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的原文出處 ?
青青子衿的原文出處
此句出自《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縱我不往③,子寧不嗣音?④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⑥,在城闕兮⑦。一日不見⑧,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出自哪裡
原文
《詩經·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賞析
版本一
詩的第一句採用賦的手法,直接抒發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嗎,這些天來我無時不在想你,眼前總浮現出你的影子。既然十分想念,為什麼不去找他呢?“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兩句背後的隱情又是什麼呢?這就要靠我們大膽地想象來補充了。
詩的第二節在第一節直接抒情的基礎上再加渲染:這魂牽夢繞的相思太折磨人了。見不到你,我茶不思,飯不想,整夜整夜地睡不著。這些,你知道嗎?即使我沒有去找你,你為啥不主動來找我?
第三節是全詩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在苦盼苦等自己的心上人來幽會而沒有結果的情況下,跑到了他們倆經常見面的地方,希望在這裡能夠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兩句寫焦急地等待:掂起腳尖、伸長脖子,看不見男友的影子心裡很著急,恨不得馬上跑到他的家裡去找他。等到了嗎?“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兩句可以看作是兩人見面後的談話,猶如今天戀人們見面後擁抱時所說的“想死我了!”
這首詩採用“賦”的表現手法,層層渲染,將相思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版本二
《子衿》描寫男子渴望與朋友(同學)來往相見的感情,表達了深沉的思念,所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度日如年的相思,自然因為深刻難忘的印象和戀慕,而那個衣領青青的形象,總在眼前和腦海裡,刻骨銘心,憂思難忘,忍受不住,去那城樓盼望,彷徨徘徊,反倒更見出心情的急迫。
版本三
這首詩寫一個男子在城樓上等候他的戀人。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他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他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哪裡
此句出
詩經
自《詩經·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 幽幽我心 下面幾句是什麼? 出自哪裡?
詩經——《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註釋:
子:男子的美稱。
衿:衣領
悠悠:此指憂思深長不斷。
寧:難道。
嗣音:傳音訊。
挑達:獨自來回走動。
城闕:城門樓。
譯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
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天不見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哪一首詩經
《詩經·鄭風·子衿》
詩經——《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哪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原文: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求全文還有出自哪裡
詩經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裡。”
作品賞析:
由於孔子曾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經學家便將《詩經》的每首詩都套上“思無邪”的靈光圈,致使一部《詩經》競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如此篇《子衿》,《毛詩序》認為“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可是在詩中實在看不出什麼“學校廢”的跡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詩。”(《詩集傳》)倒是看出這是男女相悅之辭,糾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說。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近人吳闓生雲:“舊評:前二章回環入妙,纏綿婉曲。末章變調。”(《詩義會通》)雖道出此詩章法之妙,卻還未得箇中三昧。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於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自,則通過誇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後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所以錢鍾書指出:“《子衿》雲:‘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於人也。已開後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的哪句話,後面的是什麼
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談讌 一作:談宴)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什麼意思?出自什麼?
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
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出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處:《詩經·鄭風·子衿》,這首詩現代人對它有爭議,有的認為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有的認為是兩個男的,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同性戀。
曹操也用過這句詩,他的《短歌行》詩篇,《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
翻成白話文:青青的是你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心 。翻譯: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達的意思是:對心目中的追求表達出非常的嚮往。
樓下的,我再詳細的說給你聽:
最初取這個暱稱的時候,源於《詩經??鄭風??子衿》,原文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原是一首情詩,詩句的大意是:情人青色的衣領,令我情思悠長。縱然我沒有去你那裡,難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聯絡?後來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為穿著青衣的士人呀(因為漢代太學生是穿青色的衣裳的),是我心所仰慕的,因為你們的原故,我思考該如何招攬你們。這幾句詩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檔案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檔案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檔案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裡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裡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物件。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