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個什麼?
鄭成功是什麼人物?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幼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漢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於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11歲時就已是聰明過人,寫過一文:《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其文中這麼說道:湯武之徵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其師為之讚不絕口。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明紹宗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鍵)移駐延平府。三月,鄭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後人稱之為“延平條陳”),被隆武帝嘆為奇策,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在延平設軍事指揮部、水師訓練基地,巡守南平閩浙贛邊關。八月下旬,鄭成功辭別隆武帝,在延平閩江與清軍戰鬥,“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遂密帶一旅遁金門”,以“招討大將軍”之名舉義旗於金、廈沿海一帶。 永曆七年(1653年),隆武帝封鄭成功為“延平公”。永曆十二年(1658年)正月,鄭成功被明永曆帝晉封為“延平郡王”,後人亦稱鄭成功為鄭延平。康熙元年(1662年)便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又建設臺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當時臺灣因為處於熱帶再加上衛生條件比較差,鄭成功到了臺灣沒多久就染上了疫病,並於1662年6月23日(農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鄭成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兩個詞語概括
大義滅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畏艱辛,機智勇敢,
鄭成功被稱為什麼
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川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
鄭成功是個什麼樣的人
沒主子的軍閥,佔了一片孤地,想自立又怕根基不穩失了民心,想忠義又怕被奪了實權,最終在內外矛盾夾擊下,不得不效忠新主子。
鄭成功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品質。。
他是個一生在為恢復明朝統治,忠君愛國,智勇雙全,但也是恭十分悲劇的英雄(他爹被清朝拘禁,又英年早逝的人物)。
鄭成功是一個偉大的什麼家?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於日本,初名福鬆;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後入太學,為監生;仰慕錢謙益,因執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樑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同年閏六月,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改元為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即“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當時,鄭芝龍的弟弟“鴻逵引其子肇基見於王,王賜之姓.芝龍聞之,亦引森入見,王奇其貌,與語,大悅之,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附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其時,“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門(鄭成功弟),於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安平城.成功還裡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興明室為己任,乃徹夜寫作《恢復大業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閱覽”(臺灣“三軍大學”1972年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親征,經延平府至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鄭成功“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軍事的利弊,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於抱頭痛哭”.此時,“隆武帝知鄭氏不足以有為,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龍不欲帝出,即率軍民數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隆武帝遂駐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見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鬱鬱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間,“賜姓成功條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息”;下旬,“吉安陷,鄭彩棄廣信(治今江西上饒)奔入關(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未幾撫州陷……報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職,戴罪圖功”,“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鄭彩餘眾,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十三隘.其中較著名者為鐵關又稱鐵牛關、杉關、分水關、老關又稱山頭關)以阻清軍”.
四月,“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即武夷山分水關,又稱大安關)”;“新撫永安、沙縣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聽國姓節制”;“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嶺駐軍兵譁;守將鄭鴻逵,誤謂清兵至,棄軍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聞知大震,削奪鄭鴻逵之封爵.同時,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使移軍前往鎮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
當時,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於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語,即厲聲責之曰:“敵師已迫而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太師(指其父鄭芝龍)急發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蔡輔噤不敢言;還報於芝龍,說:“假若我提及納款,我的頭早已斷了.”鄭芝龍說:“痴兒不知天命,固執乃爾;吾不發餉,彼豈能枵腹以戰乎?”無奈之餘,鄭芝龍因上疏稱:“海寇狎至,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則無家,非往徵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雲:“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邊,芝龍早已掛帆離延平了.當時,鄭芝龍間使密約款於清,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回安平的有鄭鴻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鄭彩等;隆武即位時有“守兵戰兵略計二十萬”,除敗降逃亡之外,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是戰兵,大約十萬.諸關、城邑之兵驟然減少,因此......
鄭成功的精神品質是什麼
具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
具有頑強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
鄭成功是幹什麼的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叮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鄭成功的五虎上將分別是什麼人?我只知道甘輝。
鄭成功五虎將
鄭成功麾下五虎將分別是施琅、劉國軒、周全斌、甘輝、馮信。
施琅,字尊候,號琢公,清初著名將領。施琅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由於“施琅背鄭降清”,施琅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存在分歧。
劉國軒,字觀光,明崇禎二年(1629年),生於長汀四都西口菜坑。明季動盪,劉國軒早年即以智略聞名鄉里。1644年,兵燹波及劉國軒的家鄉,鄉民結寨自保,劉國軒曾獻伏兵計,並親自指揮鄉民大破擾民之敵,略申其將兵之才,此時他年僅15歲。
周全斌,字邦憲,明末清初同安縣金門浦邊人。永曆五年(1651)隨鄭成功抗清,常獻進兵之策,授房宿鎮。跟隨鄭成功轉戰南北,屢有戰功,先後又任左先鋒鎮、右戎旗鎮。十五年(1661)又隨鄭成功徵臺灣後,總督承天府南北諸路。鄭經主臺時,督理五軍務。翌年回廈門,九月大敗侵犯廈門的清軍。十八年(1664),金門、廈門失守降清。康熙四年(1665)隨施琅徵臺灣任副帥,至澎湖遭風引還,編入漢軍正黃旗,封承恩伯。
甘輝,明末清初海澄縣東園村下房人。父母早喪,家貧如洗。為人重義任俠,好打抱不平,因此遭族長迫害,流浪於漳州、石碼、海澄等地,不敢久居鄉里。
馮信,清代人,鄭成功麾下五虎將之末,相關記載較少。
鄭成功是一個什麼樣的將領?
生平簡介
[編輯本段]
鄭成功(1624-1662年),座駕:閃電追風馬,兵器:龍泉劍,經典之戰:收復臺灣 。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明天啟四年農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效忠君國 抗擊滿清
[編輯本段]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鄭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晉王李定國
若說鄭成功一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與西南抗清領袖李定國的關係。
鄭成功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當世知名度遠在李定國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國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親密的戰略盟友,還是他的至親“老親翁”,一個是南明的西寧王(後封晉王),一個是南明的延平王(後封潮王),地位和影響力尚在定國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給了定國長子,後來清兵大舉進攻雲貴,南明兵敗與丈夫一起被殺)
鄭成功生平最光輝的業績,不是收復臺灣而是抗擊清兵,與李定國一個在雲南廣西,一個在東南沿海,頻頻給與清兵致命打擊,支撐南明政權長達二十年之久,堪稱擎天雙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讓步,為後來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礎。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為他收服臺灣,更是因為他頑強抗擊清兵侵略,為南洋海外華人提供保護,創立“天地會”留下抗清火種,一直延續到數百年後的“同盟會”。
史學界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係的文章不少,大多是從他倆都堅持抗清,戰績遠非其他抗清武裝所能比擬,而且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