時期,爵位的一種。

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賈公彥又疏道:“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戰國時,天子逐漸失去權威,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級的爵位就是“君”。其格式類似於皇帝封“王”。“君”的爵位在秦之後多隻用於女性王族後裔封號了,在朝鮮延續供王室男性封號使用下來。

大家比較熟知的“君”中國的有戰國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嘗君”等,朝鮮的如“大院君”。

戰國時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繼續。“君”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賈公彥又疏道:“以其有地則有臣故也。”這裡指出了稱君的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戰國時,天子逐漸失去權威,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級的爵位就是“君”。其格式類似於皇帝封“王”。“君”的爵位在秦之後被其他爵位替代了,但仍有少數保留:一是女性爵位,如縣君,類比縣侯,漢武帝時有修成君金俗,歷代王室女性均有縣君、鄉君、郡君的封號;二是朝鮮封爵,由於朝鮮國王之外不能封王,也不能擅自封公侯,這些都要請示中央朝廷,因此採取了封君的做法,君的封號不比封侯低,也不在、中央朝廷限制之內。

大家比較熟知的“君”中國的有“平原君”,“信陵君”等,朝鮮的如“大院君”。

請採納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稱為“什麼什麼子”?

自從西周大封天下後,人的地位有了根本區別,視為貴族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伯是最小的國級別貴族,男是有自己耕地的人民。以下就是奴隸了,沒有自己的耕地,沒有自己的人生自由。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自封爵位大有人在,最厲害的就是楚國,楚莊王自封為王,最次的就是自封子。家裡有土地,有一點影響力和凝聚力就可以自封為子,以顯示其尊貴。奴隸是沒有辦法,沒有機會自封。後來有知識,識字的人為了顯示自己與這幫愚民不同就自封為子,比如孟子。他完全就是仗著孔子的信仰自封的。孔子的老爸是武士,是貴族最次應該也是子。所以孔子稱子是合情合理的。老子沒法考證,應該是暴發戶,不然怎麼不稱李子?他姓李呀。墨子也應該是暴發戶,韓非子應該是貴族。子就是個地位的象徵。

為什麼說戰國是出神器的時代

戰國時代,普遍使用青銅兵器,鐵器只是很小範圍的使用。試想下,在那個青銅兵器為主流的時代,突然出現了不論從硬度還是鍛造方式甚至強度都遠超青銅兵器的的新型材質的兵器,是不是會讓人驚歎不已,所謂神器就是如此。換言之,今天我們的軍隊都用槍械,需要用子彈,自然要消耗大量彈藥,那麼突然出現了一款不需要子彈,可以連續使用很久而不會發熱變形,可防水,可耐高溫,僅靠空氣或者激光作為殺傷力的武器,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稱為神器呢?

戰國BASARA 為什麼叫 戰國香蕉

網友們大多不知道basara時什麼意思 basara類似於banana (香蕉)

東周末期,為什麼五國的時候叫做"春秋"?七國的時候叫做"戰國"?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即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   春秋戰國時期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朝君   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周王對諸侯國有較強的控制能力,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併。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蔘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迴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春秋......

相關問題答案
戰國為什麼叫戰國?
二戰吧為什麼叫中國叫兔子 ?
德國為什麼叫德國?
國共內戰,美國為什麼支援國民黨? ?
生化戰場為什麼在中國停服了 ?
為什麼叫中國偉哥之父?
中國為什麼叫震旦?
蔣經國為什麼叫建豐?
為什麼叫戰鬥民族?
戰地為什麼叫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