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戒律是什麼意思?

多指有條文規定的宗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戒律包括哪些內容

一、戒的類別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淨戒,即: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護持所受的戒體,停止惡業的造作,稱為止持戒;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屬於止持戒,是消極的止惡,‘眾善奉行’則屬作持戒,是積極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稱為性戒,例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行為,無論佛教是否制戒,國家是否訂法,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屬於性戒。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只是容易產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本質上罪惡的行為,則稱為遮戒。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轉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屬於遮戒。從性、遮這兩種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五戒的內容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蟻等,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纖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涅盤經》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佔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末還,叫做不清淨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愛慾行為。例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囗、妨礙家庭、......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麼意思

嗔痴(chēn chī ),佛教中貪嗔痴三毒之兩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2、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3、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清淨戒律是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清淨戒律的意思就是嚴守佛家戒律,嚴守戒律的功德會使得內心和身體清淨,所以戒律修持的好就叫做清淨戒律。

基督教的戒律是什麼?

要遵守天主十誡、聖教四規、七罪宗。

十誡

一、欽崇一天主在萬功之上

罪包括:不全心信賴,依靠上主。求神拜佛,占卜,看相,看掌,信星座,風水,通勝,紫薇斗數,鐵板神算,紙牌占卜,蝶仙,通靈等等。

二、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罪包括:亂呼天主和耶穌的聖名。發假誓,許願不還,說反對天主,指責天主或藐視天主的話。

三、守瞻禮日

罪包括:沒有在主日及法定節日(如聖誕節)參與全彌撒,在彌撒中遲到早退。主日可以休息,卻堅持做工。沒有最少每年辦一次告解,沒有在復活節領聖體。沒有守教會定的大,小齋期。沒有助教會的經費。沒有每日祈禱,忽視聖經默想。

四、孝敬父母

罪包括:兒女對父母不負責。父母對子女沒盡責,不養活,不管教子女,在子女面前立壞表樣。沒有讓子女洗禮及不培養他們的信德。長上對下屬的照顧不周。屬下對長上不盡忠守責。主人刻扣或遲出工人的薪金。

五、毋殺人

罪包括:殺害或損傷別人或自己的身體和靈魂,或幫助他人做這些事。墮胎,教人墮胎。喝醉酒,吸毒,販毒。忿怒,嫉妒,說人壞話。沒有盡力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盜

八、毋妄證

九、毋願他人妻

十、毋貪他人財物

七罪宗

驕傲、慳吝、迷色、嫉妒、憤怒、貪饕、懶惰

聖教四規

(一)凡主日及一總停工瞻禮日,該望全彌撒。

(二)遵守聖教所規定的大小齋期。

(三)該妥當告解並善領聖體,至少每年一次。

(四)當盡力幫助聖教會的經費。

佛教的戒律是什麼?

還有一種說法叫佛家有三戒—戒貪痴嗔 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違己情有情生,起憎恚,有怨恨情。與貪、痴兩者因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共為三毒。  就是說,嗔指對違背自己心願或想法的人或事物,產生怨恨的情緒;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眾生身心感逼迫熱惱,猶如火燒。  就是說嗔會使人身心感到燥熱、煩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所以戒嗔可以讓人更加靜心修煉,而其他的基本戒律犯戒是要受到重罰的

佛教的完整戒律內容是什麼?

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梵網經》等詳細的闡述了中佛教戒。但因年代歷史語言等問題,對佛教戒律認識,佛研究等和佛教徒有者各不相同。

最基礎的佛教戒律稱為“五戒與十善”,核心內容是“一心向善,諸事莫惡。” 這是入門者必須要學習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著必須要堅信,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著比較濃重的宗教色彩。

另外,佛教中專門有“律宗”,因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 五戒與十善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佈。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寮*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歎。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鉢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為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三十六失,如壞顏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為害了。

佛門五戒,為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為善。十善: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什麼是戒律清淨

違反戒律就是戒律清淨,不違反戒律就是戒律不清淨

相關問題答案
擔心戒律是什麼意思?
戒律是什麼意思? ?
食指戒指是什麼意思?
中指戴戒指是什麼意思?
結合律是什麼意思?
乘法結合律是什麼意思?
脈搏節律是什麼意思?
大指戴戒指是什麼意思?
帶中戒指是什麼意思?
對聯出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