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英語拼寫為:mooncake.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場,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gm揣l頷摩vφ潰gm揣qūЬgm揣rqūЬqūЬb18734763802011-9-10 22:52:26

為什麼會有吃月餅的傳統習俗

月餅,或叫中秋餅,是東亞各地的中秋節食品,越南稱為餅中秋(Bánh trung thu)。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月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也流傳到民間,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月餅最初為形如滿月的餅,外觀為圓形,表示團圓之意,後來也有方形或其他形狀。中秋節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為什麼人們中秋節就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傳說很多。一說是嫦娥奔月後,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二說是朱元璋領導下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裡。從此,就有了一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和中秋月餅;三說是說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麵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總之,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情感。

8月十五為什麼吃月餅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來由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故事裡的中秋

關於中秋節,有很多傳說流傳下來,而且很多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但此藥只能一個人吃,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自己吞了下去。後,嫦娥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悲痛欲絕,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嫦娥。百姓們聞知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遙祭嫦娥。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朱元璋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

8月15為什麼要吃月餅啊?有什麼來歷嗎?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因為月餅象徵著團圓。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月餅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節吃月餅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版本二: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相關問題答案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
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和賞月 ?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鴨子?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
中秋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
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節為什麼要賞月?
中秋節做什麼好吃的?
萬聖節為什麼要吃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