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行易是誰的觀點?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辯論,題目是《知易行難》。來點資料,詳細點。

解釋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處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示例 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闢於健者也。 ★魯迅《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知易行難”說,即”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裡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孫中山認為”知易行難”說對資產階級革命事業危害極大,在理論上,容易使人坐而論道,空談心性,不敢或不願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上,容易使人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甚至放棄信仰革命理論.

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正方:南京大學 知難行易

反方:輔仁大學 知易行難

各位觀眾,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經典命題,歷代的諸位賢哲們都為此發出過深深的感嘆,也留下許多著名的論斷。在現實生活當中,知與行究竟孰難孰易,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都會做出不同的回答。希望今天的8位辯手在這個問題上也會做出令人信服的論述。作為正方的南京大學隊的辯論立場是:“知難行易”。而作為反方的輔仁大學隊的辯論立場是:“知易行難。”雙方的立場由抽籤而定。

正方: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各位嘉賓,來自寶島的對方辯友,大家好!洪荒久遠的50萬年前,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過去,他們學會了鑽木取火。火的運用是跨時代的大發現。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學家才揭開了機械能轉化為熱能規律,從而科學地說明了鑽木取火的真正奧祕。這就無可辯駁的證明了我方立場:知難行易。所謂“行”頂人對外界事物作用的過程,包括對“知”的運用;所謂“知”是指對“行”的認識,解決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樣做的問題。知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結果。所謂“知難行易”,是說求知得知難,行動使用易。知難行易與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的言行觀“風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為一談。我方主張知難行易,理由如下:首先,認識發生學告訴我們,行先知後,知難行易。人一生下來便會行,所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為像對方辯友那樣才學淵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談何容易。個人求知無窮盡,人類探索亦無止境。“鑽之彌深,仰之彌堅。”①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還堅持學習《易傳》,緯編三絕。可見求知難哪!其次,辯證法告訴我們知行密切相關。人類的行為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其中,知是關鍵。無知之行只是簡單重複。有了知,才有了自覺行為;有了知,才有了開拓引進。知作為行的認識、概括和總結,是行路明燈,是行動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才會有成就。知,只有長期艱苦探索才會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顯得更難。再次,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行之不易,歸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語說得好:“會者不難,難者不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行起來必然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總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難行易。謝謝各位!(掌聲)

主席:好,各位觀眾,現在我們來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題立論的。、請反方一辯顧振豪同學發言,時間3分鐘。請!

反方:主席,各位評委,大家好!題目把知、行兩個東西分開來,就是要我們討論其中的難易程度。如果把純粹的認知與行動弄得混淆不清,那麼難易從何產生?對方辯友所犯的第一個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過程。這是還要討論行的必要嗎?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時代則需要知行學說。大體而言,知只有兩種,一方面是道德倫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學經驗的所謂知......

孫中山有個著名的知難行易理論,和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背道而馳,應該如何反駁他的觀點?

知難行易——-釋義: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知難行易出自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知難行易論,是孫中山轉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創立的哲學理論,被孫中山喻為自己"發明"的學說 。

孫中山的知行觀搖擺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基本上屬於二元論,具有鮮明的形而上學的特徵;一種觀點認為孫中山的知行觀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指出其唯物性建立在首先承認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而認識則是第二性的;其次,承認世界及其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持唯物論說者又有所分歧,一派認為其基本特徵是辯證法,一派認為其表現出明顯的形而上學特徵 。

孫中山知難行易說的提出,有著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學說也有嚴重的缺點和侷限性。在認識論上,他提出的知難行易和"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舊說同樣是片面的。孫中山雖重視"行"的意義,認為先行而後知,但他又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的知行分任說,不僅割裂了知和行的統一,而且為少數"先知先覺者"統治廣大勞動群眾提供了理論根據。同時,孫中山所理解的"行",主要是指"習練"、"試驗"、"探索"、"冒險"等科學研究活動,是對實踐活動的狹隘、抽象、直觀的理解,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考察問題,不能正確說明人的認識對於社會實踐的依賴關係。

急求辯論賽一辯陳詞,題目知難行易,最好不是網上粘的,

謝謝主席,大家好!

我方的觀點是“知難行易”,在具體闡述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這個“知”字的含義,字典中明確解釋道:知,是小曉得,明瞭。何謂“明瞭”就是透徹的理解。

那麼,知難行易,整個就可以解釋為:要想透徹的理解一件事情是比較困難的,而操作則相對比較容易。這個觀點我想大家一定會贊同的。

第一、時代日新月異,理論知識更是不斷更新,誰敢說自己瞭解的透徹。

穿 第二、許多開始簡單的事情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理,誰又敢說自己瞭解的透徹。

第三、我們說知難行易,不是說實踐、行動就非常簡單,可以不費力氣,一蹴而就,而是和“知”比較起來,“行”更容易。

第四、“行”,是具體操作,可以有好有壞,而“知”,則是透徹理解,要求高,不能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都不是“知”。

具體辯論過程中,可以舉例子來反駁,比如,開水做冰淇淋快還是涼水快,做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原理呢?請對方辯友解釋一下?

如果對方解釋不出來,那麼就證明了“知易行難”。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對於每個人來說究竟哪個更難?

因人而異吧?

麻煩採納,謝謝!

知難行易是什麼意思

知道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就難了

演講稿:談談對 “知難行難和知難行易”的看法

在龐大的昆蟲世界中,蜘蛛對你們的印象應該都很深吧。有人說它是益蟲,也有人說它是害蟲。不管它是益蟲還是害蟲,我還是十分欣賞它那知難而進的精神。直到現在,我對這件事依舊銘記在心。

那是個細雨濛濛的春季,風挺大的,在隆隆雷聲的伴奏下,樹木們一邊吸吮著甘甜的春雨,一邊在欣喜若狂地跳著“江南style”。我走進小區,在我家樓下發現了一隻銀灰色的蜘蛛。要知道,我可是很討厭蜘蛛的,趁它不注意,一巴掌把它打落在地,再踩了幾腳,蜘蛛網也被打破了。它一動不動地躺在沙土上似乎已經“仙逝,可能是因為沙土很柔軟吧,過了幾秒後又“起死回生”了。我當時心想:可惡,還沒死!我再一次將它踩入土中……

我的心中燃燒著憎恨的烈火,可還是被蜘蛛的頑強澆滅了。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企圖將它踩死。可它一而再再而三地企圖爬上網。可伶的小傢伙,被我踩得面目全非,它的一條腿斷了,身上沾滿了沙土,一瘸一拐的,沙土中有一些溼溼的液體,不知是雨還是血。

但它還是堅強地爬上網,重新織了起來。風,把網吹得搖搖欲墜。但它仍然在努力地織著網,細細的蜘蛛絲不斷地抽出,它就像織布機上來回穿梭的梭子,那樣靈活,那樣熟練,完全不把大風大雨放在眼裡、風一吹,網掉了,蜘蛛也跟著往下掉。雨一下,網溼了,變黏了,蜘蛛被粘住了,動彈不得。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蜘蛛仍然堅持不懈、知難而進,最終還是把網織好了。我的心頭怦然一震,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中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和人類一樣熱愛生命,也懂得知難而進。有一句名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一隻又柔軟又遍體鱗傷又頑強的小蜘蛛,為我上了關於生命的一課。

相關問題答案
知難行易是誰的觀點?
知難行易的意思?
知行合一是誰的思想?
滴滴出行是誰的公司?
執行力差是誰的責任?
知己知彼是誰的故事?
行者是誰取的名字?
觀音是誰的弟子?
孫行者是誰取的名字?
貞觀是誰的年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