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要過春節 ?
為什麼中國人要過春節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
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人為什麼過年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裡,恐怕沒有一個節日能與春節相提並論,春節的重要性單從每年的春運就可以窺見一斑。為了這個節日,國家要專門作一個系統的運輸安排,這樣一個節日,能在全國掀起一場“大串聯”,使所有的交通工具不堪重負,使絕大部分人忍受長途奔波、舟車勞頓之苦,目的只有一個———回家團聚。從這個目的裡,我們不難發現,關於春節有幾個關鍵詞:特別的日子、回家、團聚、辭舊迎新。將這幾個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幾乎就可以揭示春節的本質,展現出人情世態。
中國人是重日子的。日曆一天天翻,日子一天天過,柴米油鹽,真真切切。做工是為了過日子,娶妻是為了過日子。日子離不開人,人離不開日子,沒有了日子的人還成什麼人?沒有人的日子算什麼日子?“活在當下”的中國人,一生的努力,可能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這是每一個普通人的夢想,也是整個民族的夢想。
日子既然如此重要,特別的日子就更是彌足珍貴,對一個人或家庭來說,孩子的出生是特別的日子,父母的生日是特別的日子,婚喪娶嫁是特別的日子,金榜題名是特別的日子。對於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傳統佳節是特別的日子,開國之日是特別的日子,改朝換代是特別的日子。國家民族層面的特別日子與平頭百姓的特別日子最好的契合,莫過於節日,它既是國家民族層面的“好意”,讓人民“休養生息”,也是平頭百姓層面的“喜訊”,找個藉口“打牙祭”。
日復一日的歷史流轉,節日演繹成傳統佳節,一代代地流傳,一輩輩地過著,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有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春節等等。節日紛繁,重要的節日卻屈指可數,直到現在都備受國人重視的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毫無疑問,春節是節中之節,日子裡的最特別日子,受到的禮遇非同一般,成為中國人揮之不去的一個情結。
中國人是重家的,家及回家是構成春節的又一個要素。傳統中國的民間組織往往是以家族為單位的放大或者是幾個有著親戚關係的家族組合。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一個人如果遊離家庭之外,便會遊離社會之外。迴歸家庭,才能“找到組織”,才會有安全感。當然,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家的意義不在於“找到組織”,而是生命的來源、精神的港灣。家是我們每個人的根,葉落要歸根,暮年最多思。“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動物如此,人何以堪!家在一箇中國人心中的分量是西方人難以想象的。
俗話說,“大年三十吃一頓,正月初一穿一身”,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春節兼作一個犒勞自己的節日,犒勞一年的辛勞。可是現代人“天天都在過年”,天天吃好的穿好的,對於那些已然過上小康生活的人來說,什麼時候會缺少一頓豐盛的飯菜呢?顯然,維繫春節定然不是一頓年夜飯,一頓再豐盛的飯,也只是一頓口腹之福罷了,維繫春節的核心是親情,親情是源自血緣和養育的感情,是天然的、難以更改的感情。親情讓我們獲得生命的養分,親情讓我們為之不惜奉獻一切。親情是父母的叮嚀,是兄弟姐妹的牽掛,是揮之不去的溫暖。我相信世上沒有哪一種感情比親情更可靠穩固。有人盛讚愛情,而愛情的最高意義是親情,當愛情往深裡發展,變成了親情,才會堅不可摧。
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春節是一個時間更迭的門檻,春節是終點,更是起點。春節還承載了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這個節日,人們對未來獻上最誠摯的祈禱,這些祈禱和祝願化為生活的力量和勇氣,讓中華文明經過了無數的苦難仍然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春節就是這樣,綜合了中國人對好日子的嚮往,對家的戀念,對團聚圓滿的渴望,對親情的格外看重,對未來的祈願,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春節中國人為什麼都要想方設法的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它所包裹的濃濃親情,成為無數在外工作者難以割捨的情懷。
中國人怎麼過年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
中國人過年為什麼要貼福字
倒貼“福”字的風俗,傳說起源於清代恭親王府。
有一年的春節前夕,
大管家為討主人歡心,
按例寫了幾個斗大的
“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
湊巧的是,有位家丁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
欲鞭罰懲戒。
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瓜葛自身,慌忙下跪陳述:
“奴才常聽人說,
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幅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
恭親王福晉一聽,倒也合乎情理,心想:
“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
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
真想不出這種招式那!
”遂賞管家和家丁各
50
兩銀子。
中國人為什麼過年要送紅包呀?
派"紅包"是華人春節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裡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開啟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繫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傳統習俗
祖宗遺傳...